
纸钱那些事儿
孙喜贵
农历十月初一,也称“寒衣节”,即将来临。其历史可追溯到周朝,《诗经·豳风·七月》记载“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记述了早期为活人准备冬衣的习俗。唐玄宗将九月初一定为寒衣节,民间开始出现墓地送衣仪式。宋代,因北方未至严寒,节日移至十月初一,并完善了烧纸衣祭祖的习俗,《东京梦华录》中均有记载。明清时期,纸衣店铺兴起,祭祀活动进一步普及;现代则融入丰收庆祝与道教“民岁腊”传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十月初一是上坟祭祖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
那年的十月初一,有一对夫妻,父母在世时便极为孝顺,离世后依旧恪守孝道。每逢清明和十月初一,他们总会从千里之外赶回故乡上坟祭祖,全村人都称赞他俩是名副其实的大孝子。
有一年回乡祭祖,不料同学们及亲朋好友得知他们回来了,特意邀请夫妻俩去酒店小聚,吃点喝点、拉拉家常、叙叙旧。夫妻俩常年在外,也体谅亲友们的心意,不好拒绝,只好应允。
于是,当晚夫妻俩便赴了饭局。没成想丈夫喝得酩酊大醉,一觉睡到第二天上午十点多。妻子叫醒他准备上坟,他晕晕乎乎起身收拾香纸、供品、冥币等,急匆匆独自赶往墓地。烧纸时,他喃喃自语:“现在科技发展真快,冥币做得和真币几乎以假乱真。”眼看纸快烧完,妻子的电话突然打来,着急地问:“你带冥币了吗?”他不耐烦地回话:“带着呢,别瞎操心!”妻子顿时火冒三丈:“我去银行取的1万元现金放桌子上不见了,是不是你拿错了?那么多冥币你反倒没带!”他低头一瞧,刚烧的果然是人民币,只剩下寥寥几张,顿时嚎啕大哭。路过的人见他哭得如此伤心,都夸赞他是难得的大孝子。
祭拜完毕,他一路忐忑回家,生怕妻子找他算账、大吵大闹。果然,妻子免不了与他争执一场。好在妻子通情达理、贤惠善良,转念一想,钱已烧了,再生气吵架也无济于事。事已至此,何必耿耿于怀?常言道“家和万事兴”,这事便就此作罢。
见妻子神色恢复如常,丈夫试探着说:“昨天晚上我做了个梦,吓得我不轻。”妻子好奇追问,他便说道:“梦里爹娘狠狠骂了我一顿,说‘你这个不孝之子,给我们送的是假币,去市场买东西人家说钱是假的,啥也买不到!该死的逆子,我们在九泉之下怎么生活?’”妻子得意地说:“骂你活该,自找苦吃!”他暗自懊悔,烧了真钱挨妻子骂,还遭爹娘怨,真是得不偿失。妻子又打趣道:“去看看酒店开门没,开着的话你再喝半斤八两,回来再去上坟也行。不过家里没现金了,拿啥你自己想办法。”丈夫心想,当初要是不喝酒,也不会出这档子事。妻子接着说道:“长点记性,以后回家多喝点酒再去上坟!”
妻子虽戏弄了他一番,却也让他明白得重新祭奠,才能让父母安心。于是他带着冥币和五色纸、黄标纸,再次赶往坟前焚烧,算是认错补孝,盼着父母在阴曹地府能安稳度日。
可意想不到的事又发生了。当晚他又做了个梦,梦里爹娘再次抱怨:“这次虽带的是‘真币’,可都是一千元、一万元的大面额,没有零钱。去买东西人家找不开,去银行换钱,人家说我们‘私藏冥币’,还拘留了我们几天!有苦说不出,真是气人!”零钱没换成,反倒落了个“私藏冥币”的罪名,实在没法正常生活。丈夫把梦告诉妻子,妻子哭笑不得:“你爹娘可真难伺候,死人把活人折腾得死去活来。真钱不行,冥币也不行,真是阴差阳错!今后咋办是你的事,我不管了。”
后来每逢上坟时节,他总会买100元、50元、20元面额的小额冥币回去祭奠,此后再也没做过挨骂的梦。原来,人死后魂魄犹在,阴曹地府的先人与活着的人不在同一个“世界”,他们的生活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物价稳定,无需大面额货币。带小额冥币才合时宜,既能让父母在九泉之下安心生活,也算是真正的祭奠与尽孝。
上坟前千万不能喝酒,一身酒气祭拜是对父母的不孝不敬,更不能再出现这般“阴差阳错”的乱子。否则,父母在九泉之下不得安宁,自己也得挨骂受气。后来他特意叮嘱全家人:
“兄弟姐妹们,以后我们上坟有三忌:一是不能喝酒,酒气冲天是对父母的不尊重;二是不能穿大红大紫或带花的衣服,这般着装亦是不敬;三是要诚心诚意,带的冥币面额务必偏小,大面额冥币在阴间使用极不方便。切记,切记……”
作者简介:河北涉县退休干部,爱好文学、读书与写作,偶有作品见于报刊及媒体平台。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