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墨香里的暖阳
文/李思義(山东临沂)
晨光斜穿过窗棂,轻抚案头那本卷边的《唐诗三百首》。书页间,县诗词学会丁会长红笔勾画的批注——“七绝转句当如折枝,留三分余韵”,仍清晰如昨。指尖抚过微微凸起的墨痕,初冬的风裹着清冽透窗而入,却在阳光破云的刹那,浮起一丝暖融融的甜香,似岁月陈酿启封时的醇厚。
手机屏幕倏然亮起,市诗词学会曹主任的微信跃入眼帘:“恭喜!省诗词学会已通过您的会员资格。”短短一行字,却似重锤击心,震得指尖微颤。反复确认三遍,那些跃动的字符,瞬间点亮了六十载光阴里的斑驳片段——
油灯摇曳的乡村夜晚,孩童一笔一画描摹“床前明月光”的懵懂;戈壁哨所的月下,年轻士兵高声吟诵“钢枪挑落天边月”的豪情;三尺讲台上,念到“大江东去浪淘尽”时声音哽咽的教书先生;列车颠簸中,在烟盒背面疾书“商海浮沉心未改”的行路人。从塞北风沙到江南烟雨,从琅琅书声到商海浪潮,行囊深处总躺着一本诗集——封面磨破,内页卷边,却始终记得上高中时班主任尹老师谆谆教诲的那句话:“字是人的骨头,诗是人的灵魂。”
往事如潮:毕业离校时,时校长挥笔写下“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的临别赠言;入伍后的边境线上,月光如水,寄给未婚妻的信末落款“愿逐月华流照君”;异乡深夜,信笺上写下“商海浮沉何足惧,诗心一片向天涯”。如今双鬓染霜,古稀之年捧着这薄薄一纸认可,心底仍鼓荡如少年——原来埋进泥土的诗种,终会在某个时刻破土抽芽;深夜守望的灯火,真能等来晨曦的第一缕阳光。
窗外银杏落尽金叶,枝干遒劲如笔,直指铅灰天空,恰似这从未弯折的诗骨。我明白,这并非终点,而是新征程的开始。如老松经霜愈苍劲,似寒梅遇雪更精神。
笔锋已转向这初冬的人间:早餐铺蒸腾的热气里忙碌的身影,公园老者太极袖间的沉静,快递车筐里颠簸的诗集,活动室里童声清亮的吟诵。愿每一行诗句都浸润生活温度,沉淀岁月芬芳。
杯中普洱泛起琥珀光晕,清芬弥漫时,耳畔响起岁月回音:山谷里的喊诗声,月下沙沙的笔耕声,课堂里的琅琅书声,列车上的低吟声。它们汇成此刻这颗沧桑却滚烫的心,在墨香中悄然绽放。
这不仅是一纸证书,更是时光颁赠的勋章,是诗词长河递来的新桨。我愿做冬日不熄的炉火,用诗句温暖人心;愿为霜雪中的青松,让千年文脉的根须,随岁月长风扎得更深、更牢。
北风轻叩窗棂,似在低语:看,这初冬的阳光,正温柔地落在每一行虔诚写下的诗句上,熠熠生辉。
2025年11月13日晚匆匆草于兰陵故里
七律·加入省诗词学会感赋二首
文/李思義(山东临沂)
其一
今朝幸入鲁诗坛,墨涌波澜意尽欢。
万卷勤研凝雅韵,千锤细琢得心安。
承唐气象舒文脉,纳宋风流启笑颜。
且掬清辉书远志,同燃薪火寸心丹。
其二
砚田耕老七旬秋,霜鬓偏逢雅意酬。
少岁驱驰追雁字,青葱叱咤护金瓯。
杏坛播火传星烬,商海擎灯破浪舟。
重展云笺温似玉,情燃犹效陇头牛。
作者简介:
李思義 ,男,汉族,1956年生于山东临沂兰陵。当过兵,从过教,下过海。平生喜欢文学,尤爱诗歌,业余闲暇笔耕不辍。现为兰山区作家协会、兰陵县诗词学会、临沂市诗词学会会员,《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荆楚分会理事,作品发表在《青年文学家》杂志、荆楚文学公众号平台及当地各大文学平台。诗观:真情催生诗歌,诗歌源自生活,生活带来灵感,灵感激发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