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在秋里的生命密码
文/陈瑞敏
说起今年的秋,不妨先谈谈春和夏。毕竟春和夏是前边的季节,按我们平常做事的习惯,总要讲究个先后关系。论点关乎轮回循环,那就先从春说起吧。因为秋从不是孤立的季节,它的韵味里,藏着春的温柔与夏的炽热,藏着时光轮回的密码——所有的沉淀,都是此前热烈生长的必然;所有的从容,都源于曾经拼尽全力的绽放。
春天素来是生机的代名词,“一年之计在于春” 的古训,让每一份期许都在此时生根发芽。自古文人墨客也总是以饱满的笔触,对这个精灵般的季节无限赞美。我亦接受并欣赏对春的赞美,但今年的气候,我还是想对颍川这片土地来个写真,若有偏颇,非我写作的初心。
入春以来,颍川一带雨少。天气和小麦如同过了中年的老夫老妻,不冷不热,似是搭伙过日子。太阳在天空露露脸,麦子晃动一下身子,敷衍性生长。天还是那片天,多了些阴霾;绿也是那抹绿,却隐含着委屈。天气和庄稼虽未散伙,但没了热情。
冬小麦勉强撑到了成熟季节,麦粒半饱半瘪。那些饱满的麦粒扒开点外衣跟着麦秆摇晃,似乎在宣告它的胜利 —— 这一季,它赢了。那些瘪粒如同满肚子委屈和未吃饱的劳作者,只能无可奈何。收获时节一到,它们像个陪衬者般归了仓,终究难逃被淘汰的命运,落个因劣而廉的结局。
麦子熟了,呈现出宝贵的金黄色。乌云不知生的哪门子气,在风的鼓动下慢慢囤积在颍川上空,黑压压一片,有风有声势。农民对这种情形最识趣,毕竟粮食是生存的根本,更是历经长冬的孕育。风雨的即将到来,更加速了他们抢收的迫切心情。
雨给了一半面子,麦田里的麦子在雨前也只收了一半,麦价也未能因为种收不易而上涨。麦茬是残留的金色,默默无闻,守着广袤的平原。雨打了个招呼,被弯腰拾麦穗的老人埋汰了一顿,尴尬地走了,再也没回来。
夏播时节,太阳热情过分,雨声销声匿迹。两者看似无措,却显得无情。井水此时对于拯救秋粮来说已是杯水车薪,颍川平原上的生灵,共同在等待与煎熬中度过。借着灌进地垄的井水,玉米种子勉强顶开粘硬的黄土,长出一口气,伸展开两片嫩芽。 毒辣的太阳像吃了兴奋剂,整整炙烤了两个月。娇嫩的初叶仿佛被虐待的孩子,无助、煎熬,能否存活,取决于井水多少和种地人的帮扶之手。仅是旱魃为虐,加上闰六月,简直是给地面上的生物 “洗脑”—— 没有选择,无法选择。
农民和庄稼在生命的意义上有着共同意志。有报道,有实例,某年的夏天就有几个农民因抗旱浇田热死在玉米地里,令人痛心。
干涸的土地再也挤不出足够水分,大部分禾苗开始枯萎。最后一点井水滋补了一些玉米,那些喝了水的玉米像个听话的孩子,顿时挺起了腰杆,一棵棵如同守护阵地的士兵,默默肩负起一种使命。八月七号的午后,秋叶把第一封信笺飘落到田埂上,秋,便正式站立在颍川大地上。秋苗停止生长,借着秋风,努力把浑身最后的养分输送给果实。
白粉虱肆虐并非只有今年独有,准确地说,是今年更猖狂,给庄稼和人造成的恶劣影响不相上下。这东西是怎么来的?防控部门始终没向广大居民作出明确细致的告示。虽进行了两次高空喷药,也无济于事。“严控秸秆焚烧才导致飞虫遍地滋生” 的舆论通过互联网迅速传遍全城。这小东西真是聚集成灾,令人头疼。
黄龙公园和桂湖的游人因此寥寥无几。若不戴口罩出行,连呼吸都会被这个繁殖力极强的飞虫侵犯 —— 鼻子、眼睛、嘴巴,好像是它们最爱侵袭的地方,人们不得不 “武装” 出行:墨镜、帽子、口罩、套袖等,一个个像劫匪似的。寥寥几位闲人,一览秋色的闲情雅致也荡然无存。
秋雨实在是不知足,尽管如此,人们也只能无奈接受。秋田好歹是一年的庄稼,还是要收的。远水、缺水的地里,只有从夏天残喘到秋天的玉米棵、豆棵。有些玉米棵上确实结了棒子,可棒子上的玉米粒也如同看门大爷嘴里的牙一样,多数 “下岗” 了,这样的情况,一个庄稼汉能挑拣一亩地也不足为奇。 豆棵大多只结了些没有豆粒的空荚,瘪瘪地、零零星星地挂在绿茎上,如同没有挣到钱的农民工,垂头丧气,白忙一季,呆呆地七倒八歪在秋雨里。红薯秧借着雨水四处蔓延,紧贴着地面,经历了旱灾虫噬,少了很多葱郁之态。青茎托起网状的叶子,仿佛向上苍擎递一张张写满苦难的诉状。
不得不夸赞这种农作物具有沙漠骆驼的精神和耐力。在这种夏旱秋涝的天气里,只有它能撑起最后一抹绿,孕育着救命的食物。曾经饥荒年代它立下的大功,在老百姓心里是无法泯灭的。
秋雨在收获的季节又一次 “失约”,天气显示屏上一连好多天都是雨的标志图。旱涝不均,听说故都许昌城里都能划船了。
雨下下停停,如同一个饱经风霜的人,脾气古怪,难以琢磨。大家除了厌恶漫天飞舞的小白虫,一切都按部就班,秩序正常,平静而自然地接受颍川大地上的朝朝暮暮。 在这片静谧的土地上,大家都带着激动的心情收看9月3日的阅兵直播、转播,心情被那激昂的场面立刻调到了最高点。
晴空下,受阅方阵如钢铁洪流般涌向天安门广场。三军仪仗队率先擎旗而行,党旗、国旗、军旗迎风高扬。后方各兵种方队以等距同频的精准节奏依次推进,雪白的海军制服与碧空辉映,步兵方阵踏出排山倒海的步伐,战车师装甲集群的履带声震撼大地。
装备方队如钢铁洪流般滚滚而来,新型坦克、导弹发射车、先进的防空系统等现代化装备依次驶过,闪烁着科技的光芒。这些受阅武器装备都是国产主战装备,部分装备是首次亮相。从 “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到铁甲奔流、鹰击长空、长剑倚天,中国军队无论在体系还是装备上早已今非昔比。
然而,唯一不变的是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战精神,是对世界正义和和平的坚定追求。
八十年前的伟大胜利,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最早投入抗日且持续时间最长。在长达十四年的浴血奋战中,中国人民付出了三千五百万军民伤亡的巨大代价。这场伟大胜利,不仅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更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望着窗外的秋雨,我突然感到,颍川大地上的旱涝灾害,与中华民族经历的风雨相比,何其相似,但又算得了什么呢?
庄稼歉收,固然让人心痛;虫害肆虐,确实令人烦恼。但想想抗战时期的先辈们,没有退缩,勇往直前,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新的长城。今天的我们,面对自然的天灾,又有什么理由怨天尤人呢?
今年的自然灾害,恰似人生的坎坷。就像《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所说:“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最初的那一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达的地方。” 抗旱保苗,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应对虫害,我们一点一点攻克。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正是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在平凡生活中的体现。
秋分已到,秋雨依旧淅沥不停。如此情形,大可不必厌烦,不如顺应变故。让大地尽吮甘霖,浣洗得万木一新;让河流重新充盈漫溢,脉络贯连;让它裹挟着大地的残叶暂时歇息,忍冬待春;让它召唤白雪,催开红梅。 我们这片土地,我们这个民族,从来都是在风雨中成长,在磨难中奋起。不经历磨难,何以言成熟?不经历坎坷,何以谈坚强?抗战时期的先辈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坚信胜利一定会到来。今天的我们,面对自然灾害,也坚信明天会更好。
站在 2025 年的秋天,回望春夏的艰辛,展望未来的美好,我深深懂得:每一次艰难的跨越,都是生命的淬炼;每一次坚韧的坚守,都是精神的传承。
这场秋雨,不再是我开始时认为的烦恼,而是一种洗礼,洗涤尘埃,也净化心灵。它让我明白,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一路顺风,而在于逆风前行的勇气;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收获多少,而在于播种的希望和坚毅。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阅兵式的启示萦绕心头。我们当铭记先辈的牺牲,珍惜当下的生活,直面眼前的困难,更要坚信未来的美好。个人的困难终将过去,民族的精神永远不灭。颍川的庄稼或许会因天气歉收,但中华民族的精神绝不会被困难打倒。
当阳光再次洒满颍川大地,那些坚持成熟的庄稼是对坚韧不拔的农民的回报,那雨后的彩虹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弧线,恰似写给整个民族的礼赞 —— 赞美我们在磨难中从未低头的不屈,在困境中始终向阳的执着。
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收获与感悟,我们笃定:挺过了风雨的土地,必将孕育出更明媚的春天;传承了精神的我们,也终将迎来硕果满枝、稻香满盈的下一个金秋!
[作者简介]:陈瑞敏,漯河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临颍作家协会副主席。已发表发表小说、散文、随笔、诗词、诗歌等二百多篇(首)。曾参与编慕多种文学书籍。代表作《孤独让我沉静自适》《生活不辞小善》《大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