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是一则来源于民间故事的复句成语,该成语最早见于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原义是三十年前好的风水在河的东面,而三十年后却在河的西面(河:黄河)。后比喻世事或人的命运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兴衰荣辱,没有定数。滚滚黄河承载着历史的发展和变化。在漫长的岁月中曾因洪水泛滥,多次改道,居住在黄河两岸的人们时而在东侧、时而在西则,变化多端次频。
据说这个典故最早还与唐朝名将郭子仪有关。郭子仪力挽狂澜消灭叛乱荣立大功。他历经数朝,功高盖主,手握重兵,至少有三个皇帝视其为眼中钉,想除掉他。为了消除皇帝的猜忌,郭子仪便选择自污的方式来应对。他经常向皇帝讨要钱财,大量的购房置地,搜罗珍宝,甚至还在八十岁高龄纳了许多小妾。不少官员对其所作所为十分鄙视,纷纷上书弹劾,不过皇帝不信,未能奏效,其终得善终。
然而古人常说富不过三代,郭子仪四孙后代不知道珍惜,执掌家业其间,大肆挥霍,以至于败光了家业。人们想起郭子仪生前的辉煌和后代的衰败,于是就发出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感叹。
2025年11月12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