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名刊名家进名城”第14期暨“全民阅读·时代答卷”山东省文学期刊社《时代文学》编辑部走进祥通成功举行
秋气清和,文心汇聚。11月08日,济宁文学界迎来了“名刊名家进名城”系列活动第14期暨“全民阅读·时代答卷”山东省文学期刊社《时代文学》编辑部走进祥通如期成功举办。



活动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翟文铖,百花文艺出版社《散文海外版》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王燕为大家授课,山东省文学期刊社总编辑、《时代文学》主编李婧,山东省文学期刊社《时代文学》运营总监、编辑李青风共同走进济宁,面对面同大家交流探讨。

山东省作协会员、济宁学院党委副书记丰家雷,山东省作协会员、济宁市公安局党委委员、特警支队党委书记、支队长鹿剑林,山东省作协会员、济宁市委统战部原常务副部长王超,山东省作协会员、济宁任城区妇幼保健院党委书记杜红英,山东省作协会员、济宁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经理满涛,山东省作协会员、《济宁晚报》副总编宋延坤,山东省作协会员、任城法院执行局原副局长张振建,山东省作协会员、济宁市检察院退休老同志井明新,济宁市发改委济宁市服务业办公室原主任张开柱;济宁市作协主席张建鲁,市作协副主席纪广洋、范金泉、田暖、周中祥,副秘书长纪秀目、孙本广;嘉祥县作协主席张恒涛,汶上县作协党支部书记、副主席魏朝凯,济宁市大鲁艺书画院副院长王尽文和各县(市、区)文学工作者代表及济宁学院部分学者、老师和学生等80余人现场参加了活动。活动由市作协副主席纪广洋主持。

市作协主席张建鲁在讲话时代表市作协向不辞辛劳、倾囊相授的两位文学名家致以真挚的谢意!他表示,课堂上,翟教授、王主编以其深厚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创作经验,为我市文学工作者带来了一场启迪智慧的文学盛宴。翟教授的讲座以《如何书写冲突》为题,高屋建瓴,条分缕析,以戏剧性冲突的六个要素为切入点,深刻剖析了文学创作中冲突的书写,以及如何制造冲突,并强调冲突的最高形式是人物的内心冲突,具有很强的实操性。王主编的讲座以《散文写作和生活温度》为题,立足自身丰富的创作和编辑经验,从作品的审美要素、细节的描写、散文的选点、诗性化语言、散文的厚度、生活的画面感和散文的结尾以及作品发表和传播等方面,为文学工作者丰富散文审美内蕴、提升散文创作水准提供了宝贵的教益。他指出,两位名家的讲座精辟生动、深入浅出,充分体现了前沿理念和创新实践的深度融合。希望全市广大文学工作者以此次培训活动为契机,认真消化吸收两位名家的授课内容,用以指导各自的创作实践,聚焦当前济宁重点工作和发展建设成就精准选题、精深创作,唱响时代强音,书写好新时代的济宁故事。

参加培训的学员们表示,讲座很精彩,内容很使用,耳目一新!将以此次讲座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创作水平,努力创作出更多具有济宁地域特色的文学作品。

又讯:文学讲座结束后,参加“名刊名家进名城”第十四期活动的嘉宾和全体学员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又来到祥通集团总公司钢丝绳输送带和PVG输送带车间,一起参加“全民阅读· 时代答卷”山东省文学期刊社《时代文学》编辑部走进祥通活动,开启了一场连接文学想象与工业现实的沉浸式探访。

大家在张建鲁主席的带领下首先步入钢丝绳输送带生产车间,一股现代化工业的气息便扑面而来。与想象中传统工厂的喧嚣与杂乱截然不同,这里视野开阔,环境整洁,秩序井然。自动化的输送带生产线、规律运转的巨型密炼机、成型机,构成了一个充满科技感与力量感的宏大空间。

“请大家看这边,这就是我们生产的钢丝绳输送带。”张建鲁主席亲自担任“解说员”,他的声音在宽阔的车间里清晰回荡。学员们紧随其后,眼神中充满了好奇与惊叹。他们不再是安静地坐在课桌前聆听,而是置身于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现场,亲眼见证高强度钢丝绳输送带如何经过严格精密工序,最终“蝶变”为输送带的强力骨架。

大家一边走,一边看,感受着具有祥通特色的企业文化,听取张建鲁主席的讲解,还不时停下来与车间生产一线员工进行交流。

走出钢丝绳输送带生产车间,大家又走进对过的PVG输送带生产车间。这里的环境要求更高,空气中闻不到任何的异味。巨大的生产线正平稳运行,经过高温塑化的胶料与石墨烯带芯在巨大的辊筒间紧密粘合,如同制作精美的千层糕。

张建鲁主席重点介绍了PVG输送带在煤矿等高危领域应用的卓越阻燃、抗静电性能,以及祥通在耐高温、耐寒、抗撕裂等产品研发上所取得的突破。

“张主席,这个环节的自动化程度这么高,如何保证每一处细节的质量稳定性?”一位学员停下脚步,指着正在自动检测的仪器发问。张建鲁主席耐心解答,从传感器技术谈到大数据分析,再延伸到祥通独有的全过程质量管控体系。交流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变成了即时的、双向的互动。学员们纷纷拿出手机,记录下眼前震撼的场景,也不时与身旁经过的一线员工点头致意,简短交流几句关于工艺流程或日常工作的细节。脚步移动间,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距离被迅速拉近。

“我们不仅仅是在制造产品,更是在践行一种对安全、对环境、对未来的责任。这,也是祥通企业文化最坚实的基石。”张主席的讲解,超越了技术参数本身,升华至企业价值观的层面。学员们若有所思,他们看到,冰冷的机器与温热的匠心在这里完美融合,严谨的工业标准与深厚的人文关怀在此处交相辉映。

这种文化的感染力,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得到了更具象的体现。在PVG车间成品包装区,山东省文学期刊社总编辑、《时代文学》主编李婧和山东省文学期刊社《时代文学》运营总监、编辑李青风代表活动主办方,将精心挑选的一批文学书籍赠送给车间员工代表。赠书仪式就在生产线旁的空地进行,没有华丽的舞台,却充满了真挚的温度。书籍,作为精神食粮的象征,与代表着物质创造的工业产品并置,构成了一幅极具象征意义的画面。
“希望这些书籍能为你们繁忙的工作之余,带来一丝文学的慰藉和思想的启迪。”李婧总编微笑着说道。员工们双手接过沉甸甸的书籍,脸上洋溢着惊喜与感动。他们与作家、编辑们亲切握手,合影留念。相机快门声响起,定格下的不仅是笑脸,更是知识阶层与产业工人在精神层面的一次直接对话与相互滋养。这一刻,祥通企业文化中尊重知识、关爱员工、追求卓越的内涵,得到了无声却最有力量的诠释。
整个参观过程中,“边走,边看,边感受”成为主旋律。学员们穿行于正运行的现代化之间,望着高悬的行车,注视着地面上划定的整齐区域线,触摸着刚刚下线、尚有余温的输送带产品。多种感官被充分调动,形成了对“祥通制造”立体的、全方位的认知。
另一位作家学员则对车间里张贴的标语、班组园地的建设表现出浓厚兴趣:“从这些细节能看出,祥通的管理非常精细,而且注重凝聚人的力量。这种源于实践、生机勃勃的‘车间文化’,本身就是极好的文学创作素材。”
当文学的细腻敏感,遇上工业的磅礴精密,碰撞出的火花照亮了前行的道路。这次深入祥通生产一线的探访,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课外拓展,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迪。它启示人们,文学的根系必须深扎于现实的沃土,而现代工业的蓬勃发展,正是这片沃土上最为肥沃的区域之一。随着嘉宾与学员们满载收获离去,祥通高新技术的光芒与企业文化的温度,必将通过他们的笔端,传播到更远、更广阔的地方。
现场参观结束后,部分有关人员在祥通集团二楼会议室参加了“全民阅读·时代答卷”山东省文学期刊社《时代文学》编辑部走进祥通座谈会。
文/鲁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