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者事竟成
梅宁生
我是从1983年开始从事交通新闻宣传工作的,一直干到2020年退休回家。30多年来,我凭着自己对新闻事业的一腔热枕和孜孜不倦的追求,发扬“笨鸟先飞”和“默默耕耘”的孺子牛精神,分别在《中国交通报》、《中国公路》、《中国道路运输》、《中国交通安全报》、《国防交通》、《江河文学》、《黄河文学》、《爱情婚姻家庭》、《新闻大世界》、《共产党人》、《工人日报》、《法制日报》、《西北信息报》、《宁夏日报》、《新消息报》、宁夏电台等多家报刊杂志发表新闻稿件、图片和文艺作品上万篇,多篇新闻稿件和摄影作品获奖。特别是1994年6月调到中国交通报驻宁夏记者站工作以来,工作更加勤奋和努力,每年平均上稿100多篇,连续18年被报社评为全国优秀驻地记者。先后出版了3本新闻作品集《人车路》《交通情》《献给交通人》和1本自由诗集《平凡生活》。分别被宁夏作家协会、宁夏摄影家协会、宁夏散文诗学会、宁夏新闻学会吸收为会员。并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评为全区宣传思想工作先进个人,被自治区人民政府评为全区公路建设实现三大目标先进个人,被自治区区直机关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30多年来,我始终坚持“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工作”的处世原则,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学习上牢记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在工作上保持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的劲头;在职位和荣誉上始终不计较个人得失、不与别人争名夺利,热情待人,低调做人,甘愿坐冷板凳。2000年7月9日,在与记者站同事下乡采访途中发生翻车事故,造成10多根肋骨骨折、左锁骨骨折、右眼视网膜硬化、左胸骨畸形等,至今锁骨上镶有一块10公分长的钢板,两眼视力由原来的1.5变成0,6。尽管如此,我从没有向组织提出过什么要求,在医院治疗了三个多月后,便匆匆忙忙返回单位继续上班工作,一门心思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我光在宁夏交通运输厅记者站就工作了26个年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怀着对交通运输事业的热爱,坚持在施工一线拍照、写稿,为宁夏交通运输大发展摇旗呐喊。由我自己和他人联合采写的人物通讯《刘正刚:宁夏第一座黄河公路大桥的奠基人》、《专解难题的土专家》、《山里汉——任全生》等以及新闻稿件《固原农民走出大山挣票子换脑子》、《宁夏留农民在家门口挣钱》、《修路不忘保护水源》、《宁夏村路改造雇当地人用当地材》、《党员先锋岗》等多篇作品,被《中国交通报》社评为好稿和好图片。30多年来,我始终坚持“三贴近”的新闻宣传原则,把采访对象和照相机对准最基层的人和事,所采写的交通新闻有三个比较清晰的特点:
一是从小处入手,面面俱到。从交通运输行业最基层的养路工、筑路人、收费员、售票员、驾驶员、路政员、运政员、修理工、农民工,到队长、所长、科长、处长、厅长,每一个角色都力求笔下熠熠生辉。诸如《话说“憨”师傅》、《甘当铺路石》、《情系旅客》、《一名路政执法者的事业追求》、《大山深处写春秋》、《潘丹丹收费1500万元无差错》、《绿色交通践行者》等文章,几乎写尽了交通运输战线干部职工的苦与乐、酸和甜,从中清晰地显现出秉承“铺路石”精神的交通运输人,以路为业、以班为家、甘当路石、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吃苦耐劳、默默无闻、保障畅通,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了不朽的业绩,感动了一批又一批人们,激励了一批又一批人。
二是真实地记录了30多年来宁夏交通运输事业飞速发展的艰辛历程。忠实记录下了它的发展之路、变迁之路、兴旺之路。诸如《银川至古窑子将建高速路》、《宁夏“三纵六横”路网规划出台》、《宁夏重点建设国道干线》、《宁夏“十二五”将新增农村公路8300公里》、《宁夏高速公路突破1000公里》、《宁夏沿黄城市带将建设“一小时”经济圈》、《宁夏将新增100个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宁夏城市公交供给能力与水平双提升》、《宁夏公路高品质管养因路施策》、《宁夏贺兰高效养护出“新”路》、《宁夏攻克湿陷性黄土难题》等,从这些报道的标题就可亲切地品味到宁夏交通建设的步伐和豪迈进程,无疑为宁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三是报道紧扣发展之“弦”,紧跟时代旋律。《宁夏所有市县一小时上高速》、《宁夏三纵六横干线公路将加三横》、《六盘山隧道“三高”软岩区创造的工程奇迹》、《青银“四改八”助力银川都市圈互联互通》、《塞上江南明珠翠,丝路古韵百转回》、《六盘山天高云淡大路通》你只需望文生义,就对宁夏交通的大气磅礴过目不忘;《宁夏“四轮驱动”推进交通扶贫》、《宁夏稳步推进六盘山片区交通扶贫》、《宁夏村路改造雇当地人用当地材》、《宁夏交通建设今年吸纳农民工约2.3万人》、《辣子红红火火,路子踏踏实实》、《致富路带西吉走出“西海固”》、《宁夏路宽班车准,农民“美滴很”》则让人心有所动,交通运输行业对地方发展和当地农民发家致富的良苦用心不言而喻;《宁夏什沿高速修路不忘护水源》、《刘璟:绿色交通践行者》、《张淑娥:在路上耕耘绿色》,前文写事,后两文写人,让人体会到绿色发展理念在宁夏植根之深;《她,唱着花儿上春晚》、《陈钧:点燃交通人对奥运的祝福》,多姿多“才”的交通人形象活灵活现……更需一提的是《过年很想家,值守不后悔》,区区十个字,多少交通情!
30多年来,我的文章记载了宁夏交通历史上的很多大事:宁夏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宁夏所有乡村通上了路;我的文章,传递了宁夏交通事业中所制定的大大小小惠民政策、便民措施;我的文章对焦了运输公司的清洁员陶红梅、银川公路段养路工芦永利、银川汽车站站长荀平、银川汽车站优秀售票员李小姣、天豹客车司机祁亚军、交通文工团歌唱演员撒丽娜、宁夏运管好媳妇赵军宁、京藏改扩建15标项目经理摆彦福、京藏改扩建16标项目经理王智勋、京藏改扩建12标项目总工方达志、宁夏路桥公司能工巧匠张利军、全国劳动模范张路、太阳山路政大队炊事员杨立仁苏月英夫妇、宁夏固原进元驾校校长聂广进、红寺堡路政大队中队长张斌、中卫市公路段深井公路站站长崔建宁等等生产一线的小人物,增添了交通人对这项事业的热爱。
常言说得好:“有志者事竟成”。我虽然没有什么学历,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高中生、一个平平淡淡的退伍军人,但我凭借着自己的刻苦钻研和勤奋努力,实现了当一名记者的梦想,而且是一个非常称职的记者,这一点我非常自豪和骄傲,我觉得我不比别人差,因为我的执着和坚持,让我获得了许多荣誉,让我的工作和生活非常充实。“用脚跑路、用心沟通、用文章让大家认识我!”这是我多年写作坚持的一条准则和信念。的确如此,我现在走到交通运输系统各个单位和建设工地,有不少人都认识我,热情的与我打招呼,走过来与我亲切交谈,这让我非常感动和欣慰。虽然我没有什么一官半职的,但通过我的平易近人和积极宣传生产一线职工的做法,让大家了解了我,认识了我,尤其是记住了我。实事上,任何人不在年龄大小、不在学历高低,也不在你能说会道或者沉默寡言,一旦选择了某种工作,只要你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你就能有所作为,实现你的理想。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还有一句名言说得好:“好人有好报。”30多年来的辛勤工作和付出,也为我换回了精神鼓励和希望与寄托。2017年11月份,经过交通运输部28位专家的评审,我顺利通过了新闻系列副高级职称(主任记者)的评审。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关注着两条路,一条是宁夏的路,一条是新闻的路,两条路在我这里水乳交融,也让我的人生更加充实和精彩。
作者简介:
梅宁生,祖籍河北省沧州市献县人。1979年12月入伍,原陆军第55师步兵第164团1营2连战士,在部队服役三年,先后参加战备训练、抢险救灾、营建施工等任务,表现良好。1982年12月退伍后,在宁夏汽车运输总公司当过乘务员、库管员、宣传干事、小报编辑。1994年6月,调入宁夏交通运输厅工作,先后担任中国交通报驻宁夏记者站副站长、主任记者(副高职称)。现为宁夏作家协会、宁夏摄影家协会、宁夏散文诗协会、宁夏新闻学会会员。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沧浪分会顾问,九江文学社管理部长。出版过新闻作品集《人车路》《交通情》《献给交通人》和个人诗集《平凡生活》。曾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评为“全区宣传思想工作先进个人”,连续18年被中国交通报社评为优秀驻地记者,多篇新闻作品和摄影作品获奖。
主编:洪新爱
组稿:放的 石慧
编辑制作:一束暖阳
图片主要来源于网络,侵权告知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