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杨陵生态农业促进会 李宝智
若说关中平原是一张被岁月磨得发亮的黄褐色古锦,那么冯家山水库,便是这古锦上猝然凝结的一滴巨大的、湛蓝的泪。它不像天然生成的湖泊,带着些许慵懒与闲适;它有一种绷紧的、沉默的力量,仿佛一个巨人鼓足了毕生的气力,将一声呐喊硬生生摁回喉咙,只化作这无边的、震颤的静默。
我站在巍巍长坝之上,脚下是坚实的、被无数脚步与岁月夯实的黄土。风从广阔的水面毫无阻碍地扑来,带着一股清冽的、近乎蛮横的力道。这风里,我听不见杨柳的柔语,听不见水波的浅唱,我听见的,是另一种东西——是三十万父辈用钢钎与铁锤叩问大地的回声,是独轮车轴辘在寒星下发出的尖锐嘶鸣,是那“战天斗地”的号子,被时光滤去了火气,只剩下精魂,丝丝缕缕,缠绕在每一缕风里。
眼前的水,是静的,静得庄严,静得悲壮。那是一种由极度的喧闹与沸腾转化而来的静。你可以想见,这里曾经没有一滴水,只有干裂的塬、深切的沟,与望不到头的、焦渴的田亩。然后,他们来了。没有轰鸣的机械,只有血肉之躯,以及肩挑背扛的、近乎原始的信念。那一锹一镐挖下去的,是青春,是热血,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那夯歌一起,天地都为之一震。黄土,这最古老、最沉默的物事,在他们的手中,被赋予了意志,被垒成了这横断山峦的脊梁。那汗,是决了堤的,渗进每一寸土里,如今,都化作了这万顷碧波,在日光下幽幽地闪着光,像是无数未曾瞑目的、晶莹的梦。
这水,因此不是普通的水。它是一面历史的镜子,映照的不是云影天光,而是一个时代坚硬的骨骼与滚烫的脉搏。它是用“奋斗”二字,一笔一画,写在大地上的宣言。
思绪正沉在历史的厚重里,腹中的饥饿却将人拉回现实的温情。导航所指的“村姑搅团”,不远,便在坝下的村落里。小小的院落,人声鼎沸,竟寻不到一张空桌。等了一会儿,才与人挤在一处。二十五元一人,菜却如流水般上来。凉的热的,荤的素的,林林总总,竟有十八个碟碗,将一张方桌堆得满满当当,色彩斑斓,香气扑鼻。这丰盛,与水库的宏阔,竟有一种精神上的暗合——都是这片土地慷慨的馈赠。
主食更是扎实。锅盔厚实,掰开来是浓郁的麦香;蒸馍雪白,暄软得像云;饸饹爽滑,搅团绵密,臊子面汤底酸辣鲜香,一碗下肚,通体舒泰。我们笑着,吃着,赞叹着这根本吃不完的实在。经营这农家乐的,便是本村的乡民,脸上带着风吹日晒的淳朴与热情。他们的父辈,或许就是那水库建设者中的一员。昔日,父辈们用双手为这片土地创造了生命之源;今日,他们用同样的双手,靠着这水源带来的福泽,经营着红火的日子。这农家乐的烟火气,与那水库的浩然之气,一脉相承,都是奋斗精神结出的甜美果实。
归途上,我们顺路去了东湖。那里的亭台楼阁,曲径通幽,是另一种精巧雅致的美。但我的心里,却满满地装着冯家山水库那苍茫的、未加雕饰的壮阔。那不仅仅是一汪水,那是一片汗与土融汇的海,是一个时代精神的丰碑,沉默地立在天地之间,继续滋养着,也注视着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人们。
作者简介:李宝智,陕西省千阳县张家塬镇曹家塬村人,农民,中共党员;1998年毕业于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大学果树专业,为农民科技专家。现任杨凌生态农业促进会副会长。热爱文学,为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作品散发各公众平台。
千阳县“见义勇为” 先进个人, 2013年入选“全国好人榜”;多年获得宝鸡市老科学技术协会“学术金秋”活动论文奖;分别获得市县镇不同荣誉称号与表彰40多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