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

🔸🔸🔸🔸🔸🔸🔸🔸🔸
1
散皮作品
☘️《 飞往伦敦 》
其实,时间可以穿越云层
云层之上,时间的箭头来自大地
这是从山川和海洋借来的十个小时
让它和我一起搭乘波音747
翱遊上空
目的地:一个陌生的国度
不确定用汉语能不能读懂她神秘的城市
但是,我脑海里分明住着一个伦敦
她正以即将到来的姿态
呈现书本上遇见的样子
天空以无法察觉的动作飞行
在启程与抵达之间
我用驶向未来的方式,接近历史
❊ ❊ ❊ ❊ ❊ ❊
🌹【吉特赏析】
《飞往伦敦》意象新奇,颇具想象力。将时间具象化,说其可穿越云层且箭头来自大地,富有创意。“从山川海洋借十小时”的表述独特又浪漫。对抵达伦敦前进行细腻的心理刻画,脑海中的伦敦与现实交织,增添期待感。最后“用驶向未来的方式接近历史”,巧妙地将旅程与时空相连,升华主题,让读者感受到跨越时空的奇妙之感,语言灵动,意境悠远。
🔸🔸🔸🔸🔸🔸🔸🔸🔸

图片:利物浦大学
🔸🔸🔸🔸🔸🔸🔸🔸🔸
2
散皮作品
☘️《见摄:利物浦大学》
这些红砖墙,隐约透着一片片苔藓
想必是老人斑提示着岁月的沧桑
沿墙而上的绿植,可能是常春藤了
说明青春是这里光合作用最强的生物
校园里,流动着白的,黑的,黄的皮
肤道路上,飘逸着蓝色,橙色,桃红,各色的学士服
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毕业典礼
表明人生是这里被点缀被描绘最多彩的花季
礼堂内,校长、教授、学科领袖
都穿着五颜六色的礼服,每一名学子
都在与校长握手时获得最新的祝福
一种虔诚、一份庄重,在隆重并缓慢的节奏中受洗
父母的笑容都是一样的
各国的庆祝方式都是一样的
一次次掌声,一次次欢呼
或许这里是诺贝尔授奖仪式:请全体起立
❊ ❊ ❊ ❊ ❊ ❊
🌹【吉特赏析】
《见摄:利物浦大学》以独特视角和诗意语言描绘了利物浦大学的场景,将校园的景、人、事巧妙融合。开篇对红砖墙与绿植的描写十分出彩,把红砖墙上的苔藓比作老人斑,赋予建筑以岁月沧桑之感,而将青春比作光合作用最强的生物,新奇又贴切,让校园充满生机。对毕业典礼的刻画也很生动,从校园里流动的不同肤色,到道路上飘逸的各色学士服,展现出青春的多彩与活力。礼堂内的场景描写,则凸显出毕业典礼的庄重与神圣,“受洗”一词用得很妙,让学子们获得祝福仿佛有了仪式感。结尾提到父母的笑容、各国的庆祝方式,更是渲染出热闹欢快的氛围。不过,诗歌结尾“或许这里是诺贝尔授奖仪式:请全体起立”稍显突兀,与前文整体的校园毕业主题衔接不够自然。但总体而言,这是一篇富有感染力的作品,以轻快的笔触让读者感受到校园的蓬勃朝气与毕业的美好。
🔸🔸🔸🔸🔸🔸🔸🔸🔸

图片:爱丁堡
🔸🔸🔸🔸🔸🔸🔸🔸🔸
3
散皮作品
☘️《印象:爱丁堡》
爱丁堡城堡布满历史的石头
卡尔顿山是打不开的时间
遥相对望的时空之间
王子大街,像一条暗河
把历史和现代汇入滚滚人流
城堡里暗藏了多少宫斗的传奇
斑驳的石头上,隐隐变幻着窥视者的眼神
而那一排排漆黑的火炮
把一个战斗民族的气质
赫然杵立于无法后退的峭壁
卡尔顿山上,纪念纳尔逊将军的纪念塔
建筑成望远镜的形状
缅怀阵亡士兵的国家纪念馆
只建成巴特农神庙的廊柱
矗立着,如一座未完成的雕像
不远处,哲学家斯图尔特的纪念亭
迎面而立
正好对应着纳尔逊大炮的瞄准器
但是,关于大炮要摧毁的目标
我却得不到一点启示
❊ ❊ ❊ ❊ ❊ ❊
🌹【吉特赏析】
《印象:爱丁堡》以凝练而富有意象的语言,勾勒出爱丁堡这座古老城市的独特风貌与历史厚重感。诗中,“城堡的石头”“卡尔顿山”等意象,既是实景描绘,又承载着时间的沉淀与历史的回响。王子大街被喻为暗河,巧妙地将历史与现代、人流与时光的流动融为一体,展现了城市生活的动态与历史的深邃交织。诗中对于城堡、火炮的刻画,不仅展现了战斗民族的坚韧气质,也透露出一种历史的沧桑与悲壮。而卡尔顿山上的纪念塔与纪念馆,则通过望远镜与未完成的雕像等意象,表达了对英雄的缅怀与对历史的沉思。末段,哲学家纪念亭与纳尔逊大炮瞄准器的对应,形成了一种思想与武力的微妙对话,引人深思大炮背后的真正目标与意义,增添了诗作的哲思与深度。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意象,成功地捕捉了爱丁堡的灵魂,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城市的魅力。
🔸🔸🔸🔸🔸🔸🔸🔸🔸

🔸🔸🔸🔸🔸🔸🔸🔸🔸
4
散皮作品
☘️《找寻:苹果树下》
这几天,我反复背诵apple trees这个词
研究她如何通过成功的下落,把牛顿的智慧砸醒
来到剑桥
不为凭吊徐志摩再别康桥的感怀
也不去缅怀拜伦的轻狂逸事
甚至不关心达尔文是不是从剑桥开始研究猴子
我只关心,一颗什么样的苹果
在什么时间,通过什么姿态下落
思考什么问题,专注到什么程度
才能被击中智慧的焰火
三一学院门口,我看见了那棵树
绿色草坪拱卫中,似乎正等着行人经过
驻足于苹果树下,想象苹果压弯果枝
那些怀抱着书籍的学子
那些沉思着人类命运的教授
那些立志于开创未来的大师
一定置身于牛顿的时空,围坐在树下
品味历史,期待事件重播
其实,每个人都在寻找那棵树
只不过被砸出的不是智慧,而是疼痛
❊ ❊ ❊ ❊ ❊ ❊
🌹【吉特赏析】
《找寻:苹果树下》是一首富有哲思与诗意的作品。诗人借苹果树与牛顿的典故,展开了一场关于智慧与追寻的深刻探讨。作品摆脱了剑桥常规人文景观的描写桎梏,将焦点凝聚于那棵触发科学革命的苹果树,展现出独特的思考视角。诗中,诗人反复琢磨“苹果下落”的细节,试图解构智慧诞生的瞬间,这一过程既是对科学精神的致敬,也暗含对日常生活中偶然与必然关系的思考。在剑桥的背景下,诗人跳出了对徐志摩、拜伦等名人轶事的追忆,转而关注更本质的科学探索精神,这一选择使诗作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此外,诗的结尾“每个人都在寻找那棵树,只不过被砸出的不是智慧,而是疼痛”,巧妙地将科学探索的崇高与人生现实的苦涩相对照,引人深思。诗作语言凝练,意象鲜明,通过苹果树的象征,巧妙地将科学、历史与人生哲理融为一体,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考与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

🔸🔸🔸🔸🔸🔸🔸🔸🔸
5
散皮作品
☘️《 简介:剑桥 》
伦敦西北90公里
人口9万
方圆6公里
小城,大市
剑河如一条飘带
环绕着光辉的古建筑
“城市里有大学”
关于未来的暗喻
八十多位大师
在这里按下云头
把自己的名字
与城市同塑
一年四季,阴,多雨
树枝包有厚厚的藓苔
就像大师陷入沉思
期待明天的日出
❊ ❊ ❊ ❊ ❊ ❊
🌹【吉特赏析】
《 简介:剑桥 》这篇简介短小精悍,颇具诗意。以简洁的数字勾勒出剑桥小城大市的独特风貌,剑河环绕古建筑的描写,画面感强,“城市里有大学”一句巧妙点出其学术氛围与未来寓意。提及八十多位大师,凸显其深厚文化底蕴。结尾以阴雨、苔藓营造出静谧沉思氛围,又以期待日出作结,赋予希望与活力。语言凝练,意象丰富,将剑桥的地理、历史、文化及精神特质巧妙融合,让读者在简短篇幅中感受到剑桥的魅力与内涵。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