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砦:悬崖之上,镌刻860余年时光印记的古城》
深秋的周末,秋高气爽,阳光明媚。我们一行20余人,在天水市作协主席汪渺先生和吴砦籍人士汪成保先生的引领下,驱车沿310国道向东疾驰。车窗外,道路两旁的柿子树缀满红果,像一串串点燃的灯笼,在晴空下灼灼生辉。
车子自秦州区出发,穿麦积区马跑泉镇,驶入渭河峡谷。过伯阳镇、元龙镇、三岔镇太碌村,经陕西西大门建河村,最终抵达此行目的地——麦积区三岔镇吴砦古城。
沿途第一站,是横跨渭河的北峪吊桥。这座钢索桥梁已矗立半个世纪,水域辽阔的渭河水在桥下奔腾东去。作家们凭栏而立,汪成保声情并茂地讲述着50年前建桥的艰辛、过往行人的足迹,以及岁月在桥身刻下的斑驳印痕,风里仿佛都飘着旧时光的味道。 随后,我们走进渭河岸畔的古村落太碌村,探访明万历年间始建的铁瓦寺。拾级登上二层玉皇阁,两面墙壁上的元代壁画骤然撞入眼帘:彩绘人物衣袂飘飘,眉眼间透着仙气,朱砂、石青等颜料历经数百年仍明艳如新,神态逼真得仿佛下一秒就要走出墙壁。汪成保说,特殊年代里,村民们用泥巴仔细糊住墙面,才让这些瑰宝得以完整留存。寺内,两片用红绸缎包裹的铁瓦静静陈列,其中一片背面清晰镌刻着楷书“万历三年造”。传说当年这对铁瓦从天而降,铁瓦寺便因此得名。
离开铁瓦寺,行至陕甘交界处的三岔镇渭河南岸,一座古堡赫然出现在视野中。它矗立在悬崖峭壁之上,背倚野鹤山,三面被渭河环绕,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宛如一艘整装待发的古船,气势磅礴。
古城以天然峭壁为屏,依山势铺展,砖石垒砌的墙体爬满青苔,透着古朴沧桑。青石板路的纹路里嵌着风雨的痕迹,晨雾漫过崖边时,仿佛能听见旧时城门开合的吱呀声,夹杂着市集里的吆喝与笑语。沿青石板石阶上行至半山腰,一座青砖基座上,黑色巨石镌刻着“吴砦”二字,金色字体笔力遒劲,出自天水籍著名书法家毛选选之手;基座凹陷处,天水著名诗人艾叶撰文的《吴砦古城叙》静静躺着,字迹清秀俊朗,诉说着古城的前世今生。
吴砦古城坐落于麦积区三岔镇,地处甘陕川交界、渭河南岸,秦岭山脉北麓的林缘区环绕四周。这座占地120余亩的古城呈北窄南宽的不规则梯形,东、西、北三面被渭河蜿蜒环绕,城南背靠野鹤山,东傍秦岭河,是名副其实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它由南宋抗金名将吴璘所筑,曾是陕甘渭河峡谷的咽喉要塞,310国道、宝兰客专、陇海铁路穿境而过,因此得名“悬崖上的抗金古城”。如今,东、西、北三面的天然悬崖仍在,南城墙外的人工深壕只剩遗迹,当年的城墙多已损毁,却依旧能想见它作为兵家要塞的雄姿。
汪成保介绍,古城四角原都有哨楼,土城墙下宽七米、上端二米,四角及每面墙都设有两处城墩,顶部宽四米,专门用于修建哨楼和战楼,全部城墙用土量达十万立方米。 漫步古城,脚下的石板路还留着旧时商贾的足迹。这里曾是川陕甘的交通要道,明清时更成了三省交界的物资贸易中转站,封建王朝历来将其视为重镇。乾隆中期,此地因地处“三角”地带,辖属不清,加之地形复杂,土匪猖獗,百姓苦不堪言。为保一方平安、加强统治,朝廷在此设立三岔厅。如今,这里已是麦积区三岔镇政府所在地,原名吴砦公社,后改名为三岔乡,再后来又更名为三岔镇。
站在城堡之巅,极目远眺:层峦叠嶂的群山连绵起伏,渭河水如一条巨龙奔腾东去,山脚下的房舍鳞次栉比。秋风拂过,城堡上的旌旗猎猎作响,触摸着斑驳的砖墙,仿佛穿越到了战火纷飞的南宋——吴玠、吴璘兄弟身披铠甲,手持兵刃,带领将士们奋勇杀敌,战马嘶鸣与兵刃交击声犹在耳畔。
继续前行,一座清乾隆年间的“三岔镇”雕花牌坊映入眼帘,雕梁画栋,翘角飞檐,尽显当年的繁华。广场中央,吴璘雕像巍然屹立:他身披铠甲,头戴兜鍪,右手紧握长矛,目光如炬地凝视着前方,腰间红丝带似在风中飘扬,英气逼人,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
一位当地老人迎面走来,见我们驻足凝视雕像,便打开了话匣子,深情讲述起吴玠、吴璘兄弟的抗金故事。北宋末期至南宋初期,这对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出身的兄弟,通晓兵法、善于骑射,长年扼守大散关以东的和尚原。当时,金国妄图经陕甘入四川、攻杭州,吴璘为抵御金兵,选中渭河南岸高地筑城,“吴砦”由此得名。这里成为南宋西北防线的重要据点,吴璘曾在此多次阻击金兵,让敌军闻风丧胆,终不敢入侵四川。城墙下的藏兵洞遗迹,以及“金兵过不了铁门槛”的传说,都是那段历史的见证。兄弟俩为保卫秦陇、屏障巴蜀,立下汗马功劳,成为川陕地区抗金的中流砥柱。
怀着崇敬之心,我们走进古城的农家院落。这里的清代民居保存完好,上百年的老家具泛着温润的光泽,家家户户无论贫富,都设有中堂,不少还是极具价值的古董。更令人惊喜的是,这里还留存着清代的官帽、帽架、帽盒,以及清代出版的佛教经书。老人说,当地闫、秦等家族与抗金历史渊源深厚,家族记忆里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传说。
城隍庙、东门、牌楼、水陆寺、春台观……一座座古老建筑散发着淡淡的古韵。其中,春台观与宝鸡金台观、天水玉泉观并称西域故道“三观”,观内药王洞的壁画上,张仲景等十大医圣的画像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古城的文化底蕴。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吴砦古城的青砖黛瓦上,每一片砖石都透着英雄的温度。860余年的时光流转,这座悬崖上的古城,不仅镌刻着历史的沧桑,更留存着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在岁月中愈发熠熠生辉!
作者简介:
刘亚丽,甘肃天水市人,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东方散文》签约作家、大爱文学交流中心编委、在多家报刊杂志发表散文百余篇,偶有作品获奖。出版散文集《渭水浅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