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待生灵,亦是善待自己
文/韩寒(江苏)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落在窗台那盆薄荷上,叶片上的露珠折射出细碎的光。楼下的草坪上,几只流浪猫正低头舔舐着好心人放置的食物,尾巴轻轻扫过青草,眼里满是安宁。这样的画面总让人心生暖意,可转身看向厨房的砧板,若摆放着待处理的肉类,便陡然生出一种割裂感——我们一边感叹生灵的可爱,一边却将它们的躯体视作食物,从未认真想过:那些端上餐桌的肉类,本质上都是曾有呼吸、有温度的生命残骸。
在超市的冷鲜区,整齐码放的鸡胸肉、牛排、排骨被塑料包装包裹,贴上价签,仿佛只是普通的商品。我们习惯了这种便捷的获取方式,却忘了它们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养殖场里,鸡群在拥挤的笼舍中失去飞翔的权利,猪在狭小的空间里重复刻板的动作,牛羊在恐惧中走向未知的终点。它们和我们身边的宠物一样,有感知疼痛的神经,有对生存的渴望,有哺育后代的温情,却因人类的口腹之欲,沦为砧板上的食材。
曾在乡下见过农户宰羊,那只母羊似乎预知了命运,不停地用头蹭着主人的裤腿,眼里噙着泪水,发出哀戚的鸣叫。它刚生下小羊不久,乳房还充盈着乳汁,却终究没能逃过被屠宰的结局。当鲜血染红地面,不远处的小羊羔无助地咩咩直叫,围着母羊的尸体打转时,我忽然明白,我们口中的“美味”,承载着另一个生命的痛苦与别离。所谓肉类,从来不是天生就该属于餐桌的“食材”,而是被剥夺了生命的残骸,每一口咀嚼,都藏着生灵的悲鸣。
有人说“弱肉强食是自然法则”,可人类作为高等生物,早已超越了单纯为生存而捕猎的阶段。我们有能力选择更温和的饮食方式,却仍执着于肉类的口感,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其他生命的痛苦之上。这种“法则”的滥用,本质上是对生命的漠视。当我们善待小动物,拒绝食用它们的肉时,不是软弱,而是对生命平等的尊重——每一个生灵都有权利在这颗星球上安然存活,不该成为人类欲望的牺牲品。
更重要的是,吃素并非对生活的妥协,而是对健康的守护。现代医学研究早已证明,长期过量摄入肉类会给身体带来沉重负担:高脂肪、高胆固醇易引发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肉类中的添加剂和激素可能扰乱身体机能,未完全消化的肉类残渣还会在体内堆积毒素。反观素食,以蔬菜、水果、谷物、豆类为核心,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增强免疫力,让身体保持轻盈与活力。
我曾有位长辈,因长期暴饮暴食肉类,五十岁便患上了严重的高血脂和痛风,关节疼痛让他步履蹒跚,连简单的散步都成了奢望。后来在医生的建议下,他开始坚持素食,起初只是减少肉类摄入,渐渐发现身体的负担越来越轻,疼痛也逐渐缓解。如今他已坚持素食五年,不仅各项体检指标恢复正常,精神状态也愈发饱满,每日晨练、养花,生活得自在惬意。这样的例子并非个例,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素食摆脱了亚健康状态,印证了“素食健康”的真理。
素食的世界里,同样有丰富的滋味与营养。清炒时蔬的鲜嫩、五谷杂粮的醇香、豆制品的醇厚、菌菇的鲜美,搭配得当,便能烹饪出不亚于肉类的美味。更重要的是,素食带来的不仅是身体的健康,还有内心的平和。当我们不再为口腹之欲伤害生灵,内心便少了一份愧疚与浮躁,多了一份安宁与澄澈。这种由内而外的平和,是任何山珍海味都无法给予的。
善待小动物与坚持素食,本质上是同一种生活态度——对生命保持敬畏,对自己负责。我们不必苛求所有人立刻成为纯粹的素食者,但可以从减少肉类摄入开始,从拒绝食用野生动物、保护流浪动物做起。少点一份肉食,就可能少一个生命被迫终结;多给流浪的小动物一份食物,就可能让它们在寒冬里多一份希望。
地球是所有生灵共同的家园,不是人类独有的餐桌。当我们放下对肉类的执念,选择素食,不仅是在善待那些弱小的生命,更是在为自己的健康铺路,为地球的生态减负。每一口素食,都是对生命的温柔告白;每一次对小动物的善待,都是在为世界增添一份暖意。
愿我们都能怀揣一颗素心,敬畏生灵,拥抱健康。让餐桌上少一份生灵的残骸,多一份植物的清香;让世间少一些生命的悲鸣,多一些和谐的欢歌。因为善待小动物,选择素食,从来不是一种牺牲,而是对生命最本真的尊重,对自己最深情的呵护。
作者简介:
韩寒,江苏省连云港人,1990年出生,江苏海洋大学毕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公益协会会员。国企工作,多年来,在省以上报刊发表文学作品百余篇(首),诗文被选入多家文学作品选集,江苏省作协“壹丛书”入选者。著有散文集两部、诗集三部、小说集一部,现为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特约作家。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