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秋时节的第一场雨
作者:戚建庄
诵读:海 棠
那雨丝细密如愁,却又带着几分温柔,像是怕惊扰了这沉睡的山野。它不似夏雨那般狂暴,也不似冬雨那般凛冽,就那样不紧不慢地斜织着,将整个山村笼罩在一片朦胧的水汽之中。沟壑里的鲜苔吸足了水分,愈发显得青翠欲滴,那些平日里藏在暗处的菌类,也像是听到了召唤一般,悄悄地探出头来,一点点撑开它们小小的伞盖,在湿漉漉的石缝间、鲜苔之上安营扎寨。而山坡草丛里的天牛郎,许是被这久违的清凉唤醒,又或许是知晓这雨后的泥土正是它们破土而出的最佳时机,开始在草丛间窸窸窣窣地活动起来,为这宁静的山村增添了几分生机与野趣。
这雨,仿佛是大自然的信使,带来了立秋的讯息,也点燃了山村少年们心中的火焰。他们平日里在田埂上、晒谷场追逐嬉闹,此刻更是按捺不住内心的狂喜。不知是谁先吆喝了一声,一群半大的孩子便如雨后春笋般从各家各户钻了出来。他们有的找出家里那把用了多年的旧雨伞,伞面上或许还打着补丁,却依旧能为他们遮风挡雨;有的则拎着小小的木桶,或是挎着奶奶编的竹篮,那篮子里或许还残留着上回割猪草时的青草香气。他们踩着被雨水浸润得有些松软的泥土,深一脚浅一脚地向村外的沟壑和山坡进发。山路本就崎岖,此刻更是泥泞不堪,泥水不时溅到他们的裤腿上、鞋子上,但他们毫不在意,反而觉得这才是雨中探险的乐趣。
一到沟壑中的碎石地,少年们便四散开来,眼睛像鹰隼一样在湿漉漉的石头和草丛间搜寻。雷公菌就喜欢在这样潮湿阴暗的环境里生长,它们一团团、一簇簇地贴在地表面,颜色墨黑,形状酷似缩小版的木耳,用手指轻轻一碰,软软的,带着弹性。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将它们剥离下来,放进随身携带的桶或篮子里,不一会儿,桶底就铺上了一层。
而山坡上的天牛捕捉,则更像是一场与昆虫的捉迷藏。那些黑乎乎的小家伙,有的刚从松软的泥土里爬出来,还带着一身的潮气,笨拙地在草叶上爬行;有的则已经展开翅膀,想要飞向更高的地方。孩子们屏住呼吸,蹑手蹑脚地靠近,看准了便猛地伸手一扑,常常是一手泥一手汗,但当冰凉的天牛被捏在手中,那种成就感便油然而生。他们互相炫耀着自己的战利品,有的说自己捉的天牛个头最大,有的说自己捡的雷公菌最干净,欢声笑语在雨雾中回荡。
回到家中,少年们个个都成了小泥人,脸上、头发上、衣服上都沾满了泥巴,但他们顾不上这些,高高举起手中的桶和篮子,向父母展示着自己的“丰收成果”。父母们见了,脸上立刻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一边嗔怪着“看你们这一身脏的”,一边却麻利地接过孩子手中的东西,开始忙碌起来。母亲们端来清水,仔细地清洗着雷公菌,一遍遍换水,直到将那些细小的泥沙都洗干净。父亲们则拿起剪刀,熟练地处理着天牛,去掉它们的翅膀和腿。厨房里,灶膛里的柴火噼啪作响,映红了母亲的脸颊。很快,炒锅里便传来了“嘶嘶”的声响,那是雷公菌在热油中翻滚,散发出独特的清香;随后,天牛也被炒得金黄酥脆。不一会儿,两盘香气扑鼻的美食便端上了餐桌。一盘是翠绿中带着几分黝黑的葱花清炒雷公菌,另一盘是金黄诱人的油炸天牛。
少年们早已按捺不住腹中的馋虫,拿起碗筷,就着腾腾的热气,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雷公菌滑嫩爽口,带着泥土的芬芳和雨水的清甜;天牛则外酥里嫩,越嚼越香,尤其大肚母天牛,嚼在酒里吱吱有声。他们吃得吧嗒吧嗒响,嘴角都沾满了油渍,却丝毫不在意,只觉得这是世上最美味的食物。每一口都充满了山野的气息,充满了劳动的快乐。吃饱喝足后,他们摸着圆滚滚的肚子,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眼睛里闪烁着幸福的光芒,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粹的快乐与幸福。
如今,当年的少年已是70岁的老翁,坐在自家的屋檐下,看着窗外依旧可能飘洒的秋雨,思绪总会不自觉地飘回那个遥远的年代。那些在雨中奔跑的身影,那些沾满泥巴的小手,那些桶里篮里满满的收获,还有餐桌上那两盘令人垂涎的美食,以及心中那份简单而纯粹的喜悦,都像是发生在昨天一样清晰。岁月带走了青春,却带不走那些美好的回忆。每当忆起当年立秋时节的那场雨,忆起那些与小伙伴们一起捡拾雷公菌、捉拿天牛的日子,老翁的脸上总会露出一抹温暖的笑容,眼神中也会泛起几分湿润,心中感慨万千,那是一段多么难忘而珍贵的时光啊,是任何物质都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永远镌刻在他的生命里,温暖着他的晚年。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