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椿炒鸡蛋
路边
说起姆妈(母亲)的菜味,使我想起香椿炒鸡蛋来。
童年时,我家在宜兴城里。而很长一段时间,我是在乡下高塍舅家度过的,这两个地方都没有香椿。过去不像现在,菜场上可以买到南北各地的蔬菜,所以这两个地方的市场上也没有香椿。
我第一次见到香椿是在江右德安山区,那年,找不到工作的姆妈听一个工程队召唤去修公路。也不是一去就修,先是在德安县桃源林场做零工。正是春暖花开时节,宿舍区的饭菜香里,有一种特别的香气很诱人,我一直不知那是什么味,来自什么菜。直到有一天,我家的桌上也有了这香气,我才知道这香气就叫香椿香,来自香椿树的嫩芽,而且菜碗里的香椿是和我爱吃的鸡蛋炒在一起的。我自然食欲大增,饭肯定是要多吃许多的。
初时我以为这香椿是姆妈买菜时从菜场上买来的,后来才知道那里的菜场上也没有卖。就像当时我们这里的山芋藤、南瓜藤一样,菜农认为太普通,太不上档次,实在不值得拿到菜场上去卖钱。我们这次吃的,是村邻从树上采摘后分享给我们的。有了这一次,姆妈的菜谱里就多了香椿炒鸡蛋的目录,而我更是摸到了这菜的源头。爬树本来就是我这个皮煞精所好,更何况还能弄来吃的!于是我常常回家把一年级的书包扔下就去爬树采摘。采摘多了时,姆妈也会分一些给别人享用。
香椿最初是中国特有的楝科落叶乔木,生长于中南部地区。其芽营养丰富,据分析蛋白质含量竟高达9.8%,钙、磷、钾、钠等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也在蔬菜中名列前茅。不仅有树上蔬菜的美誉,《大明本草》记载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能止精暖漆温中润肤,还能助孕和驱蛔虫。苏东坡盛赞说“椿木实而叶香可啖”。香椿芽厚嫩红绿如玛瑙裴翠,味噮浓郁似花蕊留香。不仅平头百姓喜爱,文人雅士喜爱,连皇帝老爷也喜爱。所以史传早在汉代,香椿就与荔枝一起,成为南方两大贡品了。不过香椿是发物,特别是现代研究它含有较高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所以食用并非多多益善。
还有个插曲是吃了香椿后不久,天气热起来,我生平唯一一次见到了飞机扔传单。先是轰隆隆的声响中飞机过来,掉下一个白点。我还没明白白点是什么时,白点就迅速分散成了漫山遍野的传单。1967年“文革”的战火,终于点进了赣北深山,母亲带着我,跟着工程队的人们,唱着革命红歌,开进了比林场更深的深山老林劈山筑路,受到了沿途群众的欢迎。直到翌年,我们才回宜兴老家。
后来我们移居丁山,丁山在宜兴南部,近山,开春偶尔会在菜场邂逅香椿芽,宜兴话称“香椿头”,姆妈总会带一把回来炒鸡蛋给我吃。那时的香椿头多为自然物产,量少。但量少也没被哄抢,那时许多人是不识吃它的。改革开放后,需求量大增,全国各省都有人在进行人工矮化经济栽培。吃法除经典的炒鸡蛋外,更是吃出了炒笋、炒鸡脯、煎饼、拌豆腐、冷拌、腌制、椒盐鱼等等名堂。如今姆妈已经离开三年多了,每次在街头见到香椿头,姆妈那不声不响让我惊喜地端出一碗香椿炒鸡蛋的情形,总会浮现在眼前。
2016年8月 宜城荆阳新村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出版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在氿一方》、主编集《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