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

🔸🔸🔸🔸🔸🔸🔸🔸🔸
1
散皮作品
☘️《时间,或者存在》
相对于踏歌的岸边树
枝丫的影子显现了河的流走
(水在)
相对于你,我在
你说
我没有青春,没有未来
(你在)
我说,你没有开始,没有结束
像时间依赖太阳和月亮
我依赖死亡后的现在
风,从不需要方向
(感觉在)
时间,是暗物质
站在你的意念
以外,静止
❊ ❊ ❊ ❊ ❊ ❊
🌹【吉特赏析】
《时间,或者存在》以意象与哲思交织,展现对时间与存在的独特理解。诗中通过“岸边树”“枝丫影子”等自然意象,隐喻时间流逝;以“我依赖死亡后的现在”等表述,探讨存在本质。语言凝练,意象跳跃却逻辑自洽,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如“风,从不需要方向”,以风的自由反衬时间与存在的不可控。结尾“时间,是暗物质”将科学概念融入诗境,增添神秘深邃感。风格冷峻而富有哲思,引发读者对时间与存在关系的深层思考。
🔸🔸🔸🔸🔸🔸🔸🔸🔸
2
散皮作品
☘️《 时间,或者自在 》
万物自在于即刻的形态
时间站在高处
一些没有放弃的记忆
被揣测着,成为
别人珍视的历史
时间泰然自处
想用一生隔离世界
春夏秋冬感知冷暖
花开花谢,如雨
有一种时间让世界安静
❊ ❊ ❊ ❊ ❊ ❊
🌹【吉特赏析】
《时间,或者自在》以诗性的语言,巧妙融合时间与自在的主题。 “万物自在”“时间泰然自处”等表述,将时间拟人化,赋予其超脱姿态,别具新意。诗中未对时间做刻板定义,而是借记忆、四季、花开花落等意象,展现时间的不同面相,于凝练文字中传递出对时间与自我关系的思考,给人以悠远开阔之感,让读者在简短的诗句里,生出对时间与生命自在状态的无限遐想。
🔸🔸🔸🔸🔸🔸🔸🔸🔸

🔸🔸🔸🔸🔸🔸🔸🔸🔸
3
散皮作品
☘️《 时间,无处不在 》
大地一片死寂
荒凉的喧嚣已成为常态
当常态变为死寂
死亡的物种已变得久远
雪,下在无人看见的地方
活着的,活着的
以喧嚣的荒凉为终点
死寂,照亮大地
让空间塞满时间
时间,走在无人走过的地方
你的人生斟满了酒
忽然,拿起了别人的酒杯
❊ ❊ ❊ ❊ ❊ ❊
🌹【吉特赏析】
《时间,无处不在》以独特的视角探讨时间这一主题。开篇通过“死寂”“荒凉”等词营造沉重氛围,引发对物种消逝的感慨。“雪,下在无人看见的地方”富有意蕴,增添神秘。后半段笔锋一转,由对自然的描摹转向人生,将人生比作酒,“拿起了别人的酒杯”新奇大胆,引发对个体独特性及生命轨迹的思考。诗作语言凝练,意象组合巧妙,虽略显晦涩,但不乏深度,让读者沉浸在关于时间、自然与人生的思索中。
🔸🔸🔸🔸🔸🔸🔸🔸🔸
4
散皮作品
☘️《 时间,一望无际 》
你不可能,梦到我
你的梦境中我置身于一片桃林
我品味你的感觉
现身在一望无际的时间
夸父,你的身形足以
塞满我的梦境,宽大一望无际
云块一样匆忙的脚步跨过
人头一样起伏绵延的山峦
你追逐的是否是你想要的?
追日是不可信的
世界岂会在永昼的奔跑中?
从你躯干析出的咸
像一望无际的时间,让黄河
几度干涸
你追逐的是否是我梦到的?
从你的梦境走来
仿佛你走出我的梦境,我与你
靠近,两个相邻的梦
在你化身高山、桃林之后,月光
一望无际, 时间
一望无际
你追逐的是否是我看见的?
❊ ❊ ❊ ❊ ❊ ❊
🌹【吉特赏析】
《时间,一望无际》以独特视角切入,借夸父追日这一经典意象,营造出深邃悠远的意境。诗中梦境与现实交织,虚实相生,“一望无际的时间”反复强调,强化了时间的浩瀚与个人的渺小之感。语言富有张力,通过“云块一样匆忙的脚步”“人头一样起伏绵延的山峦”等具象化描写,赋予抽象概念以视觉美感。结构紧凑,情感层层递进,引人深思,是一首能激发读者对时间与梦想想象的佳作。
🔸🔸🔸🔸🔸🔸🔸🔸🔸

🔸🔸🔸🔸🔸🔸🔸🔸🔸
5
散皮作品
☘️《 煮时间 》
寻找时间的遗体
或许是一道艰涩的数学难题。比如,牛顿
为了看清鸡蛋在时间被密封的容器中呈现的生命姿态
他把怀表扔到锅里,结果
鸡蛋与时间与水,同时找到了沸腾的形式
就像一次革命
彻底淋了一场雨
❊ ❊ ❊ ❊ ❊ ❊
🌹【吉特赏析】
《煮时间》充满哲思与奇幻色彩。作者以独特视角,将寻找时间遗体比作艰涩难题,引入牛顿煮怀表的奇闻,大胆想象其目的是探寻鸡蛋在密封时间中的生命姿态,构思新奇。把鸡蛋、时间与水的沸腾,类比为一场革命淋雨,形象且富有深意,赋予时间实体感与动态感,引发读者对时间本质的思考。不过语言稍显隐晦,部分表述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整体营造出的奇幻哲思氛围,使其颇具艺术感染力与思想深度。
🔸🔸🔸🔸🔸🔸🔸🔸🔸
6
散皮作品
☘️《 时间的过往 》
我相信,过往的一切都会存在
秋天的落叶一直摇曳在坠落的过程
飘摇的雪花终生飘摇在飞舞中
孩子,成长的骨骼
如春天开化的冰冻嘎嘎有声
我相信,这一切的存在都不是过往
我相信,存在的一切都不会老去
放眼无边的天空,深不可测
四季放牧的南山,安详宁静
飞去的雁阵像飞来的书信
承载着冥想,温暖,爱和漫长的坠落
我相信,这一切的存在都不是过往
凡活着的生命和
人类的气息
都在他手中①
注:①语出《约伯记》12章。
❊ ❊ ❊ ❊ ❊ ❊
🌹【吉特赏析】
《 时间的过往 》以独特视角表达对时间与存在的感悟。诗中意象丰富,秋叶、雪花、成长的骨骼等,生动展现生命过程。诗句“存在的都不会老去”等打破传统时间观念,颇具哲思。语言优美,像“飞去的雁阵像飞来的书信”这类比喻,为诗增添浪漫。诗句间逻辑稍显跳跃,但瑕不掩瑜。结尾引用圣经语句,增强神圣感,升华主题,引发对生命与永恒关系的深层思考。
🔸🔸🔸🔸🔸🔸🔸🔸🔸

🔸🔸🔸🔸🔸🔸🔸🔸🔸
7
散皮作品
☘️《 时间,并没有两样 》
我看见,所有的灯瞬间泯灭
夜晚的群鸦密密匝匝,鸟鸣杂乱
看见,所有挣扎的眼睛掠过河面
无边的疲惫的水泥路窒息呼吸
我听见,流水逆袭的山川慢慢低矮
色彩,温度,形态,凝固的头发
一些倔强的地下风
涌出来,附着于形
我回来,你不在家
却说,我,回家了
爱情于紫蔷薇,只是
回到她开放的时节
关于时间,拥挤着万千个词语
它们,一一掠过残山剩水
对我对你,河边的石头
并没有两样
❊ ❊ ❊ ❊ ❊ ❊
🌹【吉特赏析】
《时间,并没有两样》富有意象与哲思,开篇通过“灯灭”“群鸦”“挣扎的眼睛”等意象,迅速营造出压抑、沉重的氛围,引人进入诗人营造的独特情境。接着对自然与抽象元素的描述,如流水与山川的变化、地下风的涌动,赋予了时间流动与变幻的质感,增加诗歌深度。诗歌后半段引入爱情概念,以“紫蔷薇开放时节”比喻,让爱情与时间产生微妙关联。结尾点明主旨,“万千个词语掠过残山剩水,时间对河边的石头并没有两样”,将复杂的时间概念抽象化,传达对时间本质的独特感悟,引发读者对时间和生命意义的思考。语言凝练,意象独特,是一首值得品味的佳作。
🔸🔸🔸🔸🔸🔸🔸🔸🔸
8
散皮作品
☘️《 一缕时间 》
从纬五路,向东,沿经二路
经纬四,穿过纬三,走到纬一路
在131号,被冬树遮挡的地方
我缓缓升起,去往办公室
电梯中,一位矮小的同事仰脸
向我讲述昨天也或者昨天的昨天的趣闻
我俯视他,原来我
已经完全超出了预期的高度
回到办公室,赶紧查看地球仪
原来我,能把这么大的空间尽收眼底
趁机,我调阅了宇宙起源的视频
146亿年,果然,一览无余
于是,回过头我看了看自己
原来我,脱下外套才能看见后背的字
只好把自己做成一个序列,比如照片
或者制成同模样的机器,与人类相处
窗台上,一只冬雀呼叫阳光
循声望去,我看见
我化成一缕时间,沿着窗玻璃逃逸
留下,一副错愕的表情
❊ ❊ ❊ ❊ ❊ ❊
🌹【吉特赏析】
《一缕时间》意象独特,语言富有跳跃感与想象力。诗开篇以经纬路为线索,为画面铺陈神秘氛围。电梯里与矮小同事的互动,“俯视”既暗示空间高度,又似隐喻心理成长,超出预期的设定巧妙。到办公室后,从查看地球仪到调阅宇宙视频,将视野迅速拉大,尽显对宏大时空的思索。而后回看自身,将自我序列化、机器化的设想新奇大胆,赋予自我别样形态。结尾冬雀引声,“我化成一缕时间逃逸”,把无形的“时间”具象化,留下错愕表情,给人留下无尽遐想。作品构思精巧,在时空交错中探讨自我与时间关系,激发读者对生命、存在的思考 。
🔸🔸🔸🔸🔸🔸🔸🔸🔸

🔸🔸🔸🔸🔸🔸🔸🔸🔸
9
散皮作品
☘️《 时间的种子 》
我的眼睛
瞪得像天空一样大
为的是
看清楚故乡荡漾的山水
筋骨已经融入山岭
童年安放其间
最细小的都是时间的种子
一点一点明亮起来
❊ ❊ ❊ ❊ ❊ ❊
🌹【吉特赏析】
《时间的种子》意象清新而情感深沉。诗中以“眼睛瞪得像天空”起笔,夸张手法凸显对故乡山水的凝视之切,引人入胜。将筋骨融入山岭,童年安放其中,巧妙地把人与自然、过往与现在相联结。而“时间的种子”作为核心意象,既神秘又充满生机,喻示着记忆与情感在时间滋养下逐渐清晰、绽放。诗作语言凝练,意境悠远,表达了深深的乡土情结与对过往的温柔缅怀,令人回味。
🔸🔸🔸🔸🔸🔸🔸🔸🔸
10
散皮作品
☘️《 时间之门 》
济南,日照,两个城市
公路338公里,铁路472公里,日出
在日照,8分钟后才能照亮大明湖
恰像太阳光临地球的距离,1.5亿
日照是故乡,生的时间记忆
济南是更高大更伟岸的大房子,活的时间旅途
目睹趵突泉涌动酷夏,会想起
日照海滨暴躁的汹涌,撕不碎的
❊ ❊ ❊ ❊ ❊ ❊
🌹【吉特赏析】
《时间之门》以独特的视角和意象,巧妙地将济南与日照两座城市编织进个人时间与记忆的经纬中。诗中,空间距离被转化为时间差,赋予了日常景象以哲理意味。日照作为故乡,承载着生的初始记忆;济南则成为生活旅途中的高大房子,象征着成长与变迁。诗人通过对比两地的自然景观与城市风貌,展现了记忆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如“趵突泉”与“日照海滨”的对比,既体现了地域特色,又隐喻了内心情感的波动。诗中还巧妙融入了其他城市元素,如南京的玄武湖,拓宽了时间与空间的维度,使得记忆之网更加广阔而深邃。末句“如果没有我,还有什么意义”虽显自我,却也深刻表达了个人记忆对城市感知的不可或缺性,引人深思。诗作以细腻的笔触,构建了一座座通往过去与现在、自我与世界的“时间之门”,富有想象力与感染力。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