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磨灭的记忆(纪实原创)
作者 王礼贵
人们都说时间可以冲淡一切,但是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有些事一经发生便刻骨铭心,足以跨越时空形成永恒的印记,终身难于磨灭,当年我陪同张书记下乡的经历就是其中之一。
那是1990年3月,在光华第二届乡人民代表大会上,我当选为光华乡的副乡长。当时的我刚30出头,已有十多年的社会阅历,正值年富力强,踌躇满志,想干事也能干事的年龄,但对全新的乡镇工作仍感到陌生和茫然。面对新的同事和乡镇千头万绪的工作无所适从,感到有力使不上,内心干着急,只能以谦恭的态度,微笑的面容面对新的环境和同事,多看、多听、多想,慢慢琢磨,以图尽快进入角色,开展好工作。
有幸的是有新建乡党委首任张书记的帮助和指导,张书记比我小一岁,他原来也是老师,后任松坪乡教委主住,同时又是松坪乡党委委员。他在做好乡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同时,还经常参加乡党委政府的各种会议和重大决策,分担相应的政府工作,参与对上级领导干部的各项工作汇报等,得到了极大的培养和锻炼,因而逐渐熟悉了党务和行政工作。由于各方面表现优异,于1987年底被破格提拔任命为新建光华乡的首任党委书记,成为当时永胜最年轻的乡党委书记。
张书记虽然年轻,但成熟稳重,思维缜密,工作方法也深入扎实灵活多样,尤其擅长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坚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能组织协调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服务大局。在他的领导下,使新建乡从各地调来的干部迅速地统一了思想认识,明确了各自的目标任务,克服了建乡之初的种种困难,使各项工作在较短时间内就走入正轨,得以有条不紊地展开。同时也以他生活简朴,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心诚意善的优良品质获得上下干部和当地群众的称赞和好评。因我俩年龄相仿,又同为教师出身,拥有共同语言,也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理想报负,成为了无话不说的知心朋友,因而工作上有疑难问题,可以随时就近就便向他学习请教,为我开展新的工作提供了很大帮助。
到了9月的一天早晨,张书记对我说:“今天我俩去新民的黑啰村下乡。”我爽快地回答:“好的!”我俩在政府食堂吃过早点就出发,临走时张书记还特意从食堂打几个馒头塞进了挎包里。
黑啰是当时光华乡新民村委会很偏远的一个纯傈僳族自然村,距乡政府约十公里之遥,当时只能步行。我俩顺着五郎河边而上,然后转向黑啰方向跋涉。山路蜿蜒曲折,青藤般缠绕着山体盘,我俩缓步前行,边走边看。主要是一路看各种农作物的长势和收成,看路道沟渠。遇到村民就热情地打打招呼,拉拉家常,顺便了解村民生产生活的相关情况。
一路上我们俩边走边聊,聊了许多关于社会、人生、家庭生活,为人处事等话题,但聊得最多的还是工作。当聊到如何做好乡镇领导工作时,张书记的一席话意味深长,使我至今记忆犹新。
张书记说,乡镇工作看起来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但只要找对了方式方法也不是过分艰难,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颗针。上级各部门都强调各自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还有阶段性的中心工作要抓。这就需要我们统筹兼顾,分清轻重缓急,抓住主要问题,兼顾一般,科学合理地计划安排。同时还要注重统一思想,协调调动每位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和职能作用,只要大家齐心合力,各司其职,效率也就提高了。要尽量避免领导事必亲躬,疲于奔命,要腾出时间,集中精力,分析研究涉及全乡发展及民生的重大问题。这样,工作起来也就会觉得有条不紊,轻松自如了。
当聊到下乡问题时,张书记又讲道,下乡的目的就是深入了解吃透乡情,也就是和我们教书要全面了解学生才能因才施教一样。作为乡镇领导也要对所属乡镇的山山水水,地理位置,各种资源状况,群众的生产生活现状等了然于胸,才能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思路和政策措施,工作才能与实际相结合,也才能抓住要害。象我俩这次下乡主要了解掌握整体的农业收成和群众生活情况。全乡推广的良种和新的科技措施取得哪些成效,有哪些优势,存在什么问题等等。这样对农业农村工作怎么做就心中有数了。在安排‘回销粮、救济款’既可以照顾到整体的面上,也可以关顾到特别困难的农户,做到公平合理。下乡时衣服鞋子要尽量穿朴素些,说话态度要平和些,不要嫌脏怕臭。这样老百姓才会亲近你,信任你,才会跟你讲心里话,我们也才能了解实际情况。更主要的是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的认识很抽象,党和政府的各项惠民政策要靠我们来具体实施兑现。党对对人民群众的关怀和温暖要靠我们的语言行动来体现,因而在他们的心目中我们就是党和政府的化身。你把百姓挂在心上,他们便把你顶在头上,所以我们下乡时的形象和言行是非常重要的。
做乡镇工作难免会碰到困难和问题。遇到困难问题要尽可能地依靠干部群众,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切忌事无巨细地上报县委政府,因为县委政府任命你在这里当领导就是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什么都上报让县委政府来解决,还要你做什么?只能证明你无能。张书记这些朴实而又深刻的话,让我深受感动,回味无穷。
中午时分我俩快走到了黑啰村,这时腹中也有些饥渴难耐,但又不想去打扰村民,这时恰遇一树荫和山泉水,我俩席地而坐,就着山泉水,啃了带来的几个冷馒头,算是解决了午餐,然后径直往村子里走去。
我俩走进村子,看到几个村民在忙于秋收。由于地处偏辟,又不是交通要道,因而平常很少有外来人。我们也是第一次来到这里,村民也不知道我们是干什么的人,感到很陌生,因而非常拘谨。我们主动跟村民搭话,但大都听不懂汉语,有的直摇头,有的甚至老远就绕道躲开了,好不容才找到一位会讲些汉话的中年男子,我向他说明了我们的身份和来意,请他带我们到村子里到处转转。他也很乐意,窘境才有所改观。他用傈僳话向其它村民介绍了,村民们听了后对我俩发出了善意而亲切的微笑,有的还凑上来点头打招呼,好奇地看着我们在讲什么,我们也满面笑容地主动跟村民打招呼。方感觉跟村民之间的距离在缩小,也充分感觉到了村民的朴实和善良。
我们边走边跟向导交谈询问,把整个村的土地庄稼及房屋都看了个遍。从地形来看,黑啰村是一块山腰间的小平地,北面是悬崖峭壁,东南面是高山陡坡直接宁蒗地界,只有西边一条羊肠小道通往习旬坝村委会与外界连结。全村约有一百多亩耕地,引有天然水源,土地还算肥沃,农作物长势也还不错。全村共有近三十来户人家,除少量的几所瓦房外大都是茅草房和木楞房,全村一百多人口,基本没有外出读书工作的,世代都是以农耕为生,整体比较贫穷落后。
张书记提出我们分别看两户全村最好和最穷的人家。于是向导把我们首先领到了一户最好的村民家。所谓最好的人家也只不过有三间瓦房,有一头牛和几只羊,院中有鸡,厩中有猪,园中有菜,能基本维持温饱而已。问到最困难的人家,村民说全村最困难的就数哑巴家了,于是我们随即又来到了哑巴家。哑巴家的状况着实让人揪心,一家四口人就挤在一间土墙茅草房内,草房因年久失修,屋顶有几处已塌陷漏雨,也没围墙大门,院内杂草丛生,肮脏不堪。室内更是杂乱无章,中间一个火塘,火塘边一块篾帘子上,一床破旧不堪的被子算是全家人共同的床铺,其余便没什么家具,生活用具和杂物遍地随意丢放,一头四五十斤的猪也在室内游荡,二十多平米的一间房容人吃住和饲养的生猪一起。问其家庭成员,村民介绍说那个五十多岁的老妇人是母亲,三十来岁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哑巴是他姑娘,还有个二十七八岁的儿子有些憨,外出干活没有在家,都没有结过婚。从小到大一家四口睡一张床,盖一条被。后来哑巴又莫名其妙地生了个儿子,今年也六七岁了。我们看到那赤着双脚衣服破烂的小儿子,瞪着一双大眼睛惊奇地望着我们,看上去倒还有几分聪明机灵,若长大后能有点出息,可能成为全家唯一的希望之所在。
我们看到哑巴家的生活状况,心情十分沉重,也不知说什么为好。忽见一个二十多岁精干而充满朝气的青年小伙子,上穿背心下穿军裤,背了一篮包谷快步走来,使我们眼前一亮。张书记我俩叫他歇下篮子,通过交谈得知,他叫朱荣华,不久前才刚从部队复员回家,在部队是汽车兵,会驾驶各种车辆,现在家务农。小伙子英俊帅气,汉语也流利,很有精气神,在这特贫困山区也算是难得的人才。朱荣华走后,张书记对我说:“我想以后乡政府有车了就招小朱去开车,这些地方能有几个人出去工作,开阔点眼界,增长点见识,对当地会起到一些影响带动作用。”后来小朱也真的被招进了乡政府当了驾驶员,现巳退休。
下午五点我们大体了解完了全村的基本情况,准备返回到新民村委会去吃晚饭住宿。这时,该村的小村长外出回来,听说我们来村调研非常高兴,跑来热情地招呼我们要到他家去坐一会,还说父母官能来看望我们是大喜事,无论如何也要吃顿晚饭才能走!我俩一再推辞,但总觉村民诚心实意,盛情难却,如再决意推辞似乎不近人情,也就恭敬不如从命,来到村长家。
进门后坐在火塘边的木墩子上,村长立即倒了一碗酒,自己先喝了一口,然后递给张书记和我俩个喝。我们知道这是他们当地待客的习俗。他先喝一口是说明这酒是没毒可放心喝,然后大家同碗共喝是亲切融和,不分贵贱。所以我们不管会喝不会喝都得小喝一口,这样他们才高兴,认为你把他们当亲人当兄弟。我们喝酒谈论间,村长夫妇已忙着杀鸡煮饭。大约一个小时饭就做好了,锣锅饭、山泉水煮鸡,肉汤煮小瓜秋茄,外加火炮辣子打蘸水,我们吃得非常醇香可口,聊很是亲切。期间陆续有村民闻讯赶来看稀奇凑热闹喝酒,不一会十几傈僳汉子就挤满了小屋。他们或坐或站,兴奋地用傈僳话谈论着,传递着酒碗喝酒,有的还给我俩传烟敬酒。虽然我们听不懂他们的谈话内容,但是能深深地感受到他们的纯朴善良,对我们的热情和敬重。
时间过得真快,吃完晚饭已将近七点钟了,我们准备辞别村民去村委会,张书记拿出三元钱交给小村长,村长死活不收。张书记非常严肃地说,下乡吃饭要交基本生活费是上级的规定、是纪律,如果不收就是逼着我们犯错误,村长听了张书记的话也就不敢多说才勉强收下。
热情的村民们一直把我俩送到村口才挥手告别,但他们直到我们走出很远还站在原地目送着我俩。我和张书记快速顺着狭长的山路下坡向村委会走去。
行走不到一公里,天就已完全黑了下来,随即还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天黑、坡陡、路滑,下山的路非常难行,我俩又没带雨具,没有办法,也只能冒着雨缓慢前行。我用仅有的一把手电筒尽量照着前面的张书记,使其尽可能看清路面安全行走,行到一陡峭像鱼脊似的山梁,路两边是幽深的沟壑,非常危险难行。我只顾照前面,生怕书记看不清路而摔倒,却不慎自己脚下一滑摔翻在地,电筒也随手甩出老远,落下了深壑。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没了照明剩下的艰难路程真不知如何行走。四周静得出奇,连秋虫也消声匿迹,唯有沙沙的雨声使人倍感寒凉。我俩站立于风雨中,进退维艰。此时此刻唯有坚定意志奋力前行,别无选择。于是我俩鼓起勇气,弯下腰、俯下身,尽量将眼睛贴近路面,能隐约看出路况,再移动脚步,摸索前行。有时甚至是手脚并用连走带爬。历经近一个小时的艰难跋涉,才下完陡坡进入平路。虽是平路可稍微直起点腰,但路烂坑深,也时常踏入稀泥和水坑,甚至摔倒。就这样只五公里的路程我们连滚带爬用了近三个小时,十点钟才一身泥水,瑟瑟发抖地摸到村委会。村委会蔡书记见到我俩满脸惊讶,问咋把我们的书记乡长弄成这样子?我俩也只能是一脸苦笑,无以回答。尽管如此在内心深处却无半点奥恼悔怨之情,只认为这是做乡镇工作应有的常态。
蔡书记迅速抱来柴火,燃起火塘,找来干衣服让我俩暂时换上。我俩把湿泥衣服鞋子换下来刷洗干净,用竹杆穿起来放在火塘边烘烤。蔡书记又煮来两碗热腾腾的姜糖水叫我俩趁热喝下。烤着火,喝着姜糖水感到既暖身又暖心。寒冷和疲惫逐渐消退,竟然还感到别样的舒坦。这时张书记还不忘记工作,跟蔡书记讲了黑啰哑巴家的极度困难状况,并说道我回乡政府后及时与民政协调点救济款下来,你要专款专用,亲自组织人员把哑巴家的茅屋修缮一下,再给她家添置点床被用具。就这样我们边烤火边谈工作直到深夜十二点,才在村委会接待室入睡。
奔波劳累一天理当倒头便睡,然而我却辗转反侧难于入眠。张书记的话语始终在耳边回响,白天看到的情景一幕幕地呈现在眼前,使我陷入无尽的沉思。通过这一天的经历,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乡镇领导不仅是一种职务,一种荣誉,更是一种使命,一种责任;它意味着奉献与担当;是一付千斤重担,肩负着无数人的期望。在这样的迷茫和思索中,我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明白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也懂得了该做什么,怎样去做。
从此后的工作,自己更加勤奋努力,积极主动,渐渐地工作也得心应手,做得风生水起,成效显著。
1991年8月,张书记被选送到省委党校大专班进行为期两年的离职读书学习。经县委和组织部门多方考查任命我为光华乡的第二任党委书记。我从张书记手中接过了那根沉甸甸的接力棒。
2025年10月15日于盟川苑陋室
《岁月流韵》文集现向银发族老同志们发出邀请,请用您的生花之妙笔,撰写锦绣文章,将您宝贵的人生经历和感悟以回忆录、散文、随笔、书信体等形式展示出来,给我们的子孙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后辈儿孙,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创新未来。
征文内容与要求如下:
一、 内容主题:
1. 存史资政:记录珍贵的历史细节与个人体悟,为后代留下真实生动的时代注脚。
2. 交流互鉴:促进老同志之间的思想交流与情感共鸣,共享人生智慧与生活乐趣。
3. 启迪后学:用您的故事与经验,教育激励年轻一代珍惜当下、奋发有为。
4. 陶冶情操:丰富晚年文化生活,在笔墨书香中涵养性情,乐享晚年夕阳红。
二、体裁形式:散文、随笔、短篇纪实、书信体等均可。篇幅不宜过长,散文、随笔2000字左右,短篇纪实控制在5000一10000字。
三、 稿件要求:
真实性:内容须为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力求真实准确。
健康性:内容积极健康,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原创性:投稿作品须为本人原创,未公开发表过(或在特定范围内征得同意后可转载,作者应对所投文稿内容及文字负全责,除错别字外,编辑不作仼何修改)。
四、评优奖励
截稿后,栏目将根据阅读量,点赞点评量,并请专业评委评出优秀作品给予奖励。(注:编委评委均不参与评奖)
投稿请注明:标题+姓名+原创投稿
(不按格式要求投稿的不予采用)
欢迎企业、机构和个人赞助支持公益
投稿微信:guyu6464
截稿日期:2026年8月31日
《文化艺术与心理健康》编辑部
202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