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千阳县西府有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李宝智
近日在宝鸡市某某山区小县,听群众反映,有些村组干部将国家项目补助的有机肥跨乡镇倒卖变现,实在可恶。
国家下拨项目补贴,推广有机肥,本是一项着眼长远的沃土工程——旨在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农产品品质,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然而,这般惠农良策到了某些基层村组,竟上演了一出“直截了当”的变形记:成吨的有机肥未入农田,却悄然“跨乡变现”,成了某些人囊中迅速兑现的钞票。此举之“大胆”,令人愕然。
这种“变现”行为,首先是对政策初衷的彻底背离。国家投入真金白银,补给的是土地的未来,是希望以此扭转长期依赖化肥导致的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局面。当补贴肥料被折价倒卖,意味着滋养土地的养分中途流失,政策善意被悬空,土壤改良的良机被错失。这并非简单的物资处置不当,而是对农业发展长远战略的短视性破坏。
其次,它严重侵害了农民与国家双重利益。本该受益的农民未能享受到政策红利,土壤得不到改良,农产品质量提升无从谈起,最终影响其长期收益。而国家财政资金未产生应有效益,等同于公共资源的巨大浪费,更滋生了基层治理中的微腐败土壤。此种“变现”,实则是将集体利益与农民福祉“变现”进了少数人的私囊。
更深层看,这种“跨乡变现”的轻易得逞,暴露了监管环节的严重漏洞。从物资发放、登记造册到使用跟踪,若有严格闭环管理,如此大规模的肥料“跑冒滴漏”何以能畅通无阻?是否有个别基层干部将国家补贴视作可以随意处置的“唐僧肉”?其背后是否存在利益勾连,更需要打上一个沉重的问号。
杜绝此类现象,必须织密监督之网,强化问责之剑。不仅要追溯补贴物资的最终去向,更需对基层执行环节进行透明化、全流程管理,引入村民监督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对于胆敢向惠农资金伸手者,必须严肃查处,形成震慑,确保国家政策的“最后一公里”不被截留,让每一份补贴都真正化作田间地头的肥沃与丰收。
沃土工程,不容蛀虫蠹空;惠农甘霖,岂容中途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