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李宝智
深秋的曹家塬,天宇澄澈,远山如黛。重阳的阳光,褪去了夏日的炽烈,只余下一片温煦的、蜜糖般的金黄,轻轻地笼罩着这个坐落于黄土高原怀抱中的村落。今日的塬上,比往日更添了几分暖融融的生气,全村的老人,仿佛是被这节日无形的丝线牵引着,纷纷聚到了一堂。
没有繁文缛节,只有最朴素的陪伴。老人们三三两两地坐着,额上的皱纹像是被岁月精心雕刻的沟壑,里面盛满了往昔的风霜与故事。他们或低声絮语,聊着儿孙的近况、今年的收成;或只是静静地坐着,眯着眼,享受着这难得的、专属他们的热闹与阳光。那絮絮的家常,是人间最平实也最动人的乐章,在空气中缓缓流淌,将整个空间浸润得温情脉脉。
一阵锣鼓丝弦声起,为这片温情锦上添花。文艺演出开始了。或许没有专业剧团那般精湛,但那嘹亮的秦腔,那充满乡土气息的歌舞,却有着最原始、最蓬勃的生命力。演员是熟悉的邻里,观众是看着他们长大的长辈,每一个眼神的交汇,都带着心照不宣的暖意。那高亢的唱腔,仿佛能穿透云霄,将这份孝亲的敬意,直诉给这片厚土与苍天。
而最牵动人肠胃与乡情的,莫过于那一碗碗热气腾腾的“大肉泡”了,那是乡情,乡音,乡愁。大块的农家土猪肉在浓白的骨汤里翻滚,香气霸道而醇厚,早已弥漫了整个院落。这香气,是曹家塬人记忆深处最顽固的印记。它不只是食物,更是一种情感的图腾。捧在手里,碗沿传来的温度,瞬间暖透了掌心,更暖透了心房。那浓郁的乡情,便随着这碗汤,顺着食道,深深地融进了每一位游子与长者的血脉里,将过去与现在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在这其乐融融的景象背后,是村组干部们忙碌而有序的身影。他们分工协作,安排座次,维持秩序,分发碗筷,配合得那般默契。他们的额上沁着细密的汗珠,脸上却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那忙碌的身影,本身就是一曲无声的奉献之歌。他们用最实际的行动,诠释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古训。
这一幕,在曹家塬上演着,也曾在华夏大地上演了五千年。从《诗经》里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到《礼记》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崇高理想,敬老、孝亲的文化,早已如同基因般,深深烙印在我们的民族血脉之中。它不因朝代更迭而湮灭,不因世事变迁而褪色。今天,曹家塬的这场聚会,正是这千年文脉在当代最鲜活、最生动的延续与彰显。
夕阳的余晖,为整个曹家塬镀上了一层更加醇厚的金边。碗中的汤依旧温热,老人们脸上的笑意还未散去。那穿越了五千年风烟的孝亲文化,就在这碗浓汤里,在这片笑语中,在这份静好的陪伴里,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作者简介:李宝智,陕西省千阳县张家塬镇曹家塬村人,农民,中共党员;1998年毕业于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大学果树专业,为农民科技专家。现任杨凌生态农业促进会副会长。热爱文学,为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作品散发各公众平台。
千阳县“见义勇为” 先进个人, 2013年入选“全国好人榜”;多年获得宝鸡市老科学技术协会“学术金秋”活动论文奖;分别获得市县镇不同荣誉称号与表彰40多次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