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红榜作家 周西忠

昨天,七十又五的童汉芳,站在“影像新洲文化驿站”的讲台前,像一株落满霜雪却依旧挺拔的老松。灰白的发茬在灯光下泛着细碎的银光,与身上那件红灰相间的外套悄然呼应——那红色是经霜的枫叶色,灰色是山岩的沉静调。内搭的蓝紫条纹衫,隐约透出艺术家骨子里的不羁。
他的手掌按在讲台边缘,皱纹从眼角辐射开来,每道褶皱里都藏着光阴的故事:有东湖晨雾的浸润,有暗房灯影的雕刻,更有数十年风霜的凿刻。
最动人是他演讲时的眼神——那双见证过万千光影的眸子,此刻仍像孩童般闪着热切的光。当提及“拍身边人身边事”时,他眉峰轻扬,仿佛又变回那个用海鸥相机捕捉第一缕炊烟的青年。他所站立的方寸讲台,已然成为连接往昔与当下的渡口。
这是一个将毕生热爱熬成灯油的老人,此刻正用毕生的经验之光,温柔照亮故土摄影人的新梦。
金眼奖获得者。据悉,童汉芳是唯一获得此奖的非专业者。
他四十余年光影生涯,被荣誉映证,被诸多奖徽亮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曾获湖北省摄影金眼奖的成功人士,还出版六本摄影集和一本摄影教材。

系列影集构成童汉芳的文化世界,这个独创世界有一个鲜明的标识:童眼!
新洲是童汉芳的故土,他二十一岁离去,五十四年后归来,在摄影协会的这方讲台,将毕生领悟的“成功秘钥”倾囊相授:“所谓童眼,就是让镜头永远保持孩童般的好奇,去爱抚尘世间的每一寸光阴。拍身边人,拍身边事!”
六本摄影集里沉淀着武汉桥梁的骨骼、东湖烟波的呼吸。从工人到摄影家:镜头始终朝向泥土。1984年,童汉芳用年度奖金托人从上海买回一台海鸥120相机时,不会想到这台机器将引领他走向国际影展。从东湖管理处团委书记到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他始终将镜头对准最熟悉的生活:抗洪时军民垒沙包的剪影《比高低》获三省影展大奖,航拍东湖的全景图被用作城市宣传名片,记录500多座武汉桥梁的专题被媒体称为“桥梁博物馆”。荣誉等身,他却说:“最得意的作品,永远是下一张拍给故乡的照片。”
深耕“身边”的美学哲学,有年轻的摄影师追逐雪山荒漠,童汉芳却在东湖的晨雾里守候了三十年。他的六本摄影集中,《武汉东湖》《我的东湖记忆》等无一不是“乡土叙事”——晾晒的鱼面透光如琥珀,石匠凿刻原石迸出火星,留守儿童用粉笔画出彩虹。
“拍天边不如拍眼前,”就仿佛说,娘做饭的背影,比阿尔卑斯的星空更有故事。
这种“身边美学”背后是惊人的执着:为拍东湖全景爬废弃烟囱,钢筋断裂险些坠炉;六次乘水上飞机航拍,机身颠簸中紧抱相机;70岁学无人机,两次坠机后终拍成理想角度。“所谓成功,不过是把一件事熬成信仰。”
童汉芳的镜头始终锚定“身边”。他的影集从不是远方的明信片,而是扎根泥土的编年史,是这片热土的记账先生。
讲座现场没有高深理论,永芳之叹:光影深处的生命哲思。童汉芳的成功从来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与故乡的深度对话。
“童眼无界,童心永存。”
那些定格的桥梁、炊烟、笑靥,终将比时光更长久——而人生最大的作为,莫过于将热爱熬成光,照亮故土的前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