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
《城步苗族简史》序
.
杨成胜(苗族)
.
(一)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早在四五千年前,苗族所崇奉的祖神和远古首领蚩尤,曾经同炎帝、黄帝部落逐鹿中原。涿鹿之战,蚩尤兵败被杀之后,苗族先民被分化、瓦解,势力日衰,被迫南迁,进入条件恶劣的南部山区和西南高原,分布到鄂、湘、桂、黔、滇、渝、川等省区。几千年来,勤劳勇敢的苗族人民,世世代代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劳作不息,奋斗不止,不仅求得了自己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也为祖国中南和西南地区的开拓,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苗族是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1953年全国开始人口普查,苗族人口为251万人。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2020年末全国苗族人口为11067929人,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维吾尔族、回族,排名第4位。苗族人口分布的特点是多山头、多中心大片居住,以山区为中心聚居,周围与其他民族插花居住,片与片之间大都联通,只有一少部分距片区较远,零星散居在其他民族之中。
城步苗族建筑——吊脚楼 雷学业供图
苗族是一个文化多彩的民族。苗族在几千年的生存发展中,形成了自己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从婚嫁丧葬、服饰饮食到节日庆典、信仰禁忌,苗族形成了与其经济形态、生存环境和文化心理素质相适的、特色鲜明的民族风情和习俗。苗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和文字。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语分湘西(即东部)、黔东(即中部)、川黔滇(即西部)三大方言。在三大方言中,又有七个次方言和十八种土语。苗族历史上曾有自己的文字,但因种种原因失传。
苗族是一个英勇不屈的民族。涿鹿之战后,苗族由强而弱,从集中到分散,过去长期处于被统治、被压迫的地位,饱受统治阶级的歧视和欺凌。苗族人民不畏强暴,奋起反抗,在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苗民起义。正是通过这种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视死如归、不惧牺牲的反抗斗争,苗族为自己赢得了生存空间,历经数千年而不断发展。历代苗族先民与天斗、与地斗、与统治阶级斗的顽强不屈精神,凝结成我们的民族意志,永续传承。
苗族是一个忠贞爱国的民族。历史上苗族人民一方面英勇反抗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和民族压迫,追求民族平等,捍卫民族权益;一方面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忠于国家,团结其他民族,积极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几千年来,苗族与汉族和其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睦生活,友好相处,荣辱与共,同主沉浮,相互学习,相互吸收,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
城步境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居住。1993年,城步西岩镇村民在该镇西南面小地名朝园里的台地上取土做瓦,发现大量留有经人工打造、磨制痕迹的石刀、石针、石箭簇、石斧及红砂土绳纹粗陶器碎片。经文物部门初查,该出土文物为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息繁衍的遗留物,出土文物处为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朝园里新石器遗址的发现,表明在距今一万年左右,城步这块土地就有人类在活动了。
另外,根据城步代代口耳相传的口碑文学《城步苗款》的记载,城步兰蓉乡至今留存有一处古部落瓦罐窑遗址。瓦罐窑地处兰蓉乡东部大山,海拔1700米,周围数十公里均是大山,主坪约70亩,先民以此为中心,始以狩猎为生,构木为巢,与兽居而避之。后随着人类社会的进程,开始挖洞置窑,建造房屋而居,以种植和饲养为主食,草根和蝗虫为辅食,他们因山高气温低,不种水稻,以山养民。至唐代,三苗后裔大量迁入栏牛地,此处土著岵苗与迁入新苗交往无籍,便以烧瓦罐之窑为名,沿袭至今。
西岩新石器遗址和兰蓉瓦罐窑遗址,均印证了城步这块古老的土地,早在原始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活动。新石器时代后,人口不断繁衍发展,形成规模较大的骆越人部落。秦始皇征岭南时,由于秦王朝对城步用兵,致使大部分骆越人被迫南迁,少部分仍留居城步。这部分骆越民族通过民族融合,一部分演变成侗民族,另一部分演变成苗民族。

伍前金苗绣作品《春耕图》
秦汉至南宋时期,大批苗族从武陵、五溪地区向西、向南迁徙,向西进入川南和贵州大部分地区直至云南,向南进入湘西南和广西,城步苗族就是这个时候大量迁入的。《城步苗款》、“城步酒歌”、城步古傩戏脚本、《城步杨氏族谱》、《城步蓝氏墨谱》、《城步雷氏族谱》等史料谱蝶,都有城步苗族大迁徙的记载。城步古代蓝、李、潘、秦、刘、杨、雷等姓民众来到城步时,其大部分土地都是处女地,未曾开发。《蓝氏墨谱》就有“插标为记”的文字记载:标头向东各寻东,向南各寻南,向西各寻西,向北各寻北……进入城步苗族聚居区的苗民,由于战争、征戍以及经济等原因,又逐渐向贵州、广西、江浙一带迁徙。如广西资源、龙胜的苗族以及融水苗族的一支,就是从城步迁徙去的。湖南新宁县麻林、黄金两地雷氏苗族,也是从城步栏牛峒迁去的,新中国成立后他们被认定为瑶族。贵州晴隆、安顺、六枝、六盘水的“喇叭苗”,则是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以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方式,被征调参加傅友德、蓝玉、沐英所统帅的征滇大军,由宝庆卫指挥胡大海统领前往贵州西部戍边迁徙去的。
城步苗族的族称,始于唐末宋初,其先民乘中原五代之乱据飞山自守,号称“飞山蛮”,自称为“猫”。古代“猫”“苗”通用,城步这一带自称为“猫”的民族,便在南宋朱熹和朱辅的著作中被称为“苗”了。这就是城步苗族在汉文献中正式族称的由来。由于“苗”的名称历史悠久,且为苗族人民普遍接受,故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广大苗族同胞的意愿,将族称统一称为“苗族”。

城步陡冲头古苗文石刻拓印图 雷学业供图
城步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湘西方言(东部方言),文字为水文图案状。清乾隆四年(1739年)爆发的由粟贤宇、杨清保领导的城步苗民大起义,曾广泛利用城步苗文发布文件、命令,传递信号,官军概莫能识。乾隆六年(1741年),这次起义被清廷残酷镇压后,乾隆皇帝下旨剿灭苗文:“从前捏造的篆文,即行销毁,永禁学习,如有违故,不行首报,牌内一家有犯,连坐九家,治寨长失察之罪。”为防止苗民使用这种文字再次起义举事,对城步苗族聚居区挨家逐户展开地毯式搜查,并对手抄本和墙面上苗文进行销毁,严禁学习和使用苗文。在清廷文字狱高压政策下,城步苗文逐渐从城步乃至湘桂黔边区消失。2010年底,城步丹口镇陡冲头村发现了保留有古苗文的大规模石刻群。2012年3月,邵阳市文物局组织省内外专家对这些石刻上的文字进行考察研究,并与该县现存少量古苗文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后,确认石刻上的文字就是城步古苗文。
城步苗族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严酷打杀,生存生活极为艰难。为了改善生存条件,城步苗族奋起抗争,历史上曾爆发过五十多次大大小小的起义斗争,每次都遭受残酷镇压,伤亡惨重,因而历史上城步人口难以发展,在全国苗族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不大。据记载,早在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城步被改土归流建县时,就有人口18万人。随着历年战争和大饥大疫影响,城步人口不断下降,到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城步登记人口仅89380人,1949年末城步解放时才有登记人口92612人。新中国成立后,经济逐渐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医疗卫生事业大幅发展,人民体质增强,人口增长迅速。到1958年,总人口达122655人。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城步总人口250633人,其中苗族人口148232人。
城步苗族人口虽然不多,但因和汉族相处较近,受儒家文化影响较深,因而从宋代开始就已出现苗区教育,私塾逐渐兴起,至元代兴办了儒林书院,苗族土官、头人和富裕人家的子弟入书院读汉书,习汉文,通过科举考取功名,入朝为官。因而城步苗区自宋以来文化教育事业发达,人才辈出,举人进士,文臣武将,代不乏人。据统计,自唐至清,城步有史志资料记载的历史人物达2000多人,七品以上官员300多人,其中四品以上官员60多人。文官方面,有杨正修、杨逢时、杨乔然等;武官方面,有蓝玉、沐英、龚继昌、孟光爵等。尤其是城步杨家将一族璀璨夺目,自唐至明,有史可查的杨家将首领达52人之多,唐有飞山蛮首领杨再思,宋有抗金名将杨再兴,元有苗军元帅杨完者,明有颖国公杨洪。正如清道光《宝庆府志》所云:“城步山峭多石,气象雄伟,历代名将出焉。”
(三)
城步苗族人口虽然不多,大约15万人,在全国苗族人口中所占比重不大,但城步苗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人才出类拔萃,对外输出人口较多,影响力较大。研究城步苗族历史,编撰《城步苗族简史》,无论是于城步苗族,抑或全国苗族,都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城步苗族简史》的编纂工作,前后历时近三十年,数易其稿,花费了刘志阶、雷学业两代城步苗族史专家的全部心血,得到了省内外多位知名苗族史专家和省、市、县史志领导的指导帮助,得到了城步历届县委政府领导和在外地工作的城步籍领导的重视支持,凝聚了诸多领导和专家学者的智慧。
《城步苗族简史》思路清晰,内容丰富,上溯远古传说时代,下迄新中国成立直至二十世纪末,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至民族源流、迁徙、民族关系和苗族反抗斗争,以及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等,全面系统地阐述和再现了城步苗族历史,让世人看到了城步六七千年的发展轨迹,总结了科学的历史经验和沉痛的历史教训,为我们客观全面地了解、认识城步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城步苗族简史》突出民族团结进步主题,用史实展现了城步苗族上下几千年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及苗族人民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忠贞爱国的高尚情操,展现了城步苗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正确领导下,积极抵御外侮,追求独立解放,创造美好生活,建立各民族平等自由、团结互助的新社会的壮阔画卷。

雷学业刘志阶先生编撰的《城步苗族简史》著作 雷学业供图
《城步苗族简史》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观,符合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对城步各族人民的伟大英明领导,重点突出了城步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翻身解放,积极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投身改革开放新事业以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苗族的历史事实。
《城步苗族简史》主题鲜明,结构严谨,内容翔实,论述准确,是第一部全面反映、总结城步苗族历史的专著。它的出版发行,无论是对于城步苗族,还是湘西南苗族,乃至全国苗族,都是一件千古盛事,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可喜可贺。
是为序。(2025年8月)
(作者系湖南省统一战线理论研究学会副会长、湖南省苗学学会副会长、湖南省民族宗教工作专家咨询组专家、湖南省民族类题材出版物审读专家、湖南省民族研究特邀专家、中南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
点击链接雷学业“苗族风情故事”-点击此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