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心目中的胡杨树
李 庆 和
季秋时节,我又想起格尔木的胡杨林。
在格尔木工作的八年里,每逢这个季节,我总要结伴去看望它们。在戈壁滩上的沼泽旁,这些金色的身影在蓝天下燃烧,每一片叶子都像是被秋风淬炼过的金子。它们不需要谁的欣赏,就在这片苍茫天地间自在地变黄变老,美得惊心动魄。
当年的石油前辈,那群柴达木石油人,天当被,地当床,渴了吃一把昆仑雪,饿了啃一口青稞馍。勘探包里装着图纸,肩上扛着标杆,在茫茫戈壁上探寻着石油的踪迹。脸上晒脱了皮,嘴唇裂开了口子,却依然会在收工时,对着落日在沙丘旁的胡杨唱起家乡的歌。
如今回想,柴达木石油人何尝不是另一种胡杨?
胡杨扎根盐碱地,把苦涩的地下水化作生命的养分;我们扎根戈壁,把孤独与艰辛酿成找油找气的执着。胡杨耐得住四十度的酷暑,也扛得住零下三十度的严寒;我们顶得住沙暴的肆虐,也忍得了常年与家人分离的思念。
最动人的是枯死的胡杨。它们站着死去,千年不倒;倒下之后,千年不朽。这多像我们那些把生命永远留在高原上的战友、同事——肉体虽逝,精神却依然矗立在这片他们用青春丈量过的土地上。
“献了青春献子孙”——这句朴素的话,是柴达木石油人最真实的写照。第一代勘探者在这里老去,他们的孩子又接过父辈的接力棒,继续坚守在这片高原。就像胡杨林,老树倒下了,种子早已随风播撒,在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
离开青海多年了,但每到秋天,我总会想起那片金色的胡杨林。它们不只是树,是站着的历史,是用生命谱写的诗篇。而我们这些曾经的石油人,也早已活成了胡杨的模样——风沙磨砺了我们的筋骨,岁月沧桑了我们的容颜,却从未磨灭我们深扎在这片土地里的初心。
胡杨还在那里,在格尔木的秋光里,一如既往地美丽着,坚韧着。就像青藏高原上的牦牛、红柳、骆驼草,就像千千万万个普通的柴达木石油人——心怀“爱国、创业、奉献”的信念,拥有最动人的心灵与力量。
二O二五年十月二十四日于通州
🌟 诗🌟 经🌟 唯🌟 美🌟
🌟 国🌟 风🌟 传🌟 奇🌟
🌟 欢🌟 迎🌟 走🌟 进🌟
🌟 国🌟 风🌟 诗🌟 社🌟
作者简介:李庆和,男,50后,笔名:黎河,山东临沂人,在兰州军区从军,后转入青海油田工作,退休后定居北京。诗观:抒心志,言真情!

编辑简介:王思雨,女,笔名:诗雨年华,80后,山东临沂人,临沭县作协副主席,临沂市作协会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作品见于《齐鲁晚报·青未了》《新疆文学》《临沂日报》《日照日报》《七月颂歌》《东方散文》《真言贞语》《今日头条》《双月湖》《鲁南商报》《钻石文艺》等各大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