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伴生日快乐
侯俊英
古历九月初三霜降。这么巧啊,老伴六十八岁的生日和霜降撞了个正着。还好,天公作美,阳光明媚,微风习习,深秋的霜降赐予了一个温暖的拥抱。窗外的柿子树挂满了一串串红红的“灯笼”好兆头啊,柿柿(事事)顺心如意,顿时身轻气爽起来。
一大早我就麻溜地跑到了超市,买了鸡腿、豆腐皮、小蛋糕等庆祝老伴生日备用的各种食材。我知道老伴不介意自己的生日,不讲究吃什么美味佳肴,用他的话说无所谓。但是,我是个仪式感很强的人,不去酒店已经降低庆生标准了,在家里庆祝,也不能敷衍了事。可不要像俗话说得那样,“霜打的茄子”没了精气神儿,必须得做几个像样的菜品,给老伴一个惊喜,让老伴的生日充满喜庆,仪式感满满当当的。

六十八岁了,人还能再有个六十八吗,想想就有些酸楚和凄凉。再说了,我们五零后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小时候衣不遮体,饥寒交迫。到了“手不能提篮,肩不能挑担”的年纪,就给生产队拔草喂牛,拉车运肥,挣几个工分,承担起缺粮户的重任。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翻地挖河,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在广阔天地里劳作,摸爬滚打。虽然,老伴高中毕业时刚满十八岁,但是样样农活都没有落下,还能顶个壮劳力。后来在村里当上了民办教师,也算是“出人头地”了。
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老伴以六十八分之多的成绩考取了中专。一个华丽的转身,变成了一个吃国粮的干部身份。他中专毕业后,家里还算不上富裕,作为兄弟姊妹四个的长子,又替父母担当起供弟弟妹妹上学的重任。四十二元的工资,每月给在聊城三中上高中的弟弟十五元,另加三十斤粮票,无论刮风下雨,月底跑聊城从不耽搁。同时,还把高考落榜复读的妹妹,安排在自己所在单位的乡镇的一所学校里,管吃管住,监督学习,照顾得无微不至。高考时,还管接管送。
弟弟妹妹成家立业后,执着的老伴又忙活着提升自己的学业,从一九八三年到一九九0年,不间断的读完了成人教育大专,紧接着又读完成人教育本科。寒暑假去安徽财贸学院委培,还发生了两件事儿。第一件事,是上火车以后就被小偷盯上了。背着鼓鼓囊囊的书包,谁看见谁怀疑里面有贵重物品。小偷尾随他后边,不等他找到座位,就拉开了他的包,一看满是书籍和生活用品,就悄悄地遛走了。其实,带的现金已经缝在了内裤的裤腰上了。老伴听到了拉锁的响声,但他没有声张。回到家后,怕我担心,一直没有告诉我。是在他毕业后,不知是因为啥话题提到了这个外出坐火车要注意安全,他才坦白了这件事儿。
第二件事儿是,最后一次寒假委培,在火车上帮助了一位女孩。女孩带着行李,还扶着一位七八十岁的老人,一步一蹒跚得甚是费劲。老伴见状急忙向前帮着扛起行李,上车后又帮女孩把老人安排在座位上。老伴从安徽回来后,还是只字不提,怕我误解了他的好意。直到那远方的女孩给他写来感谢信,我才知道有这件事情。如果不是那封感谢信,我还一直蒙在鼓里。那封感谢信是老伴让我读的,说是避嫌,真小瞧我了,我的格局就那么狭隘吗。女孩的信中字里行间透着感激,说世上真是好人多,生动的语音还挺感人的。
从我刚认识老伴,就看到他整天抱着英语课本啃英语单词,从专科读到本科,英语水平达到了四级。我们俩谈朋友以后,还给我买了半导体和英语教材,鼓励我也学习英语。学历的提高,业务能力也大有提高。在九十年代初,老伴是第一个被单位派出去,分别在聊城、济南等地学习计算机和炒大豆期货的人。我非常佩服他的执着和学识。
老伴也称得上是个文人,蹲办公室经常和文字打交道,上报材料,工作总结等。除此之外,他还坚持写通讯报道,省粮油市场报,几乎每期都有他的小短文发表。为此,还给单位的精神文明建设评比增添了分数,受到单位领导好评,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所在科室也是模范科室。单位为了激励干部职工写稿子,明文规定拿了稿费后凭收据再奖励一倍。那几年,老伴一拿到稿费,就买烧鸡和烤地瓜犒劳犒劳我和孩子。记得有一年,县里开展学习江泽民三个代表活动,要求每个人书写学习笔记,活动阶段总结时评奖。老伴那漂亮的钢笔字,竟然获得了全县三等奖的好名次,厉害了我的老伴。

我和老伴是“女大三,抱金砖”的婚姻模式,还是高中校友。但结婚前谁也不认识谁,是班主任恩师保的媒,说是“天生一对,地造一双。”谢谢老师吉言。真让老师给说着了,结婚以后,不知道真相的人还以为我们是青梅竹马,自由恋爱得呢。
霜降不寒心自暖
天赐祥瑞晚年安
老伴生日快乐呃!
作者简介:侯俊英,退休医务工作者,区作协会员。乐观向上,爱好生活和写作。偶有感触,诉诸笔端。作品发表于《茌平文苑》。多次被评为都市头条,茌平文苑优秀作者。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