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餐叙茶陵:品三脉文化厚韵,敬老区精神传承
今日(10月21日)午间,幸得资深老干部晓勇科长盛邀,与取进局长、杨总经理、谭调硏员围坐共餐。餐叙间,话题自然落于革命老区茶陵,从炎帝农耕的文明曙光,到书院飘香的人文积淀,再到红色星火的革命记忆,其“三脉文化”交织的独特魅力,在畅谈中愈发鲜活,也让我们对这片土地的敬意更深一层。
一、茶陖,炎帝文化的源流之基
茶陵的厚重,先源于“根”——炎帝文化的源流之基。它因“炎帝神农氏崩葬于茶乡之尾”得名,是全国唯一以“茶”命名的行政县,这份名字里的历史,早已刻入地域基因。相传炎帝率部在此拓荒,教民制耒耜、播五谷,将渔猎文明推向农耕时代;而独岭坳大溪文化遗址出土的野生栽培稻、台基式建筑,更以考古实物印证了史籍传说,让茶陵作为炎帝文化发源地的地位,有了无可替代的实证支撑。
二、茶陵,书院文化的千年书香
茶陵的温润,又在于“魂”——书院文化的千年书香。自古便有“学士故里”之称的茶陵,文风之盛曾冠绝湖湘:自宋代起,历代兴办书院达38所,数量居湖南各州县之首。其中明弘治年间的洣江书院,更是人文荟萃之地——历任山长皆为学界名流,清末状元萧锦忠、翰林曹诒孙等先贤曾在此执教,数百年间弦歌不辍,不仅培育了大批栋梁之才,更让“崇文重教”成为茶陵代代相传的精神底色。
三、茶陵,井冈文化的的红色担当
茶陵的赤诚,更显于“志”——井冈文化的红色担当。作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见证了中国革命的早期艰辛:1927年,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攻占茶陵,建立湘赣边界首个县级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为根据地建设提供了“县级政权样本”;随后的“湖口挽澜”中,毛泽东在此挫败陈皓叛变阴谋,保住了革命的“星星之火”。茶陵人民以热血赴革命,用牺牲写忠诚,让红色基因成为这片土地永不褪色的印记。
一餐畅谈,既是情谊的升温,更是一次文化的“充电”。而取进老局长席间赐赠《风雨七十年》,更让我们深切感知:唯有茶陵这般文脉绵长、精神厚重的热土,才能孕育出令人敬仰的榜样。这份从历史中走来的力量,既是茶陵的宝贵财富,更是我们传承文化、弘扬精神的生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