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三十八岁哲学硕士
北京的春天短暂得如同谎言,燥热的夏季迫不及待地接管了城市。又是一个订单爆仓的午高峰,林知远在写字楼林立的商圈里穿梭,汗水将工服牢牢黏在后背上。
在一栋高级写字楼楼下,他停好车,拎着餐盒快步走向大堂。就在他推开玻璃门的一刹那,与一个从里面匆匆走出的身影撞了个满怀。餐盒掉在地上,汤汁泼洒出来,弄脏了光洁的地面,也溅到了对方笔挺的西裤上。
“对不起!对不起!”林知远慌忙道歉,蹲下去收拾狼藉。
“没事,我自己来。”一个温和而略带疲惫的声音响起。
林知远抬起头,愣住了。站在他面前的是一个看起来四十岁左右的男人,戴着无框眼镜,面容清癯,气质儒雅,尽管穿着西装,却难掩眉宇间的一丝落魄和风霜。这张脸,有种莫名的熟悉感。
对方也看着他,眼神里闪过一丝惊讶,随即化为一种复杂的、带着些许了然和苦涩的神情。
“陈……陈涛师兄?”林知远试探着叫出了一个名字。他想起来了,这是比他高好几届的一位师兄,当年在学校以才华横溢著称,是哲学系有名的才子,硕士毕业后据说去了很好的研究机构。
陈涛微微怔了一下,随即露出一丝苦涩的笑容:“你是……林知远?经管学院的?”
“是我,师兄。”林知远有些尴尬地站起身,下意识地想拉一拉自己脏污的工服下摆。
陈涛的目光在他橙色的工服和地上的狼藉上停留了一瞬,那目光里没有轻视,只有一种深沉的、同病相怜的黯然。他弯腰,帮林知远一起将污秽的餐盒捡起。
“你也……”陈涛的声音很低,带着一种不愿被第三人听到的艰涩,“……在跑这个?”
林知远点了点头,喉咙像是被堵住了,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在这里,以这种方式遇到曾经仰望的师兄,那种冲击和荒谬感,几乎让他窒息。
“我去年……机构裁员。”陈涛简单地解释了一句,语气平淡,却像一块巨石投入林知远心湖,“哲学……呵,这年头,没什么用。”
没什么用。这句话从一个哲学硕士口中说出来,带着血淋淋的真实和绝望。
两人一时相顾无言。写字楼里进出的人们投来好奇或漠然的目光。穿着高级定制套装的白领,与两个蹲在地上收拾残骸的外卖员(其中一个曾是哲学硕士),构成了一幅极具讽刺意味的画面。
“我还要……去面试。”陈涛站起身,拍了拍裤腿上并不存在的灰尘,动作间带着一种刻意维持的、却摇摇欲坠的体面,“先走了。”
“师兄……保重。”林知远干涩地说。
陈涛点了点头,转身汇入了门外的人流,背影消瘦而孤独,很快就被城市的喧嚣吞没。
林知远站在原地,手里还捏着那个油腻破损的餐盒。三十八岁的哲学硕士陈涛,像一面提前到来的镜子,照出了他未来某一种可能的模样——高学历,怀才不遇,在时代的浪潮中被轻易拍上岸,为了生存,不得不脱下长衫,加入庞大的零工经济队伍。
“哲学有什么用?”贺教授课堂上的问题,陈涛苦涩的笑容,像两记重锤,交替敲打着他的灵魂。
他感到一种彻骨的寒意。如果连陈涛那样的才华和学历都无法在传统的赛道上安身立命,那他这个普通的985毕业生,又能挣扎出怎样的未来?
第五十三章 每日骑行百公里
陈涛的出现,像一根刺,深深扎进了林知远的心里,让他无法再继续麻木下去。那种“三十八岁哲学硕士送外卖”的未来图景,太过具体,太过惊心。
恐慌催生出一种近乎自虐的勤奋。
他不再满足于完成基本的单量,开始疯狂地“抢单”。清晨天不亮就上线,深夜直到系统派单明显减少才收工。他研究平台的派单规律,摸索出哪些区域、哪个时段单多价高,像猎人一样在城市里逡巡。
每天的骑行里程迅速攀升,很快就突破了一百公里。电动车需要中途换电,他就利用吃饭的十几分钟快速解决,然后立刻奔赴下一个换电站。电量显示像一道催命符,逼迫着他不断计算、规划路线,与时间和续航赛跑。
一百公里,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从北京的中心骑到远郊,再骑回来。风吹日晒雨淋,身体的损耗是巨大的。膝盖因为长时间保持骑行动作开始隐隐作痛,腰背也时常酸胀难忍。最难受的是屁股,即使加了最厚的坐垫,长时间的摩擦和压迫也让他如坐针毡。
但他不敢停。仿佛只有用这种极致的体力消耗,才能暂时压制住内心对未来的恐惧,才能向自己证明,他还在“努力”,还没有彻底放弃。
收入确实有所增加。在平台活动期,他试过一天跑够十八个小时,里程接近一百五十公里,日收入突破了五百。看着手机上那个数字,他没有喜悦,只有一种劫后余生般的虚脱和麻木。
五百块,需要骑行一百五十公里,消耗两块满格电瓶,冒着无数次交通风险,忍受身体的极度疲惫和顾客的各种情绪。
他用这五百块,给父亲转去了医药费,支付了上涨的房租,剩下的,勉强够他吃最简单的工作餐和给电动车充电。
“值得吗?”有时,在深夜空无一人的街道上,他会这样问自己。用青春、健康、尊严,换取这勉强糊口的生存资料?
没有答案。或者说,答案早已注定。他没有选择。
他成了站点里公认的“拼命三郎”。站长对他依旧没有好脸色,但训斥的次数少了些,毕竟他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单量。老骑手们看他眼神复杂,有佩服,也有不解,私下里议论:“这哥们儿是不是欠了高利贷了?”
只有林知远自己知道,他欠的不是高利贷,是比高利贷更沉重的东西——那份沉甸甸的、无法辜负的期望,和那个如同梦魇般、关于三十八岁哲学硕士的未来。
每日骑行百公里,是他对抗命运的唯一方式,哪怕这种方式,正在一点点吞噬掉他自身。他像古希腊神话里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明知道石头会再次滚落,却只能日复一日,重复着这绝望而徒劳的劳作。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同时有二十多篇诗词获专家评审金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