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文学简历】
李志华,河南息县人,现居南京。作品散见《河南文学》《天津诗人》《河南诗歌》等报刊,入选多个选本。
【创作谈】
郭风先生曾誉散文诗为“古老而新鲜的文体”,王幅明先生则称之为“美丽的混血儿”。于我而言,它既非散文的汪洋恣肆,亦非诗歌的层峦叠嶂;反似一脉清溪,在方寸之地涵养天然灵韵。在这浮嚣奔竞之世,人们难以沉入大部头的深壑,散文诗便以它的轻灵身姿与幽微情致,悄然抚慰焦渴的灵魂,遂成暗夜微光。
学生时代,是散文诗与我初遇。童蒙课本里那些澄澈如露、朴素如泥的文字,如三月和风,悄然在我心壤埋下痴迷的胚芽。及至少年,此情愈炽:高尔基《海燕》挟雷霆之势撞击胸臆;朱自清《匆匆》与《春》的哲思与灵韵,如无声细雨,将这份痴迷深深浸透,直至根系盘结。高中毕业,我回到息县乡下。前路苍茫,躬耕垄亩,汗滴禾下;然心中那簇散文诗的火苗未曾黯淡。劳作间隙、工棚寒夜,一豆灯火如萤,旧刊残页便成了我的桃源,于喧嚣之外,在字句间拓出一方净土,安顿漂泊的心神。
岁月流转,波德莱尔的奇崛、泰戈尔的澄明、普里什文的野趣、纪伯伦的哲思,以及沈尹默的隽永、郭风的清雅、柯蓝的凝练、李耕的深挚、耿林莽的沉雄……诸家星辉次第映入眼帘,不仅拓开了审美的疆域,更如磐石,锚定了我执笔的决心。
笔下的散文诗,骨血里浸透息县乡土的底色与气息。田畴上的风痕、屋檐下的雨脚、泥土蒸腾的温热,皆化为纸上的脉动。我无意构建宏大叙事,只愿俯身拾取那些被粗粝生活磨亮的细微感动——工棚顶泻下的冷月清辉,劳作后一碗粗茶的氤氲。语言力求素朴清浅,暗蕴音律的流水,让文字本身呼吸吐纳,便是对自然最诚实的摹写。
于我,创作如同溪涧行于大地,是生命本真的流淌。虽难期惊涛拍岸之作,但每一行字,都是灵魂在尘世间的素面相对,是与存在最恳切的私语。对散文诗这份沉静而炽烈的爱,便是支撑我于阡陌间、于灯下,以笔为犁,在时光的荒原上恒久跋涉的灯盏。
【篇目选】
《故乡有片葵花林》,发表《巫溪报》2020年11月3日;
《乡野本草》(组章),发表《河南文学》2025年1期;
《芳草赋》发表《远阳》文学2025年1期《骨韵》发表《河源日报》2025年5月28日;
《滴水之光》(外一章)发表《诗歌报》2025年4期;
《芝麻叶的时光》(外一章)发表《河源日报》2025年8月28日;
《柳绦:岁暮残缕寄故人(组章)》发表《天津诗人》2025年秋季卷。
【代表作】
春归
残雪遁迹山巅,紫燕已驮回七色云锦。
线柳垂纶,红掌拨开寒潭。
春天仍在青石后藏半幅裙裾,却教破壳的山鸡啼碎晨雾——古卷诗韵漫过虬枝,忽见千山点翠。
暖阳正临摹虹霓的笔触,和风调弄五弦琴,细雨将银线绣满蓑衣。
耕者俯首时,云锦已铺展三千里。
蒲公英旋开琉璃伞,蝶翅抖落鳞粉,蜂针蘸取蜜诏。
草尖含玉,万点繁花闹上枝头,百兽踏节而歌。
这场盛典筹备了十二个月,终在惊雷炸响的刹那,掀开猩红幔帐。
骨韵
好日子,多是父亲用肩膀扛起来的。细看铜鼎上的“父”字,笔画仿佛要活过来。那形状,像扭动的脊梁,更似青铜器上錾刻的担当,又像甲骨文中“父”字呈现的一只手执着棍棒之态,恰似守护家庭的具象。
父亲的骨头是铁打的。
这身铁骨,能顶起天,给妻儿遮风挡雨;也能弯成桥,驮着娃儿过河。像春耕时节的雨水,悄然往土里渗。
他能扛起日子的重担朝前走,也会留心柴米油盐的琐碎。伟岸汉子站在天地间,月光把影子拉得老长,骨头缝里都透着倔——那是顶梁柱的倔,是庄稼人宁折不弯的倔。
风雨再大,父亲的腰杆子始终绷得笔直。护着灶膛里的火种不灭,让日子再难也有盼头。
走起路来,脚步声像老秤砣砸在青石板上,一声声,都是过日子的响动。跑起来时,脊椎骨就是根旗杆,带着全家往亮堂处奔。
骨节上刻着仁义礼智信,黑夜里也能照见路。正气顺着骨髓往下淌,在年月里凝成一根主心骨。
看那青竹,节节上蹿,恰似父亲骨子里向上的劲儿。老梅枝虽七扭八拐,却如父亲般尽显铮铮铁骨。
二十四节气轮着转,都化在父亲的骨头缝里。他往那儿一站,就是座青山,把天地的精气神都撑起来了。
生命最初的潮汐
我们曾是游弋在您血脉中的鱼儿,那孕育生命的温暖海湾,是刻入骨血的永恒印记。
在您羊水荡漾的宫殿里,我们如精灵舒展,聆听心跳的古老韵律,那是生命潮汐的原初启蒙。
阵痛的浪潮将我们推向陌生的岸。
脐带剪断的刹那,我们便永远失去了水中呼吸的魔法。
那声响亮的啼哭,是告别您体内海洋的离歌,也是登陆新大陆的宣言。
置身尘世的空气里,我们成了笨拙的陆生者,既割舍不下对水的眷恋,又生不出翱翔的羽翼。
婴儿戏水时的欢愉,是基因里沉睡的远古记忆在苏醒,那是对您体内温暖海域的永恒乡愁。
重归水中如仪式:双足踏入泳池,微凉的水温柔包裹。幽蓝水光里,我们如懵懂幼雏,挥动四肢笨拙浮动,试图寻回那梦幻失重的诗意。
然而,水波荡漾,无情昭示着当下与彼时的霄壤之别。每一道水的阻力,都在宣告我们陆地子民的身份。这方人造水域,终究不是您给予的海洋。
当指尖划过水面,忽然彻悟:有些回归,注定只能停留于想象。而您,永远是我们生命里最初也最完美的海。
您倾尽所有,以无私滋养我们成长。在那片温暖的“海”里,我们从未忧虑风雨。
您用柔弱之躯筑起最坚固的壁垒,您的爱,如星辰照亮生命的夜空,似大海容纳所有。
那片生命最初的星辰大海,永远是我们心灵的归所。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母亲的爱,亦如此:无私滋养,默默包容,不索回报。这爱,柔时润心,刚时护佑,是生命的泉源。
水的哲思,融入血脉,化作心灵的航标,教我们在人生路上,如流水柔韧,似大地涵养。
即便走向远方,我们也携着这如水智慧,铭记您深沉无私的爱,回归您宁静的海湾。
流水谣
在时光的绦带上,水,是游走的诗行。
它似浣纱的女子,素练轻盈。潺潺之韵,是岁月轻叩河床的低语。
于群峰间逶迤,绕过嶙峋风骨,吻醒青苔幽梦;每一弯浅笑,都漾着温软的涟漪。
水是初萌的襁褓,吐纳着万千生灵。
从幽谷细语到莽原浩歌,它以无垠的温床,哺育苍茫。
在它的摇篮曲里,鱼影织梭,水草曼舞,生机在粼光中悄然抽芽。
它更是大地的琴弦。
春日,水痕如银梭,悄然舞动于干涸的脉络,点破胚芽沉酣;
盛夏,那绸缎般的清流沿着田垄轻抚,禾苗在根须贪婪的吮吸里拔节,籽实吮着丰盈的琼浆,日渐浑圆。
每一滴坠入泥土的晶莹,都在无声编织金黄的经纬,让沃野因它的亲吻而涌动丰饶。
林间的精灵皆沐其泽。
小鹿踏波,俯首啜饮,清冽在喉间欢歌;
蜜蜂追逐着露珠的碎银,薄翼驮着剔透的星辰;
纵是微渺的蝼蚁,亦循着湿润的耳语,于石隙中捧起生之甘露。
水,以无形之线,穿引万物的呼吸,让生命的潮汐在每泓清泉畔脉动不息。
它宛若沉静的哲人。
敛息时,心若明镜,盛流云碧落,尘嚣皆沉入澄澈;
昂首时,怒浪崩云,挥斥着撼岳的洪涛,碾碎一切桎梏,浩荡奔赴无垠的海天。
水,昭示着至柔与至刚:
纳百川之垢,化磐石于无形;
盘桓处深蓄,决绝时奔雷。
待万千微渺凝聚成渊,方显吞天之意。
那叮咚汇聚的沧溟,终将咆哮为巨龙,以荡涤寰宇的气概淘洗尘浊,再塑乾坤:
令顽石铭记雕琢的年轮,使荒原新谱起伏的乐章。
在激越中撕裂陈腐的帛卷,落笔崭新的曙光。
浮世喧嚣,愿身若清流,怀一泓澄明,既蕴无声润物的柔光,亦藏裂石穿云的锋芒;
徐行如溪涧,疾驰若飞瀑,去镌刻独属的史诗,在光阴的长卷上,漾起不息的粼粼波光。
滴水之光
过去一如噩梦。
那时,我笃定自己仅是瀚海的一滴水,无际星空的一粒尘。
故而,我深感卑微,愈发灰暗,愈发冰冷,愈发疼痛……
渐渐地,化作了一块坚冰。
春天把我惊醒,周围皆是闪烁滚烫的水滴,将我融成波浪、翅膀与雾云。
我的眼睛绽放光芒,胸脉涌动,心田耕植出瑰奇的梦境……
我可以去拥抱孤独无助的儿童,可以展翅奋追歌者诗人。
尽展胸怀,与穹苍相拥,以光速览景,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智,去道法自然,绽放异彩。
沙石之恋
沙与石的邂逅,宛如尘世中一场绝美的爱情传奇。
你是刚硬坚毅的石,我是轻柔绵软的沙,于岁月长河的幽深处相依相拥,缠绵悱恻。
沙与石,倘若分离,江河必然崩决,流沙四处飞散;倘若聚合,相互依凭,坚固宛若磐石。
筑房时,它们竭尽全力支撑,共同构筑温馨爱巢抵御风雨侵袭;铺路时,它们齐心协力成就康庄大道,延展向远方的梦想。
沙石之恋,誓言如澎湃涛声在耳畔回响,浪漫似千堆雪浪翻涌,稳固若巍峨山峦耸立,韵味质朴且醉人。
彼此心怀赤诚相依相伴,携手走过岁岁年年,共同撑起那片辽阔无垠的海天。
【评论录】
岳德彬:《春醒》《春归》这两章散文诗以春为题,写得唯美且富含诗性指向。此处的春,代表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如诗中所写:春,使冰封剥落,让一树嫣红鲜明地到来,种子会从裂缝中涌出,“紫燕已驮回七色云锦”“千山点翠”“细雨将银线绣满蓑衣”。而“这场盛典筹备了十二个月”堪称诗意的归结,意味着:春是历经夏雨秋霜后的美好呈现——无论是自然界的春,还是人生的春,都不会坐享其成地到来。诗中蕴含哲意与人情味,方为真正的诗。《骨韵》借青铜器上的“父”字形象来讴歌父亲,颇具历史厚度……写流水的诗众多,而李志华《流水谣》里的流水有着丰富的远距离意象。远距离意象借具象物事,获得了丰饶意趣。“素练轻盈”“莽原浩歌”“大地的琴弦”“穿引万物的呼吸”“碾碎一切桎梏”等皆为充满联想意趣的比拟。“浮世喧嚣,愿身若清流”体现了诗人向往的人格境界。有境界,有人生,自是好诗。在《沙石之恋》中,细小与庞然、柔软与刚硬,向来存在辩证的分离与交融,彼此不可或缺、不容忽视。“彼此心怀赤诚相依相伴,携手走过岁岁年年,共同撑起那片辽阔无垠的海天”,既揭示自然现象之理,也蕴含人间万象之理。此章作品的意味指向,既可视作爱的理趣,也可理解为对诸多存在的理解与宽容。这类具象征和隐喻色彩的诗作,能让读者依自身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去感悟、联想与发挥。
苏 扬:李志华给我发来他的散文诗代表作,八章作品主题多元,风格多变,长短不一,涵盖了对自然、生命、人生、爱情等多方面的思考。比如,《春醒》、《春归》与《花钓》都是以春天为主题,都是写自然,借景抒情,层次渐进。三章写作特色相近,内容短小简洁,语言飘逸灵秀,意象丰富生动。而《骨韵》、《生命最初的潮汐》都是以生命为主题。《骨韵》赞美父亲,《生命最初的潮汐》则是赞美母亲。《流水谣》似乎又回归了自然,作者以活泼灵动的语言,浓墨重彩地讴歌大自然的水,水不仅哺育了万物,还具有丰沛流动之美。《滴水之光》将作者本人比作瀚海的一滴水,着重写对生命的深层认识,抑或是作者的人生感悟。《沙石之恋》则是以爱为主题,沙与石共同构筑温馨爱巢,象征爱情之永恒、坚固;沙与石齐心协力成就康庄大道,喻示美好灿烂的未来。作者企图运用丰富的意象来构建和谐浪漫的爱情,精致而独特。显然,李志华的散文诗语言很美,许多诗句充满寓意,充满韵律感和节奏感,达到了一种美学境界。正如耿林莽先生所言:“当代散文诗的发展,以真、善、美为追求目标,以新鲜的现代语言为基调,有着鲜明思想和充沛感情的、既舒展又浓缩、既朴素又优美的散文诗,才是人们所欢迎的。”
何永俊:李志华的作品蕴含多元而深刻的意蕴,令读者在字里行间同时领略散文与诗歌的自然之美。组诗《春醒》《春归》借时序流转暗喻生命觉醒,笔触细腻动人;亲情诗《骨韵》《生命最初的潮汐》将父爱母恩凝练为“铁骨”与“海洋”,赋予深沉情感以可触的形态;哲思诗《流水谣》《滴水之光》《沙石之恋》则以水、沙石为引,探寻个体与世界的关联,情感真挚且富有厚度。若说尚有精进空间,部分主题的表达或可更趋含蓄,使象征意味在留白中愈显悠长。其意象递进颇具巧思:《春归》从残雪渐次铺陈至繁花,《花钓》由钓景自然延伸至童真,均构建了“场景—情感—哲思”的完整闭环;《骨韵》由解构“父”字引入青山象征,完成从具象到抽象的升华,层次清晰可感。个别篇章若能在结构上更显绵密,为喻体转换稍作铺垫,整体节奏或将更为从容。作者的语言天赋尤为卓然,修辞鲜活灵动:“紫燕剪开春风”“花蜜结晶成琥珀”等词句,巧妙融合比喻与拟人,兼具画面感与动态韵律;“清冽在喉间欢歌”这类通感手法的运用,更添文字张力……结出如此饱满清香的果实,实属情理之中。沉醉于这份诗意收获之际,谨再次道贺并加油!感谢这诗意的田园,又添位芳邻。

sanwenshinianjian2025年第17期(总第603期)
主 编:张新平
执行主编:尤屹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