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不排斥”到考级通关:女儿的古筝之路,藏着成长最真实的模样
作者:杨宇
2022年夏天,杨好还是个三年级的小姑娘。一次偶然和同学奶奶聊天,得知对方孩子在文化馆大艺古筝徐老师那儿学琴。正琢磨着给女儿选一门乐器的我,心里忽然动了念。
在此之前,钢琴的优雅、小提琴的灵动都曾是我的备选,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直到带着杨好去试课,看着她坐在古筝前,手指轻轻拨弄琴弦时眼中闪烁的光芒,我心里有了答案——或许,这架古雅的乐器,就是与她缘分的开始。徐老师笑着说“这孩子没问题”,那个暑假,杨好正式成了古筝课堂里的一员。
最初的学习像一场轻松的游戏。从简单的单音到连贯的旋律,几个月后,杨好竟主动提出想买一架属于自己的古筝。在徐老师的推荐下,我们花两千多元购置了琴,她宝贝得不行,连正月回老家拜年都执意要带着。姑姑特意为她配上音乐和简单道具,录制了一首《沧海一声笑》。后来才知道那是古筝入门的练习曲,可在家人眼里,那稚嫩的琴声里,满是初见的惊喜。
可成长从不会一直顺风顺水。当课程难度渐增,从单指弹奏到双指配合,从毫无技巧到练习“弹指”“摇指”这些需要反复打磨的技法时,杨好的畏难情绪来了。她开始嘟囔着“不想学了”,手指练得发酸时,甚至会悄悄抹眼泪。
我没有强迫她,而是在三年级、四年级的六一儿童节前,和班主任老师商量,让她上台表演试试。第一次站在班级的舞台上,她紧张得手心冒汗,却还是完整弹完了曲子。放学回家后,她眼睛亮晶晶地跑过来:“爸爸,同学都说我好厉害,老师还把视频发到学校群里了!”那份被认可的“小虚荣”,像一颗种子,让她重新拾起了坚持的勇气,再也没提过放弃。
后来的日子里,古筝成了她生活中的“加分项”。儿子结婚时,杨好作为小嘉宾上台演奏,亲友们的掌声让她挺直了小身板。徐老师几次安排她们这些古筝学员去中星天街参加商业表演,从最初的怯生生到后来的从容大方,舞台灯光下,她的胆量悄悄变大。就连我去武汉参加培训时,有幸见到著名的全息心理学教授刘锋,他看了杨好的照片后叮嘱“一定要让孩子坚持学一门乐器”,我笑着告诉他:“杨好已经在学古筝啦!”
2025年暑假,是杨好备考古筝五级的关键期,可偏偏撞上了去西安参加舞蹈比赛,一耽误就是五天。我心里直打鼓,怕她跟不上进度考不过。比赛结束回到家,她主动提出每天练琴一上午,那份认真劲儿,让我既心疼又欣慰。
意外却在这时发生。一次接她下课,我发现她的凉鞋上沾着血迹,掀开一看,脚趾被古筝底部的铁架子划开了一道深口子。我赶紧背起她往诊所跑,医生检查后说“得缝针”,又马不停蹄地转去县医院。那段时间,我每天背着她上下楼,徐老师心疼地让她先休息,可杨好却摇摇头:“爸爸,我怕不练习就考不过了。”于是,那段日子的古筝课堂上,总有一个被爸爸背来的小姑娘,坐在琴前,忍着疼痛,一遍遍地练习指法。徐老师当着全体学员的面夸杨好:“杨好这孩子聪明,接受力强,就是偶尔有点小懒,但真要认真起来,谁也比不过。”
十月的古筝课上,我去接她时,小姑娘蹦蹦跳跳地跑过来,手里扬着考级通过的证书:“爸爸,我过五级啦!你说的过一级奖100元,要兑现诺言哦!”我笑着拿出手机,往她电话手表的支付宝里转了100元,看着她笑得合不拢嘴的模样,忽然觉得,所有的坚持都有了意义。
从三年前那个对古筝“不排斥”的小姑娘,到如今为了考级咬牙坚持、收获成果的小小演奏者,杨好的古筝之路,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却藏着成长最真实的模样——有初见的好奇,有中途的退缩,有被认可的喜悦,也有咬牙坚持的勇气。
或许,学乐器的意义从来不止于掌握一门技能,更在于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学会与困难相处,在一次次坚持里,看见那个更棒的自己。而我能做的,就是在她身后,做那个最坚定的支持者,陪着她,在古筝的琴弦上,继续奏响属于她的成长乐章。
作者简介
杨宇,湖北省通城县第二高级中学英语高级教师,湖北师大英语、武大法律双本科。系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省家庭素质教育专委会常务理事,获心理教练、少年急救官等认证。在全国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数十篇,多次参与县级政策、文化及安全宣讲,广受好评。
“盛世阅兵•礼赞强国”(2025)文学作品大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25573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二维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