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余热点亮涪工新秀的指路明灯
他们是新中国铁路运输事业的奉献者,也是新中第二代铁路人,开创涪陵工务段的原老,他们虽然退了休,却继续在“五老”战线发挥余热,引领一代代涪工新秀扣紧步入钢轨人生的第一颗“纽扣”,用余热点亮涪工新秀的指路明灯。
第一章 大山里走出的脚迹
我叫王国政,今年71岁,大专文化,在党38年,19年线路工,1年线路班长,2年线路工长,2年技术员,8年助理工程师,11年工程师。回首走过的55年钢轨人生路,每一步都与铁路紧密相连,每一个脚印都深深烙印着“坚守、实干、创新、争先”的成昆精神。
当《人民日报》头版头条那篇《莽莽成昆出大山》的长篇通讯映入眼帘,往昔岁月如潮水般涌上心头。那是成昆线开通之际,我还是大足一名16岁的社会青年,与170名超龄生一同,怀揣着懵懂与憧憬,投身铁路事业,来到川黔线綦江工务段,成为一名线路工。1970年7月1日,成昆线正式开通,组织号召选派人员增援,尽管我未能前往,但那些毅然奔赴大凉山的同伴,开启了一段用青春守护铁路的征程。而我,留在綦江工务段岔滩养路工区,同样肩负起养护川黔铁路的重任。
彼时的我,虽是一名小学生学历的线路工,却在“成昆精神”的激励下,立下人生目标。白日,我专注于线路养护,用手中的工具精心呵护每一寸铁轨;夜晚,当工友们或悠闲漫步,或沉浸于电影的欢乐时,我独自在寝室啃着初中课本。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尚未穿透薄雾,我已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春去冬来,四季更迭,我从未有过片刻懈怠。每一个知识点,都是我迈向更高处的基石;每一次挑灯夜读,都是我对未来的执着追求。凭借这份坚持,我先后被提升为线路班长、线路工长,赢得了段领导的赞誉。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1988年秋,让我这位怀揣梦想的线路工,在岗自学完初中、高中课程后,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通过全国成人高考,踏入西南交通大学“铁道工程”专业的大门,圆了大学梦,取得大专文凭。此后,我又相继晋升为线路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多次荣获“成都局读书自学成才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殊荣。这一路走来,是“成昆精神”化作了我逐梦路上的强劲东风。
1998年长江洪灾,如一场肆虐的噩梦,席卷而来。那天傍晚9点多,川黔线98公里+050处,高路堤下的那眼单涵洞,被汹涌的山洪裹挟着路堤一同冲走,形成一道钢轨挂着枕木悬空的索桥,岌岌可危。两河口工区朱工长,在倾盆大雨中,毅然踏上那段摇摇欲坠的悬空轨枕,试图前往贵阳端确诊险情。当朱工长行至中部,因道钉松动,枕木突然掉入山洪,瞬间被冲入綦河。生死瞬间,朱工长眼明手快,双手紧紧抱住悬空的钢轨,才从死神手中夺回自己的生命。他的英勇壮举,如同一束强光,穿透了洪灾的黑暗,深深震撼并感染着我。
1999年8月,我已步入中年,因工作调动来到永川工务段线路技术室任助理工程师。科室安排我负责永川机务折返站场改造,面对主任提出的《经纬仪测量放线方案》,我结合现场实际,大胆提出改用《钢卷尺(L=30m)和弦绳,三角函数(正余切关系)计算方案》。这一创新方案,经技术主任审定认可后实施,不仅操作简单,还大大节省了时间,提前一周保质保量完成了站改任务。这是“成昆精神”中创新基因在我身上的生动体现。
2005年3月,渝怀新线开通,我调入新组建的涪陵工务段。这里,渝怀线涪陵~秀山段穿越武陵山区,地势险峻,恰似成昆线的翻版。唐代诗人李白曾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铁道兵筑路勇士们凭借无畏的勇气,攀悬崖、开山削壁,在地质复杂的四川盆地、横断山脉、云贵高原间,凿通了1096公里的成昆铁路。正是“成昆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工务人埋头苦干、创先争优,连续55年确保了成昆铁路的安全畅通。如今,涪工人也继承了这份精神,在渝怀线武隆区白沙沱~白马区间,创造了在数百米高、数百米宽的山崖上为其穿“钢衣”的奇迹,这座历时2年铸就的“超级工程”,让奔驰的铁龙在“钢衣”保护下安全通行,一夜之间成为“网红”,闻名世界。
岁月悠悠,55年如白驹过隙。“成昆精神”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如今,我虽已退休,但作为关工委“五老”,我甘愿为关心下一代继续发挥余热。
我讲述从大山里走出的精神足印的故事,旨在把这种精神传递给更多的当代青工,让他们在钢轨人生路上,坚守初心,实干奋进,勇于创新,争先向前,续写属于工务人的辉煌篇章。
第二章 从军戊边的故事
我叫黄国均,68岁,大专文化,在党46年,5年从军戍边;1年线路工,26年党群、劳资、行政工作,9年探伤车间主任兼党总支书记,涪陵工务段“五老”。我为大家讲述我从军戊边的故事。
一日从军,终身无悔。
49年前,19岁的我,风华正茂,我从“广阔天地”丢下锄头,响应祖国号召,穿上绿军装,来到西南边陲中(国)不(丹)边境,成为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在西南边陲淬炼,度过了让我终身难忘的美好青春。
每到“八一”建军节,我就怀念那段军营无悔,淬炼青春的美好生活,更怀念边疆美丽的山山水水。
曾记得,在边疆的军营墙上,那“以苦为荣,边疆为家;建设边疆,保卫边疆”非常醒目的16个大字,仿佛仍在我脑海里浮现。
回望岁月,为国服役的军营生活,是我人生一种特殊的经历。服役虽短,却军营情深。那清脆悦耳“滴答滴答”的电波声,仍在我的耳畔萦绕,那被誉为“千里眼、顺风耳”的小“八一”使我难以忘怀。那短暂的边疆军营岁月,可以说给我的人生履历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非常感谢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炼就了我铁骨铮铮的硬汉。
我住守的西南边陲与不丹接壞,地处蛇区被遗忘的角落,地理坐标:东径90度26分,属三级板块,位置“偏移”至西,中不边境西段的麦拉嘎俊山脉,夏秋风景秀丽,冬春气候寒冷。当时的边疆虽不如繁华的内地,但军营生活还是多姿多彩,喜乐无常,令人忘怀。
曾记得,那时的边疆军营所在地,没有居民区,没有街道,没有商场,没有书店,也没有影剧院,更没有电视收看,边防点的文化生活非常枯燥。部队唯一的文化生活,就是每周放一两次电影。看得最多的影片是《英雄儿女》《渡江侦察记》《地雷战》《地道战》《打击侵略者》《奇袭》等,再就是连队组织的边防日活动。
每到周末,全连卫生大扫除,连队对各班内务依次进行检查,总结评比,组织学习边防政策、传达上级相关要求。战友们经常开展较为普遍的篮球比赛。
一般情况下,篮球比赛都是晚餐后自行组织。今天一班对二班,明天二班对三班,依次类推,也有自由组合对打。大家打篮球也有一点小小的刺激。要不然大家都不认真对待。于是在赛前,双方队员每人拿出一个自己的水果罐头当“筹码”。打赢了,别人的水果罐头就归你;打输了你的水果罐头就给对方。就这样,战友之间既增加了感情联络,又增强了体质,也丰富了战友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在激烈的比赛中寻找快乐。
那时的雪域高原,多数时候,白天是晴空万里,蓝天白云;夜间却是皓月当空,明星亮月。在地广人稀的边疆,正如战友们所说的“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的顺口溜形容当时的部队生活一点不假。倘若要了解时事新闻或欣赏歌曲,除了连队传达或连队文书定时播放外,唯一的途径就是被战友们当时誉为的“半个未婚妻”的半导体收音机。
那时的半导体收音机就是战友闲暇时听新闻、听歌曲的“抢手货”。曾记得,当时上海生产的“红灯牌”半导体收音机就是大家首选的牌子货。
我要感谢一位藏族战友的信任。那天,一班名叫阿子达的藏族战友,身体壮壮的,中等个头,圆圆的高原红脸蛋,拿着他那比较新的半导体“红灯牌”收音机找我,说他的收音机坏了,要我帮忙给他修理。当时连队周边也没有一家电器修理铺。在他心里总认为我是无线电通讯兵,一定会修理他的半导体收音机。我怎么给他解释他都不相信。无奈之下,我拿着台里仅有的“工具”,我俩一起“行动”,拆开收音机,循序渐进仔细查找原因,经过一阵的“修理”,未见一点瑕疵。于是,又重新将收音机装好。我对他说,可能是你的收音机电池没电了!于是他急忙去连队司务处买来新电池装上,当打开电源开关,果然听见了“咔嚓”声,我说这就对了。
这时,我俩会意地哈哈大笑……我对他说,“你的收音机没有一点问题,以后使用的时候要及时更换电池。”打那以后,训练及饭后之余,我经常听见他那“半个未婚妻”的声音:边疆的泉水清又沌……
听了从军戊边的故事,正如黄国均所说:他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炼就了铁骨铮铮的硬汉,从边防战士到线路工、党群、劳资、行政干部、探伤车间主任兼党总支书记,虽已退休8年,却不忘关心关爱下一代,主动把渝怀线钢轨探伤“防断保安”的秘诀,献给关工小组的年轻人,为确保渝怀铁路安全畅通献计献策。
第三章 养护混凝土轨枕单开道岔的故事
我叫罗邦生,今年70岁,大专文化,中共党员,7年线路工,其中5年线路工长,4年技术员,6年助理工程师,11年工程师,10年车间主任,12年线路指导主任。在我36年线路技术工作,再到如今关工委“五老”的钢轨生涯中,我最宝贝的不是那些《荣誉证书》,而是裤兜里磨得发亮的钢卷尺、办公室门背后的那把万能道尺,和揣在心里那些关于混凝土轨枕单开道岔的养护绝招。那些年带徒弟,我总说:“道岔是线路的‘关节’,养护道岔就像伺候老寒腿,得摸清它的‘脾气’,把精细二字刻进骨头里。
”起道:给道岔“正身板”
起道前的检查是头道关。我常带着青工蹲在道岔旁,从尖轨开始,沿着基本轨、导曲线、辙叉一直走到岔后线路,把前后50米的轨枕、钢轨、联结零件摸个遍。“看轨枕有没有空吊,敲螺栓有没有松动,量各部尺寸有没有超限。”我指着一根轨枕说,“就这根,用道锤一敲,要是‘咔嗒’响,准是空吊板,得记上。”这些年我记了20多本检查本,每一页都画着道岔的“健康地图”。
起道得抓住核心——以辙叉为基准。辙叉是道岔的“脊梁”,前连导曲线,.后接正线,它的平面位置歪了,整组道岔都得“斜肩”。有回徒弟起道时贪快,没调辙叉就直接起两端,结果导致辙叉与两端线路脱节,列车一过“显得有些不平稳。我带着大伙儿重新把辙叉调平,又用冲镐把辙叉下的道砟砸得实实的,“捣固要像打夯,一镐镐都要扎实。”转辙部分最让人不放心,因转辙机、联结杆,把轨枕空间占了一部份不易捣固,普通捣镐伸不进去,我就教他们用冲镐或直捣机——把镐尖抵在轨枕底,手腕发力往上顶,道砟“簌簌”往下钻,“别嫌麻烦,这儿空了,尖轨上台就费劲,严重了能卡道岔!
”导曲线的水平是个“细活”。有次青工小吴量出导曲下股比上股高5毫米,急着要起道。我拦住他:“先看是不是反超高。导曲上股是直股,得拿它当基准。要是磨耗大或者过车多,上股可以做不大于6毫米的超高,但顺坡得缓,2‰的坡率,像搓衣板似的慢慢顺。”实在起不了道的地方,就用调垫——在钢轨下垫水平胶垫,“垫多厚?拿道尺卡着,差多少垫多少,”顺好两端高低就行了。
整组起完道,还得“顾两头”。道岔和前后线路得像接竹竿似的平顺,我常带着人拿10米弦线量长平,“前50米、后50米,低了就再调平捣固,宁可多走两趟,别留‘坎儿’。
”拨道:给道岔“正方向”拨道前得先“看相”。站在岔前50米外,眯眼顺着直股望,要是钢轨像蛇似的扭,那准是大方向歪了。这时候得先整线路——量岔后连曲线的正矢,“连曲线正矢是否合格,道岔直股再正也白搭。”有回新线拨道,青工急着拨道岔,结果连曲线没改,拨完的直股和线路“别着劲”,列车一过“唰唰”响,最后又返工。
道岔拨道要“抓好整组道岔的定位整正”。然后把岔前、岔后的线路拨顺。“拨道像拉面,得匀着劲。”我教他们用白漆在钢轨上按设计图上技术尺寸画标记并按理论数据填写上。用10米弦长检查轨向及高低,”拨完后得再站远看,“要像拉直的绳子,没有硬弯,没有反弯。
”改道:给道岔“调筋骨”
改道和拨道,得看“病”下药。大方向歪了先拨道,局部小轨距、小轨向就先改道。有次道岔尖轨处轨距小了3毫米,轨向5毫米,青工要拨道,我摇头:“拨道影响一片,改道只动几枕。”改道前得“清场子”——换失效的弹条、紧松动的螺栓、铲钢轨肥边,“弹条断了不换,改完轨距还得跑;螺栓松了不紧,改完还得晃。”钢轨有硬弯?拿直轨器顶,“顶的时候得垫木块,钢轨温度达25度以上时才能直轨,慢慢加力,”轨枕间距不对/?用撬棍拨,“设计是600毫米,差5毫米就得调,间距乱了,轨距轨向准乱。
”改道时要先定好点找到导曲的“头”和“尾”,也就是通常说的前三后四。转辙顺坡终点至导曲线头3米,辙叉心理论尖端至导曲线始点为四米,错了整个导曲线就变形。”支距点更得细,每根枕木对应一个支距值,我让青工拿钢尺从基本轨量到导曲线外股,“量的时候道尺要平,视线要正,差1毫米,轨向就偏。
辙叉改道是“压轴戏”。先看叉后开裆的轨向,要是开裆歪了,得配合拨道,“开裆像道岔的‘尾巴’,歪了,岔后线路准跟着扭。”查照间隔和护背距是“命门”,普速道岔量心轨顶宽25毫米处,提速道岔量20-30毫米处,“道尺要卡准”,查照间隔得控制在(1391-1394毫米,护背距1346-1348毫米,“小了卡轮缘,大了脱轨,差1毫米都不行。”护轨磨耗了?先垫垫片,磨耗严重就得换。
那些年带徒弟,我总说:“养护道岔没有‘差不多’,只有‘必须准’。”36年里,我把线路养护沉淀的绝招刻进骨子里,把经验写成笔记,现在传给年轻人。看着渝怀线上的青工们蹲在道岔旁,像模像样地量轨距、侧水平,我就觉得踏实——道岔的“脾气”,有人接着摸了;线路的安全,有人接着守了。这,比啥都强。
讲述养护混凝土轨枕单开道岔的故事,旨在指导当代青工借鉴学习,尽快提升混凝土轨枕单开道岔的养护技能。
第四章 钢轨年轮的老调度
我叫李金华,今年67岁,退休7年了。可我那间堆满铁路杂志和笔记本的小书房里,总还飘着股旧时光的味道——那是油墨混着蓝黑墨水的气息,是20年前值班室里电话铃的余响,也是我藏在深柜里那套洗得发白的铁路制服,布料褶皱里裹着的,全是当调度员那些年的热乎事儿。
2008年1月,我从重庆工务段调到涪陵工务段当生产调度员。报到那天,老段长拍着我肩膀说:“金华啊,调度是段里的‘神经中枢’,你得把全段的安全攥在手心里。”我盯着桌上那台老式电话,按键磨得发亮,忽然想起入党时举过的拳头——这调度台,可不就是我的“战场”?
头年夏天的暴雨夜,我永生难忘。凌晨两点接班,窗外电闪雷鸣,我刚坐下就闻到股焦糊味——监控屏突然黑屏了!手心里的汗把记录本都洇湿了,我想起师傅说的“交接不清不下班”,抄起手电筒就往设备间跑。雨水顺着屋檐砸在铁皮屋顶上,我猫着腰检查线路,发现是暴雨冲松了接线盒。等我修完设备跑回调度台,后背的衬衫早贴在身上,可看着监控屏重新亮起的绿色光点,听着电话里各车间报来的“安全”,那股子踏实劲儿,比喝了碗热姜汤还熨帖。
调度这活儿,最怕“掉链子”。每天接班要查的东西多着呢:电话线路通不通,电脑里的施工计划对不对,防洪重点地段的降雨量记没记,还有段领导的值班安排、车间的应急物资储备……我有个老习惯,每个本子都用红蓝笔标得清清楚楚,红笔是“马上办”,蓝笔是“跟进看”。有回新来的小张问我:“李班长,您这本子比会计账还细。”我笑:“调度就是段里的‘大管家’,漏了一项,说不定就出大问题。”后来有天半夜,渝怀线K345处突发塌方,我翻出三天前的记录——那页蓝笔写着“该地段上周巡查发现土质疏松”,凭着这行字,我们提前联系了救援队伍,抢在天亮前抢通了线路。
干调度21年,我最骄傲的不是处理过多少紧急情况,而是把“学”字刻进了骨头里。工务调度要对接的部门多着呢:局工调、调度所的行调台、电务调、供电调,还有工程队、外单位。头回协调跨部门施工,我拿着计划单站在调度室门口,听着人家说“闭塞分区”“轨道电路”,愣是插不上话。那天晚上我翻出《铁路技术管理规程》,在台灯下画了三张关联图,把每个部门的职责、沟通流程都标得明明白白。后来有次渝怀线换轨施工,需要同时协调行调调整列车运行、电务调试信号、供电配合停电,我抱着笔记本在调度台守了12小时,电话打了37通,最后看着施工按时完成,行调在电话里说:“老李,你这协调能力,比教科书还靠谱。”
这些年铁路发展快得很,我这“老调度”也得跟着“长本事”。刚退休那阵儿,女儿给我买了智能手机,我对着屏幕直犯愁——以前记在本子上的东西,现在都要输进电脑系统;过去靠“嘴勤腿勤”沟通,现在得学视频调度、电子台账。可我不服老啊,跟着车间的年轻人学操作,把新规章打印出来贴在书房墙上,没事就翻。关工委要求“五老”进车间活动,我给调度综合工区的年轻人讲课时,特意带了两样东西:一本1998年的老调度日志,和一台最新的智能调度终端。“你们看,本子会旧,笔会干,但责任心不能老。”我说,“现在设备先进了,可安全这根弦,得越绷越紧。”
如今,我常把这些年的笔记整理出来。纸页发黄的本子里,夹着199次防洪调度记录,贴着37张跨部门协调的便签,还有2018年退休那天,徒弟小张写的“师傅,您的本子我们会接着记”。前阵子,小张给我发微信,说他们用我整理的《调度应急处置手册》,成功处理了一起线路异物侵限事件。我盯着手机屏幕笑,忽然想起2008年那个暴雨夜——那时候我在设备间修线路,雨水灌进胶鞋里;现在年轻人坐在空调房里看监控,但我们守的,是同一段铁路的安全;我们护的,是同一趟列车的平安。
退休七年,我还是爱往段里跑。路过调度指挥中心,隔着玻璃看年轻人对着屏幕忙碌,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像极了20年前的我。有时候他们会跑出来喊:“李爷爷,来指导指导?”我摆摆手:“我就是来看看,你们干得比我们那会儿好。”可转身时,总忍不住摸一摸口袋里的老怀表,调度台檐口上那句“安全无终点”的警示,始终让我无法忘怀。都说工务人是“钢轨上的年轮”,我这年轮里,刻满了调度台的灯火,记满了电话铃的回响,更藏着一句话:只要铁路还在延伸,我们这些“老调度”的故事,就永远不会停。
讲述钢轨年轮的老调度的故事,旨在引导新一代调度员要把“安全”二字永远刻在骨子里,当好安全调度指挥中心的守护神。
第五章 铁的纪律是烈士用生命换来的
我叫付再华,中共党员,70岁,高中文化,当过线路工、线路班长、工长、线路技师,当过《西南铁道报》通讯员,涪陵工务段五老。我为大家讲邱少云烈士的“红色故事”——铁的纪律,是烈士用生命换来的。
清明时节,我来到重庆铜梁,参观完邱少云烈士纪念馆,感慨万千,满怀深情地写下《铁的纪律 是烈士用生命换来的》感言,旨在清明节之际,向青工开展“红色基因”教育,把邱少云烈士“在生命与纪律的抉择中,严守纪律,舍生取义”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引申到铁路运输安全、工务劳动、作业纪律中,教育青工对待铁路运输安全、劳动、作业纪律,做到“一点不差,差一点也不行”,让青工们明白:铁的纪律,是烈士用生命换来的;铁的纪律,是铁路运输安全的胜利之本。
有这样一个政党,她筚路蓝缕,孜孜以求,带领中华儿女从胜利走向胜利,她就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而出发。走过百年,我们歌颂人民英雄的荣光,见证了如他们所愿的梦想。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英雄是民族的脊梁,英雄的光辉事迹和敢于牺牲精神,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
今天,我满怀对邱少云烈士的祟敬心情,迎着春阳,来到重庆铜梁区邱少云故居,肃立在邱少云烈士纪念碑前,向邱少云烈士深深三躹躬,曾经在小学课本里熟读的邱少云烈士的光辉形象,肃然涌现在我的脑海里。
跨进邱少云烈士纪念馆,邱少云烈士光辉的一生映入眼帘:1926年,邱少云出生在铜梁县关溅乡玉屏村邱家沟一间孤零零的草房里,他9岁丧父、11岁丧母,13岁帮人打长工,因家庭贫苦,邱少云没有上过学,参加解放军后,一边苦练杀敌本领,一边学习写字。1951年3月25日,邱少云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二十九师八十七团九连战士。1952年10月12日,邱少云在抗美援朝战役距敌前沿阵地60多米的草丛中潜伏时,为避免暴露,任凭烈火烧焦身体,丝毫不动,直至壮烈牺牲,年仅26岁。为纪念邱少云同志崇高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顽强的革命意志,特在邱少云家乡重庆铜梁凤山之巅修建纪念馆。纪念馆正门两侧为烈火造型建筑,寓意烈火金刚。在纪念馆内,借助照片、文物、绘画、雕塑、场景再现等场面,让我们彷佛看到了邱少云同志不屈不挠、在烈火中永存的伟大一生。
看到了烧焦的邱少云烈士衣物残片和枪把,看到了复原的391高地潜伏场景……“对党忠诚、严守纪律、顾全大局、勇于担当”的邱少云精神触动着我的每一根神经。英雄是民族最善良的坐标,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
是的,生活在和平年代的青年,没有经历过战争,没有经历过饥饿,无法体会邱少云同志在烈火中所承受的的巨大痛苦;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因为有无数像邱少云同志一样,为了革命事业不畏牺牲、勇于担当的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新中国的建立。
作为新时代铁路青年,要向邱少云同志那样,在生命与纪律的抉择中,严守纪律,舍生取义;明白“铁的纪律 是烈士用生命换来的”深刻含义。只有在岗一分钟,负责六十秒,忠于职守,保证质量,铁路运输安全才能得到保证。发生在16年前,唐家沱桥路工区“货物列车撞击坍体”的“8.5”C类一般行车责任事故,就是该工区防洪巡守青工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擅离职守,溜进看守棚睡觉所致。实践证明:铁的纪律,是烈士用生命换来的;铁的纪律,是铁路运输安全的胜利之本。
邱少云,一位年仅26岁的生命,一名普通的铜梁子弟,一位伟大的志愿军战士,一座民族的精神丰碑。
在个人与集体的权衡中,胸怀大局,牺性自我;在生命与纪律的抉择中,严守纪律,舍生取义;在自身安危与出征誓言的取舍中,恪尽职守,坚守承诺。
面对血与火的洗礼,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他战胜自我,笑对强虏,威震敌胆。他用坚强的意志告诉世界:什么是中国人的血性!什么是中国军人!烈火金刚,民族脊梁,传承精神,共筑梦想。
通过讲述邱少云烈士的“红色故事”——铁的纪律,是烈士用生命换来的。旨在告慰当代青工明白:铁的纪律,是铁路运输安全的胜利之本。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