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律•冰城骤雪》
作者:于文波(文博)
主播:拙 朴
赏析:淡雅素白
回复:于文波
图片:于文波
监制:飘
总编:阳光波

七律•冰城骤雪
文/于文波
松江骤雨淬琼瑰,霰羽崩云入砚台。
钟塔凝霜悬旧梦,长街碎玉印新苔。
穹垂万界琉璃色,雕浸千门琥珀皑。
莫道关东寒意早,芳魂先共蕊花开。

【赏析:淡雅素白】
文博师兄这首七律《冰城骤雪》以冰城哈尔滨的雪为背景,通过精妙的意象和工整的格律,展现了北国风光的壮美与诗意。
1.
首联:“松江骤雨淬琼瑰,霰羽崩云入砚台。”意象;以“松江”(松花江)骤雨淬炼“琼瑰”(美玉)开篇,将雪比作天工雕琢的珠宝,“霰羽崩云”形容雪片纷飞如羽翼击碎云层,动态感极强。炼字:“淬”“崩”二字力道十足,赋予自然景象以金属般的质感;“入砚台”则巧妙将雪景与文人雅趣结合,暗示诗情迸发。
2.
颔联:“钟塔凝霜悬旧梦,长街碎玉印新苔。”空间对比:地标性建筑“钟塔”俄风(索菲亚教堂)与市井“长街”(中央大街)形成宏大与细微的对照,“凝霜”与“碎玉”分别表现雪的静态与动态美。情感“悬旧梦”借雪景勾连历史记忆,“印新苔”则暗含冬雪覆盖下生命萌动的哲思。
3.
颈联:“穹垂万界琉璃色,雕浸千门琥珀皑。”的视觉盛宴。以“琉璃”“琥珀”比喻雪后澄澈的天空与冰雕的晶莹,色彩瑰丽而质感通透。地域特色:“千门”呼应冰城建筑,“雕浸”点明冰雪文化,凸显冰城独有的艺术魅力。
4.
尾联:“莫道关东寒意早,芳魂先共蕊花开。”立意升华;以“芳魂”“蕊花”将严寒中的生命力拟人化,打破“北国寒意”的刻板印象,赞颂冰雪中孕育的生机。
5.
全诗密集运用“琼瑰”“碎玉”“琉璃”等珠宝类意象,强化雪的珍贵与美感。动静结合;“崩云”“印苔”等动态描写与“凝霜”“琥珀皑”的静态画面交织,层次丰富,兼具写实与诗意。
6.
此诗既延续了杜牧《山行》中“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辩证思维(寒中见暖),又融入了现代城市景观的壮阔,堪称咏雪题材的佳作。
淡雅素白
2025.10.15夜

【回复:文博(于文波)】
致淡雅素白师弟:
《冰城骤雪》的创作是我亲历暮秋这场初雪,感受到充滿异国风情这座城市在冰雪中的静谧与活力,遂以诗记之。
创作背景从以下几个维度解析:
1. 地域文化背景
诗中“松江、钟塔、关东”等意象直指哈尔滨城市地标建筑和松花江的冰雪景观。如圣索菲亚教堂钟楼等地标,以及"关东"的地理标签,凸显了北国城市特有的冰雪文化。“雕浸千门琥珀皑”暗指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冰雕艺术与琥珀色雪景的交融,反映当地将严寒转化为美学资源的城市精神。
2. 季节与气候特征
“骤雪”的突发性:首联"骤雨淬琼瑰"以淬炼工艺比喻雪的形成,暗示东北地区秋冬交替时气温骤降、雨雪突变的天气特点。"寒意早"的辩证:尾联反驳外界对关东严寒的刻板印象,通过"芳魂共蕊花开"表现冰雪中蕴藏的生命力,暗合哈尔滨"冰城夏都"的四季魅力。
3. 情感与哲思投射
历史与现实的交织:"钟塔悬旧梦"将建筑作为时间载体,可能隐喻哈尔滨作为中东铁路枢纽的百年沧桑,而"长街印新苔"则指向城市历史印迹和现代化进程。文人雅趣的延续:"入砚台"化用"雪落砚池"的古典意象,体现以自然为墨、以城市为卷的创作姿态。
于文波
2025.10.16昼

于文波,字文博。
1984毕业于黑龙江省书法学院。1984年始曾先后参加全国首届刻字邀请展、黑龙江省首届刻字展、中日友好交流刻字展,黑龙江省精神文明书画展等。
现为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散文诗学会理事、黑龙江省中华文化促进会书画艺术委员会专家委员、黑龙江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书画艺术研究院常务理事、黑龙江省北天书画院宣传部部长、黑龙江省民族书画院副院长、哈尔滨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哈尔滨市勰风印社社员,龙江书画创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哈尔滨市道外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
艺术成就:
几十年来作品曾多次应邀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多国届展和联展。并在国内其他省市主办或联办书画展中入展并多次获奖。近年又参加第五十届韩中日书画交流联合展,北京“祖国万岁”庆祝建国75周年全国书画名家作品巡展,中国书画市场及省内线上书画展等。
刻字作品捐献给国家专项修复长城基金会,书法作品曾多次捐献给黑龙江省各社会福利机构及其它社会公益团体基金会,并被授予公益爱心人士特别贡献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