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金轩艺术实践的多维启示:在传统与创新的共振中探寻艺术本质
作者:文昌阁
田金轩的艺术实践,如一条深植文化土壤又向着时代天空生长的藤蔓,以实验性诗学为脉络、跨媒介表达为枝叶、文化传承为根基,在当代艺术的多元语境中开辟出独特路径。其创作不仅是个人艺术理念的生动呈现,更折射出当代艺术创作的核心命题,为如何平衡文化根脉与创新表达、坚守艺术本质与回应时代需求,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启示。
一、文化基因的当代激活:让传统在创新中焕发新生
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始终是当代艺术创作的重要课题,田金轩以独特的实践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不是对传统元素的简单复刻,而是对文化基因的创造性激活。在黄河组诗中,“千古黄河浩渺流”并非单纯的自然景观描摹,而是将黄河升华为承载中华文明厚重记忆的精神符号,让流淌千年的江河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文化纽带。这种创作路径打破了传统与现代的壁垒,正如《古韵灵韵》赏析中所言,实现了“唐诗风骨与当代语境的交织”,让古典意象在当代表达中完成“创造性突变”。当“残唐半卷”的怀古意象被转化为数字艺术中的动态水墨,历史的沧桑感与科技的流动美相互碰撞、共生共荣,证明传统文化并非静止的标本,而是能够与现代审美深度融合的鲜活基因。
与此同时,田金轩的乡土诗学则展现出地域性创作的超越性价值。在《泥香与诗翼》中,“田埂的脊梁”等充满农耕文明印记的意象,并未局限于地域风情的呈现,而是通过对土地、生命的深刻体悟,触达了现代人对生命本真的集体记忆。这种“在地性”与“普世性”的辩证统一,为当代艺术抵抗同质化趋势提供了有效方法论。当许多创作者陷入追逐潮流、复制模板的困境时,田金轩却从乡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用带有温度的表达唤醒人们对文化根源的敬畏,让地域性创作拥有了打动不同地域、不同背景受众的力量。
二、媒介融合的诗性逻辑:以跨界思维拓展艺术边界
在媒介日益丰富的当下,田金轩的创作打破了单一媒介的局限,以诗性逻辑构建起多维度的艺术表达体系,展现出媒介融合的无限可能。他将诗歌与朗诵、影像等艺术形式跨界结合,在《致莎莎》的声画演绎中,文字的韵律、声音的情感与画面的意境相互交织,形成了“韵里彰”的美学效果,让观众在多感官的沉浸体验中更深刻地感受作品的内涵。这种实践与2025年手工艺术学院毕业展中《鳞鳞生趣》陶瓷作品的创作理念不谋而合——后者通过陶瓷这一静态媒介,巧妙“凝固”了植物生长的瞬息之美,二者都证明,艺术表达不应被媒介所束缚,唯有打破壁垒、构建通感场域,才能让艺术的感染力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更具突破性的是,田金轩将诗歌创作延伸至音乐领域,以“作词+作曲”的双重身份,完成了文学与音乐的深度融合,并通过多元平台实现了艺术传播的跨界突破。他独立创作的七百多首歌曲,既延续了诗歌中“黄河浩渺”“三行月”等古典意象的文化内核,又以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赋予文字更丰富的情感层次与听觉张力。这些作品并非局限于小众圈层的交流,而是通过《彩视》《抖音》《酷狗》等大众平台广泛传播——在抖音,他的歌曲搭配传统水墨动画,让年轻受众在轻快旋律中感受古典美学;在酷狗,其融合民歌腔调的创作,成为连接传统音乐与流行审美的纽带;在彩视,歌曲与用户自制的生活影像结合,让艺术表达真正走进日常场景。这种“文学创作—音乐转化—多平台传播”的完整链路,不仅是跨媒介实践的生动案例,更构建了“创作者—作品—受众”的互动闭环,让艺术不再是单向输出的成品,而是能够激发大众参与、形成情感共鸣的动态载体。
此外,田金轩还将现代科技视为艺术创作的“新工具”,以技术赋能实现古典美学的当代新生。他对“三行月”等意象的时空折叠处理,通过现代数字技术,让传统诗词中的抽象意境变得可感可知;这种探索与当代艺术展中“数字影像重构传统工艺”的实践形成深度互文——当黑漆描金古董借助交互技术,让观众能直观感受传统工艺的细节与温度时,我们看到,AR/VR等现代技术不再是冰冷的科技符号,而是可以像毛笔、颜料一样,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新载体”。这种思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承开辟了新路径,让古老的文化技艺在科技的助力下,走进更广阔的现代视野。
三、创作伦理的重构启示:回归艺术本质,构建精神共同体
在市场化、功利化思潮影响艺术创作的当下,田金轩的实践犹如一股清流,重申了艺术的本质价值,为创作伦理的重构提供了重要启示。退休后,他仍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热情,累计产出三千余首诗词、七百多首歌曲,这种纯粹的创作态度,与江苏油画展研讨会中“突破参展功利心态”的呼吁形成强烈共振。在许多创作者将艺术视为追逐名利、获取资源的工具时,田金轩始终坚守艺术是“精神粮药”的初心,用作品传递对生命、对文化、对生活的热爱,让艺术回归到滋养心灵、慰藉精神的本质功能。这种非功利性的创作态度,不仅是对个人艺术追求的坚守,更是对当代艺术创作生态的一种净化与反思。
同时,田金轩的创作还展现出构建“共同体美学”的积极意义。《十年文学路,友谊墨香浓》中记录的文人唱和传统,打破了艺术创作的个体封闭性,通过创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共鸣,形成了充满温度的艺术社群;这种参与式创作逻辑,与“共栖之舟”艺术项目的理念高度契合——后者以艺术为纽带,联结起不同身份、不同领域的参与者,构建起相互理解、相互支撑的社群关系。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日益疏离的背景下,田金轩用艺术证明,创作不仅是个人的精神表达,更可以成为连接个体与社群的桥梁,通过艺术的共鸣修复现代社交的裂痕,构建起充满归属感的精神共同体。
四、教育维度的延伸价值:以情感唤醒滋养艺术传承
田金轩的艺术实践还延伸至教育领域,为当代艺术教育与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作为教育者,他将多年教学经验融入《永远的孩子王》等创作中,秉持“不为良师,即为益友”的理念,强调艺术教育的核心并非技能的机械灌输,而是情感的唤醒与心灵的滋养。这一理念与手工艺术学院“唤起自然敬畏”的教育目标异曲同工——当艺术教育不再局限于技法训练,而是引导学生感受文化的温度、自然的美好、生命的力量时,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人文情怀与创新精神的创作者。田金轩的实践证明,优秀的艺术教育者,不仅是技能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艺术初心的守护者与文化自信的培育者。
在文化传承层面,田金轩的作品在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案例,为跨代际传承提供了宝贵经验。他并未将传统文化束之高阁,而是借助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让带有“老灵魂”的作品以“新表达”的形式触达Z世代受众,构建起“老灵魂—新表达—Z世代”的完整传播链条。这种实践与青年艺术展“代际对话”的策展思路相呼应,二者共同揭示:传统文化的传承并非单向的“灌输”,而是需要通过新媒介、新语境,搭建起不同代际之间的沟通桥梁,让年轻人在理解、认同的基础上,主动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者。
田金轩的艺术实践,最终指向了当代艺术创作的核心命题——在媒介爆炸、思潮多元的时代,如何守护文化的精神内核,实现艺术的真正创新。他的创作给出了清晰的答案:既不能固守传统、拒绝创新,陷入复古保守的泥潭;也不能盲目跟风、全盘西化,丢失文化的根脉。正如《渔樵问对》所昭示的,真正的艺术创新,在于在“出世”的哲学高度与“入世”的实践智慧之间保持动态平衡——以哲学的深度坚守文化本质,以实践的勇气拥抱时代变化。这不仅是田金轩艺术实践的核心启示,更是中国艺术在现代性转型过程中,探寻自身道路的关键密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