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金秋2025.10.15.浙江上虞丰惠凤鸣山,层峦叠嶂,飞泉流瀑,鸟鸣林幽。这片神圣的仙境迎来了几位不同寻常的“客人”,说是客人,倒不如说是认知相同、心灵默契的挚友,共赴此地,与东汉时期丹经之祖、被世界公认的化学鼻祖魏伯阳来一场跨越千年的探访对话。几位学者来到魏伯阳炼丹的凤鸣洞(也叫伯阳洞),原是由一方巨石裂隙而成,洞顶开天,巨石悬空,横卧洞顶那颗千年古藤,枝叶严蔽,藤枝漫山,既跨洞天,又覆山脊。藤下有一帘瀑布直挂而下,宛如撒落一串串珠玉,垂入洞底,掀起阵阵雾烟,站立洞口,给人以如梦如仙之感,这就是悬石飞瀑、千年古藤等构筑成自然奇观的道教第九小洞天“丹山赤水天”所在地,也就是当年魏伯阳炼丹的炼丹圣地。曾引得无数名人探访寻踪,包括东晋葛洪、谢安、南宋朱熹等历史人物以及许多现代名人。
凤鸣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山体结构,使得空气中负氧离子极多,气场奇特,成为气功界、人体科学研究者追源谒祖的地方,也是人们了解古代道文化,领略人间仙景之美的胜地。游客从山麓北侧缘溪而上,一路梅林修竹,云杉古松,置身其中,游性因此渐入佳境。
一千多年前,魏伯阳以他的炼丹成就写出的《周易参同契》一书中记载: 先将八石合成“六一泥”;用1/3水银、2/3铅放在铁器内加热,制成“玄黄”;赤土作釜,内外涂上三分厚的六一泥,晒十日,让其里外干透,叫“赤土釜”,其容量有八升至一斗。把丹砂放入釜中,用六一泥封固,用马粪、糠作燃料,烧三十六日经三次大变,就炼成了“金液还丹”。
魏伯阳通过遍访名师、艰苦卓绝的努力,以生命为代价为世界奉献了一部《周易参同契》,被后人誉为“万古丹经王”化学经典著作。英国学者李约瑟因此感叹为“全球第一化学书籍”;钱学森院士说该书是最古老的化学著作;斯坦福大学铸有魏伯阳的铜像;莫斯科大学把该书列入教科书并设立魏伯阳研究所……
这种勇于探索,造福后人的精神,尤其是因此开启无机化学启蒙之路的不朽传奇,不仅是上虞人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世界的荣幸。同样富有不竭探索干劲的上虞儒商、北京浙江商会原副会长、魏伯阳中医药研究院理事长、健康中国50人论坛研究员王作明先生,一直为这种精神感动着,并不断地为这种精神的发扬光大努力着。他多年来怀抱夙愿,并孜孜以求,致力于开发此历史遗存,使其得以更好的传承并发扬光大。他曾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化学会及有关政府部门提交报告,并走访中国化学院士,发出呼吁:把上虞凤鸣山、金罍山这两个地方作为世界无机化学的源头进行抢救发掘、打造,在此基础上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国家有部门申请建立“世界化学学术交流基地”暨“世界化学大会永久举办地”这个宏伟项目,并且己得到广泛认可和积极响应。“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是世界无机化学的源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无机化学奠基人徐如人院士对此做出了充分的肯定。
通过此次对话、考察,大家达成共识,认为这是国家层面应该要做的事情,也是地方政府的必然担当。孔子学院走向世界,是“走出去”,把中国的文化传播出去,讲好中国的故事。在魏伯阳故里创立世界化学学术交流基地是“请进来”。把世界上化学领域的有识之士、有功之臣请到中国来,请到浙江上虞来,共同交流化学成果及学术,并将交流后的化学成果积极转化,为杭州湾化工园区赋能打下坚实的基础。王作明理事长兴奋地说:“这是浙江人民的大事,也是我们国家的大事。所以,我们要通过不断的研究、探讨落到实处,造福世界”。
制作:周高墨
监制:王志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