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台上的菊花
卢春文
窗台上的菊花,像是被秋神精心雕琢的艺术品,那浅黄的花瓣,宛如美人微蹙的娥眉,带着几分含蓄的娇羞,又似岁月晕染的水墨画,每一道卷曲的边缘,都藏着秋的细腻笔触。晨露在花瓣上凝而不落,恰似清晨遗落的梦,闪烁着晶莹的光,又仿若奶奶缝棉袄时散落的珍珠线头,串起了家的温暖与回忆。微风轻拂,那股淡雅的菊香,悠悠地飘进厨房。
厨房里,那只老旧的面盆,瓷釉已微微泛黄,盆沿还带着些岁月磕碰的痕迹。奶奶站在面盆前,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她斑白的鬓角。她手中捧着一小把桂花,那桂花金黄如粟,在阳光下闪烁着细碎的光。奶奶轻轻倾身,手指微微松开,桂花便如金色的雨丝,簌簌地落入面盆,发出细微而悦耳的声响。她的眼神专注而温柔,嘴角微微上扬,似乎看到了一家人品尝糕时的幸福模样。“桂花润,枣子甜,吃了能踏稳石阶。” 奶奶一边念叨着,一边有条不紊地准备着蒸糕的食材。
爷爷静坐在门槛上,悉心擦拭着拐杖。那根旧拐杖,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发亮,杖头的铜箍泛着古朴的光泽,磨出的包浆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去年还能跟你比着爬坡,今年得慢些咯。” 爷爷笑着抬头,眼角的褶子盛着阳光,手中的布来回蹭着,像是在呵护一件稀世珍宝。我蹲下来帮他理布角,看到杖尾那歪歪扭扭的 “福” 字,那是我十岁时,非要用小刀帮他刻下的,如今却成了每年重阳都要提及的温馨笑话。
出门往坡上走,巷口那棵老槐树,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在秋风中抖落了一身的金黄。树叶如一只只蝴蝶,打着旋儿飘落,在石阶上积起薄薄一层。每踩一步,“沙沙” 的声响便清脆响起,仿佛是秋天奏响的轻柔乐章,又似老槐树在低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张大爷提着鸟笼从对面来,笼布掀了个角,画眉欢快地叫着:“啾啾,啾啾”,那声音清脆婉转,仿佛在奏响一曲秋日的赞歌。鸟笼里,画眉的羽毛油亮乌黑,眼睛如两颗灵动的黑宝石,在晨光中闪烁着活泼的光芒。“去登高啊?山顶茱萸开得正好!” 张大爷晃了晃笼里食罐,“去年跟你爷爷比谁鸟叫得亮,今年他准还不服气。瞧,李婶早把茱萸枝插在坡顶石桌上,红得夺目,比去年艳。”
坡不算陡,爷爷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缓缓向上。我搀扶着爷爷,感受着他微微急促的呼吸。突然,爷爷脚下一滑,身体猛地向前倾去。我心头一紧,下意识地用力拉住爷爷的胳膊,同时迅速用脚抵住爷爷的脚跟,稳住他的身形。爷爷站稳后,轻轻拍了拍我的手,笑着说:“没事,人老了,腿脚不灵光咯。” 我担忧地看着爷爷,爷爷却安慰我:“别担心,这点小插曲不碍事,就像生活偶尔的小波澜,不影响咱登高的兴致。” 说着,我们继续前行,阳光洒在我们身上,暖意融融,仿佛这小小的波折,让我们爷孙间的情感纽带更加牢固。
不知何时,一棵茱萸树苗长在了路旁。爷爷的脚步忽然顿住,目光瞬间被这棵茱萸树苗牢牢锁住。他的眼神里,先是闪过一丝惊喜,那光芒仿佛点亮了岁月的褶皱。紧接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感慨悄然爬上眼眸。他缓缓蹲下身子,粗糙的手掌轻轻抚过树苗嫩绿的叶片,像是在触摸时光的脉络。这棵不知何时冒出来的茱萸树苗,恰似岁月给予的一份意外馈赠,让爷爷心中既欣慰于生命的顽强与延续,又难免泛起对时光悄然流逝的淡淡怅惘。而我,在一旁静静看着爷爷,仿佛读懂了他内心深处那复杂交织的情感。风里飘着桂花香,混着远处糕铺的甜,爷爷吸了吸鼻子:“你奶奶蒸的糕,比糕铺的香,她总多放一勺糖。”
到了坡顶,石桌上果然插着茱萸,红果子坠在枝桠上,沾着风里的凉。爷爷靠在石栏上,望着远处的屋顶,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悠长。此刻,风似乎也放慢了脚步,轻轻拂过我们的脸庞。爷爷缓缓开口:“年年都来这儿,看的景没咋变,你奶奶的糕也没咋变,好。” 我把带来的糕递给他,他掰了一块,慢慢嚼着,那枣子的甜从他嘴角渗出来,仿佛也甜进了时光的缝隙。“明年还来,到时候你奶奶的糕,得再放颗枣。” 爷爷的话语,如同这重阳的微风,轻柔却又充满力量,触动着我的心弦。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奔波于工作与生活之间,传统节日往往成为忙碌中的匆匆过客。然而,像重阳节这样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节日,却如同一座温暖的港湾,为人们提供了回归家庭、传承文化的契机。它不仅是家庭团聚的时刻,更是弘扬尊老敬老传统美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无数家庭如我们一般,以传统习俗为纽带,维系着亲情,传承着文化,让古老的重阳节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下山时,鸟雀归巢,余晖洒在我们身上,风里的香气渐渐淡去,但怀里茱萸的红,却如同一团火焰,温暖着我们的心。回到家中,灯光亮起,糕的甜香弥漫在每一个角落。爷爷的拐杖静静靠在墙角,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菊花依旧绽放,家人依旧相伴,这份温暖与传承,不仅属于我们这个小家,更属于每一个珍视传统节日的家庭。愿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重阳节所承载的美好情感与文化内涵,能如同璀璨星辰,照亮每一个人的心灵,让我们在传承中凝聚力量,共同构建一个充满爱与温暖的和谐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