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十载岁月,回首忆芳华
一纪念邹平师范七五级学员入学五十周年
文/李咸化(山东济南)
题记: 原定二0二五年十月十八日举办邹平师范七五级学员入学五十周年联谊会因政治形势的要求不能如期举行,特拟此文分享各位老同学,以此纪念入学五十周年。
1975年10月11日,那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邹平师范七五级的学员们怀揣着梦想与憧憬,踏入了邹平师范的校门。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五十年过去了。当年的青春少年,倩女靓男,如今已步入古稀。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们有太多的理由去怀念、去纪念,这难忘的五十周年。
对于我们这些老同学来说,能够走进邹平师范的校门,来之不易。就我来说,1968年初中毕业,作为“老三届”中的小弟弟,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洗礼,也在农村接受了贫下中农的再教育。那时候,滚一身泥巴,磨一手老茧,炼一颗红心是我们的生活写照。但即便如此,我心中对知识的渴望从未熄灭。小学到初中,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三好学生,学习标兵。然而,文革的爆发,让我的学习之路被迫中断,初中三年仅仅学到了初一的课程,之后的时光大多是在搞运动、写大字报中度过。
入学之初,我就给学校的领导、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开学典礼上,代表班级发言,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评价。林铎主任、杜昭阳、李玉杰等老师都找我谈过话,邱校长甚至还问我是不是高中毕业,因为我的发言不像是个初中生的水平。其实,这都得益于入学前我在村里当两年民办教师的经历,我跟着老教师曾群学习写总结、写典型材料,给县广播站写通讯稿,给邹平文艺刊物投稿,这些经历让我在文字表达上有了一定的积累。
在师范的两年时光里,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乒乓球、篮球比赛,田径运动会、越野赛、文娱演出。蒙家隆冬整地,由家河滩掏井,冯家大队麦收,王伍农场劳动等等活动中,都有我们活跃的身影。但同时,开门办学、路线教育、农场劳动等也占用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让我们没能系统地学习初中高中缺失的文化课,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不过,也正是这些特殊的经历,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和独立,也让我们之间的情谊更加深厚。
毕业分配时,邱校长找我谈话,他说两年中学校拿我当半个员工使用,为学校做了不少工作,毕业分配也对我的去向作了重点考虑。原定让我去长山二中做团的工作与教务员,但由于南北寺学校的发展需要,校长指名要我,我最终服从安排去了南北寺。多年后,我到邹平出差,汝忠同学设宴,我请他叫上邱校长,没想到邱校长真的提着酒来了。他说我在南北寺学校干得不错,我心里充满了感激,能得到邱校长和林铎主任的认可,是我作为师范毕业生的荣幸。
从1975年入学到现在,五十年的时间,我们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 1975年,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国普及大寨县;1976年,周总理、朱老总、毛主席相继逝世,唐山大地震更是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同年十月,粉碎“四人帮”,国家迎来了新的希望。我们这一代,是特殊年代的特殊群体,我们的经历,是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
七七年毕业时,七五级学员两个班的情况各不相同。社来社去班的同学大多提前回去当了民办教师,普通班的学员则由国家分配到各地。从那以后,我们各奔东西,开始了不同的人生轨迹。有的同学当了官,有的同学挣了钱,有的同学生活困难,有的同学疾病缠身,有的同学英年早逝,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无论如何,同学这一称号,这份情谊,始终没有改变,也不能改变。
如今,我们都已年逾古稀,人老了,就更容易怀念过去。我们迫切地希望能够再次相聚,找回当年的纯真挚情。同窗两年,我们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为了梦想而努力奋斗。我们吃着同一个食堂的饭,住着同一个宿舍,那种朝夕相处的情谊,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俗话说,百年修的同船渡,五世修来同窗读,这份缘分,我们应该倍加珍惜。
茫茫人海,擦肩而过,就是缘分,何况我们曾朝夕相处,在中国最难忘的年代,同窗共读两年,该不该珍惜这段情缘?然而,也有少数同学认为见不见无所谓,聚不聚没意义。这种观点我实在不敢苟同。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曾经一起经历了那么多,那些美好的回忆,那些艰难的岁月,都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我们不能因为时间的流逝,就忘记了曾经的同学情、师生情。人是有情感的动物,我们需要通过聚会来重温那份情谊,来慰藉我们的心灵。
五十年的时间,足以让一切都发生改变,但不变的是我们心中的那份情谊。这次五十周年联谊聚会,虽然暂缓举办,但它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相聚,更是我们对过去岁月的一次回顾,对未来生活的一次展望。我们可以一起回忆当年的校园生活,一起分享各自的人生经历,一起为彼此的健康和幸福祝福。
让我们共同加深认识,统一思想,期待适当时机联谊聚会的到来,让我们在相聚中重拾当年的青春记忆,让我们的同学情谊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流淌。
2025.10.11拟于泉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