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苑海内外书画专刊
(第 179期)
澳大利亚书画界学术盛会在悉尼成功举办——华艺堂书法研讨聚焦传统艺术传承与创新
【悉尼讯 】供稿:吴明河(澳大利亚书画家协会文艺部部长)
10月9日上午,由澳大利亚书画家协会与澳大利亚书法家协会联合主办的书法艺术学术研讨会在悉尼华艺堂隆重举行。活动由澳大利亚书画家协会主席、澳大利亚书法家协会执行主席邓学英女士主持,吸引了当地书画艺术家、文化学者及艺术爱好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书法艺术的深厚内涵与当代发展。
本次研讨会以漁鱼余的书法理论讲座为先导,通过理论阐释、互动交流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深入探讨书法艺术的历史传统与当代实践的新生疑问,展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活动伊始,邓学英主席致辞表示,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传承与推广对促进中澳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并呼吁各界持续关注传统艺术在海外的发展。
在主题讲座环节,主讲人漁鱼余围绕书法艺术的发展传统这一独具特色的书法理论体系,从笔法技巧、美学原理及哲学意蕴等多角度展开深入剖析。讲座以生动实例解析了不同书体风格的演变与融合,强调了书法创作中“形神兼备”的艺术追求,引发了在场观众的浓厚兴趣。
随后的互动交流中,与会者踊跃提问,就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关联、海外传播的挑战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学者们指出,书法艺术在澳大利亚的深耕不仅丰富了多元文化图景,也为跨文化对话搭建了桥梁。活动最后,书法实操环节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艺术家们即席挥毫,以笔墨寄情,展示了行云流水的笔势与匠心独运的布局,引得观众连连赞叹。现场作品或苍劲雄浑,或清雅飘逸,充分体现了书法艺术“以线写心”的至高境界。
本次研讨会以学术性与实践性并重的方式,为澳大利亚书画界提供了深度交流的平台,进一步推动了书法艺术在国际语境中的创新性发展。与会者纷纷表示,活动不仅深化了对书法传统美学的理解,更激发了创作灵感,期待未来举办更多类似的文化盛宴。感谢澳大利亚书法家协会主席王鹤为筹备本次活动的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以致重感冒,为保大家免受影响活动当天未能出席,但一直关注活动全程,直至活动图文资料的处理都给予指导和帮助。
水调歌头·南洲翰墨会
初兴民(悉尼)
海外同文脉,万里聚群英。翰林挥洒天地,笔底起云风。纵论书风古韵,笑指烟波万里,心系汉唐情。墨洒南天外,香满蓝山清。
论艺处,心自远,意常明。素笺如镜,映出多少岁寒声。一纸丹青寄梦,几度风烟未老,志在道常行。回首霜华里,秋色入兰亭。
定风波·人生何必竞龙蛇
雨橋
莫笑徐行搭共车,又赊风月透窗斜。仰卧平芜曾一睡,微醉。明朝垂钓访蒹葭。
世上万千皆有主,休取。人生何必竞龙蛇。吟罢陶诗吹梦醒,心静。梅花赏后访梨花。
(通讯员:吴明河。摄影:刘伟云、高泓、笛子二少、娟、初新民、王鹤、吴明河)
邓学英女士端坐于长桌前,镜片后的眼神沉静而坚定。她抬手轻点面前的宣纸,仿佛在引导众人进入一个由线条与墨韵构筑的世界。她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像毛笔在纸上行走时留下的轨迹——不疾不徐,自有力量。作为这场盛会的主持者,她不只是组织者,更像是文化的摆渡人,将千年笔墨的温度,一点一点传递到南半球的晨光里。
长桌两侧坐满了人,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年轻的面孔,手中或捧着作品,或握着笔杆,神情专注。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却因同一份对书法的热爱汇聚于此。有人低声交流临帖心得,有人静静观摩他人笔法,空气中弥漫着墨香与思绪交织的气息。这不仅是一场活动的集合,更像是一次精神的归乡——无论身在何地,只要提笔,便回到了那个以文会友、以墨传情的传统场域。
漁鱼余站在讲台前,手势从容,话语如行书般流畅。他不讲空泛理论,而是从从书法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实际问题说起,引出学书的意义,继承与创新的哲学命题。他说:“学草书不必先学楷书,而且要坚决摆脱楷书的束缚。”这句话像一滴墨落入清水,缓缓漾开。听众中有人点头,有人记录,还有人闭目片刻,似在回味。他的讲述没有华丽辞藻,却让人看见了毛笔背后的天地——那里有节奏、有气韵,更有东方人看待世界的方式。
书法同源,互为观照。都讲疏可跑马,密不透风。
漁鱼余边讲边俯身书写,笔尖轻触宣纸的瞬间,周围仿佛安静下来。这一刻,讲座不在言语,而在气息的流动中完成。墨迹未干,已有神采跃然纸上,那是理论在手上的传递,也是心性的共鸣。
初阳老师执笔专注,眼镜后的眼神如刀锋般锐利,每一划都带着思索的重量。这样的场景,在华艺堂的厅堂里不断上演——不是表演,而是研讨中的修行。
讲与听,专心致志。
陈建国老师虚怀若佛,"农夫"入定有如神助。
讲到书法用墨,漁鱼余展示齐白石的鸽子墨韵。
道可道,非常道;近可近,非常近。再贴近一点,学的可真切一点。
邓学英引导大家切磋交流。
交流进一步深入进行。
"农夫"先生凝神运笔,指尖微调笔锋,动完成一幅隶书之后,在解说书写经验。娟娟站在一旁,笑意温润,像春日里的一缕风。她不说话,只是看着,仿佛那纸上流淌的不只是字,还有时光的沉淀。
郭文章先生提笔蘸墨,手腕一抖,力道自肩而下,直贯笔端。他的字如松柏挺立,筋骨分明。*他不求快,只求准,每一笔都像在与自己对话。这样的练习,早已超越技艺,成为一种生命的仪式。
孙新康即兴书写,专注入神。
张书镁先生创作之余,不忘交流互鉴。
宽敞的厅堂里,众人围坐长桌,或执笔书写,或低头沉思。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宣纸上,映出淡淡的光晕。有人轻声讨论某个字的结构,有人默默临摹碑帖,整个空间安静却充满能量。这里没有喧嚣,只有笔尖与纸面摩擦的沙沙声,像春蚕食叶,细密而持续。继格老师这种专注会心浅笑,是艺术最本真的模样。
书法之道,是不是有如竹笛清韵,绵长清亮……
墙上挂满书法作品,墨迹或奔放或内敛,桌上文房四宝井然有序。人们或站或坐,神情投入,有的正挥毫泼墨,有的在交流心得。这里不是展览馆,却胜似展览馆——因为每一件作品,都带着温度与呼吸。
书写与观看书写,都是一份欢喜。
“知不知道,这个要这样写?”
”怎么写才好看?”
提笔,落笔,各自在意。
“写得怎样?还要注意什么?”
长桌铺展着大幅宣纸,几人围拢观看,有人用笔记录,有人举起手机拍摄。他们讨论的不只是字形,更是背后的文化逻辑。学术的气息在这里悄然升腾,不张扬,却扎实。
执笔轻点,似在示范某个笔法,俯身细看,眼神专注如寻宝。他们之间的距离很近,但交流的不是语言,而是对“笔意”的共同感知。
有理论指导的操作,就是让人快活。
书写中有欢喜。
专注的书写。
并肩而立,赠与受接,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那字迹虽非完美,却饱含诚意与岁月的重量。这一刻,他们不是在展示作品,而是在宣告:即便远在异乡,我们依然守护着那份笔墨初心。
分享”福寿安康“。

切磋再进一步
现场书写的作品。
展示。
分享。
合影定格了最温暖的瞬间。有人比出胜利手势,有人含笑不语,手中那幅“义崇礼笃”的作品格外醒目。这四个字,既是书法内容,也是这群人共同的信念。他们站在一起,不只是为了拍照,而是以集体的姿态,向传统致敬,向未来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