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腻的观察 丰沛的情感 深刻的洞察
——评唐治乐《心中的那一抹秋色》
安徽东至三中 金成道
这篇散文以细腻的笔触将秋叶飘落这一自然现象升华为生命诗意的舞蹈,通过拟人化的"曼妙舞姿"与"根植土壤"的意象对比,既捕捉了秋的灵动之美,又暗含对生命轮回的哲思。作者以工厂日常为观察点,将个人感悟与自然变迁巧妙融合,语言兼具古典诗词的凝练(如"三千粉黛""秋来万点金")与现代散文的流畅,结尾将秋色转化为心灵永恒的温暖印记,完成从物象到心境的升华,展现出对平凡事物深刻的审美洞察力。
文章以"秋叶飘落"为核心意象,通过拟人化手法赋予落叶以舞者的姿态("曼妙、灵动、飘逸"),将自然现象升华为生命诗意的表达。作者对细节的捕捉极具感染力,如"三片、两片地飘落""一步、两步、三步……"的节奏描写,既具画面感,又暗含对生命流逝的哲思。
从偶然发现落叶到秋色渐逝的观察,展现了对自然变迁的敏感。以"叶离枝"象征生命中的别离与无奈("美好总是有被打破的时候"),又通过"根植土壤的小草""来年秋月"等意象传递坚守与希望,形成"失落—反思—接纳"的情感闭环。结尾将"秋色"抽象为心灵风景("永恒的风景""藏在每个季节里的爱"),完成从具象到精神的跨越。
文章隐含中国传统"物哀"美学,对"逝去"的感伤不流于颓废,而是通过"根植土壤""余温相伴"等意象,呼应"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体现作者对生命循环的辩证理解。语言风格具有独特的韵味:如"秋色才是秋的灵魂""三千粉黛"等,融合古典诗词意境与现代白话的流畅。用"舞姿轻盈"反衬"枝桠的黯然",以"小草的枯黄"对比"大地的深情",强化语言张力。长句铺陈情感(如对云朵的遐想),短句收束哲思("灵魂也是要遁隐的"),张弛有度。
但是,文章结构略显松散,部分段落(如对云的联想)与主线关联性较弱,可更紧密围绕"秋色"主题剪裁。情感表达稍显重复,对"叶离枝"的怅惘多次出现,若加入具体生活场景(如与人的离别)类比,或能增强层次感。语言偶有雕琢痕迹:如"唾手可得""侈糜"等词与整体质朴文风稍显违和,建议更自然化用书面语。
当然,瑕不掩瑜,此文以细腻的观察和丰沛的情感,将寻常秋景转化为心灵图景,虽在结构精炼度上有提升空间,但其意象的创造力与情感的真挚性使之成为一篇颇具感染力的散文佳作。
附:
心中的那一抹秋色
唐治乐
载东至县作家协会 【作协文苑】 2025年02月07日 11:01
每天都忙于上班,以至于我喜欢的秋,也无声无息地走了,我竟都没有能够于第一时间里,真而切真地反应过来。 其实,一开始只是某天上班时,我偶尔地看见厂门口那棵并不高大的树上的叶子,正间或三片、两片的,轻轻柔柔地,近乎无声地飘落着。它们每个看上去都像是个身心很投入的舞者,即使没有热烈的掌声,没有观众一浪高过一浪的喝彩,却还是在从枝头到地面这方不大的舞台上,一丝不苟地迈动着轻盈的舞步——一步、两步、三步……其舞姿曼妙、灵动、飘逸,且一气呵成,让路过的我不经意间,也随着那叶儿,步履轻盈地飘飘然起来,以至于一时间竟似乎忘记了周围一切的存在。
我不知道秋叶的飘落带着多少苍凉和寒意,反而觉得将飘落的时刻化作一次舞蹈,秋叶便有了气质,飘然而落的舞姿,是那么轻盈,那么从容。
我这个人,平素还有个既谈不上好、也谈不上坏的习惯——在旷野,会偶尔看向头顶上的天空,目光所及之处,赶巧了会有几朵白云正看似悠闲地在空中飘飘荡荡,好不自在,我贪恋着高远的风景。我想像着那应该还是昨天的那几朵云吧,它们肯定是把那片天空当成了自己的家,自己就在自家门前玩耍。而厂门口那棵并不高大的树,此时本身多少还会有些婆娑的秋意,生命的气息也尚显浓郁,但自从那三三两两的叶儿索然离去后,树便黯然神伤,秋便也跟着少了一些灵气。真不知道那些叶儿离去后又会去向何方?它们又为什么要弃树、离岁月里的秋而去呢?我想,它们原本肯定希望能继续无忧无虑地在树及秋的枝头摇曳生姿,满心欢喜地妆点着秋的世界;它们又是多么希望能安然地在岁月的天空下,吟咏着生命之歌……可是——可是现在这一切却都恰似那落花流水,美好总是有被打破的时候,我只能去勇敢地接受这样的风景。
当时,在最开始的那三两片叶儿飘落之初,我就思忖着,这可能只是极少数像处于叛逆期的无知无畏的少年,耍酷般地想去外面的世界,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谁知,等我稍微有点清醒过来的时候,厂门囗的那些树上,差不多清一色地徒留下些枝枝桠桠,他们在很短的时间里相继地离开了。此时,不知道这些枝桠会否怀念那些已经远逝的叶儿,会否常常想起那些曾经与叶儿在一起的幸福时光,又是否会忆起那些叶儿曾经正茂的风华。虽然,我与叶儿,不像枝桠与叶儿那样的同气连枝,但我却记得那些叶儿曾经的郁郁葱葱,还有过后的满目金黄,它们为我装饰了很长时间的风景。
只是不管树有多么的不情愿,叶儿最终还是走了。它们将何以为家?何处才是它们的归乡?我倒是很愿意为叶儿们在心里腾出一隙之地,以资安放它们的灵魂。不知它们是否愿意驰进我的心里?我始终记得自己的心很大很宽敞,这才是应有的情怀,这样的空间,并非没有用,我坚信,人的心性,一定是被很多事物感染了才有了品质,变成本性。
叶儿走了,带走了些许秋色。在我的心中,我一直以为,没有秋色的秋,只不过是时光横陈于人们眼前的自然世界里的一个躯壳;秋色才是秋的灵魂,只有愈来愈丰盈的秋色才会使秋的灵魂不断地得到升华。但秋还是随着秋叶的离去,慢慢变得木讷与寡欢,变得黯然无光。灵魂也是要遁隐到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去的,这个时候,最容易让人觉得失落,甚至给了它差评。
在世人的眼中,秋一遇习习的秋风即飘洒至千里万里。秋色也不可能是那样的单薄——单薄到几乎是那样的唾手可得。
那棵树于不期然中已失去了“三千粉黛”,现在我的内心迫切地想知道,附近那块不大的小草坪上的小草怎样了?那一日下了班,我像一阵疾风一样,直奔那草坪而去。到了草坪附近,只见小草还在,它们已变得近乎枯黄,但它们却不忘将根深植在自己脚下这片深情的土地里,将上半身醉卧在大地母亲的怀里;亦好像是在秋夜里儿女给年迈的慈母盖了一床薄被,为了暖和自己,为了温暖大地,而变黄变干枯。
树,枝头终是少了可以让其牵挂的叶;风,绵柔里不见了茵茵的小草;没有了树上的千帆点点,她不再醉心于轻沐万物。树少了往日的温情,风再也难见了曾经的温柔;风甚至狠心地蚀入人的骨髓,逼迫着母亲将娇儿的头深埋进自己的怀里。树和着风的呜咽,在悲鸣。风击打着人的耳膜,不得已,有人用双手不时地半握住自己的两只耳朵。也许这在一些人看来,这都是岁月之殇。但在我心里,从不轻易要求尘世里的秋有半点的奢华和侈糜——比如什么秋高气爽、秋意盎然、秋来万点金……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秋色临走之前为秋所做的道场。 虽然,现在看来树的枝桠光秃秃的,小草衰微,一些秋花早已失却了往日的娇容……但树和花花草草的根都深植在土壤里,坚守着。就像今岁的秋月已逝,却照样会被众星拱卫着,以待来年再度“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心中的那一抹秋色,倒成了一个人心中永恒的风景。这种期盼和留恋,就像我们心中应该有一个春天意义。一些东西是不舍得它离开的,一抹一抹秋色的叠加,就成了一个人的春秋。
抓住我们的爱吧,时光呵护着我们,把爱藏在每个季节里,更将一抹秋色镌刻在脑海里。在冬天,秋色的余温,总会让我们感到些许温暖,那一抹秋色也会默不作声地伴着我们一路同行。
作 者 简 介
唐治乐,安徽省东至县人,东至县作协会员,尧舜文学会会员,小草一枚。以文学为梦,部分习作散见于《江山文学网》《东至作协》《尧乡文学》《菊乡文艺》等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