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分社诗词创作理论研究中心发布:杨玉才楹联评论专辑(20251014一22——13)
杨玉才赏析刘太品先生的一副佳联
联曰:
孔子仁,关公义,人文典范;
泰山日,壶口烟,天地奇观。
刘太品先生,山东单县人,中国楹联学会常务理事、会长助理,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秘书长,《对联文化研究》杂志主编。可惜三年前,因病医治无效在山东济南逝世,享年58岁;生前,主持编纂《中国对联集成》(全国卷),予连续三年被其评为年度百名奖,后来,我想一定是他推荐的,再后来,我俩建立微信小窗口,互相切磋各自的新作,受益良多,不亦乐乎!其中就包括他的这副佳作。
这副对联对以人文与自然共同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愚认为该联亮点有三。
(一)结构严谨:上联聚焦“人文”,“孔子”与“关公”分别代表儒家仁爱思想和民间忠义精神,二人并称“文武圣人”,可谓是人文领域的典范;下联转向自然山水,“泰山日”(泰山日观峰)与“壶口烟”(山西壶口瀑布)皆是中国极具代表性的AAAAA级景点。“孔子”对“泰山”“关公”对“壶口”,人物对自然地标,别开生面;孔子的家乡曲阜离泰山不远,我游泰山时曾经路过曲阜和孔林。“仁”对“日”、“义”对“烟”,抽象汉语单词对具体物象虽然属于宽对但皆是名词,“人文典范”对“天地奇观”,分别总结前两个三字分句,逻辑关联紧密。
(二)意境恢宏:以孔子、关公为载体,浓缩了两千年来的人文精神境界;彰显了“日”的磅礴与“烟”的壮阔,准确的展现了中国山河之雄伟气象。整副对联将人文与自然融为一体,意境开阔,底蕴厚重。
(三)简洁凝练:这么大的题材,全联仅用个20汉字,且勾勒出不同凡响的画面,便让读者感受到中华楹联文化的博大精深,读来朗朗上口,余味无穷。君知否?如果太品先生在天上闻之友人此时此刻正在鉴赏他的巅峰力作,一定会“泪飞顿作倾盆雨”。下边再以我当时挽刘太品先生的对联收结:
奇才也!名胜李渔,联若赵藩,乃真个等身著卷,为弘扬对子鞠躬尽瘁;
太累了!闻鸡起舞,悬梁刺股,惚蓦然驾鹤凌云,叹归去同仁垂泪长流。
杨玉才闲说《生挽》对联
生挽对联,指的是在人还在世时就为其创作、书写的挽联,它多为文人雅士自挽,或亲友为表达特殊情感(如敬佩、感慨其人生境遇)而作,核心是借挽联的形式总结人生、抒发情志,并非用于丧葬场合。
有人觉得荒唐可笑,实则不然,此乃是楹联中特殊形式。最早生挽联据说起源于南宋,盛行于大清,继尔民国时期延至于今;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均有佳作传世。适才,我在百度网盘搜索到两经典的生挽对联例子,呈给联友赏之。
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教育家,俞樾自挽联:
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辛辛苦苦,著二百五十余卷书,流播四方,是亦足矣;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浩浩荡荡,数半生三十多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欤!
晚清创作昆明大观楼长联而闻名的孙髯自挽联:
这回来得忙,名心利心,毕竟糊涂到底;
此番去甚好,诗债酒债,何曾亏负着谁。
写生挽他人,容易发生误解,例如:曾国藩一生写了七十多副挽联,某一天闲着无事,给好友,杨总兵写生挽,恰巧杨来登门拜访,看到他为自己写挽联,拂袖而去,从此老死不相往来。写生挽自己的联,非常豁达,还有点“视死如归”的味道;例如:左宗棠27岁已写好一副自挽联,可他却享年73岁,也就是说,自挽联早写了46年,古人为此不迷信,何况今人乎!盖因如是,予突发奇想连续为自己撰写了三副生挽联,其中一副:
来兮拟似:踏雪寻梅,望岳吟诗,登楼题句;
归矣追随:庄生梦蝶,弥衡击鼓,老子骑牛
撰写后,自觉洋洋得意,莞尔一笑,心中的疑惑顿时解开了;联中化用六个典故,浓缩今生,旷达了死后的超脱。又具“生而无愧,死又何妨”之情愫焉!自古人生无常,谁不死乎!下面以一首五言律诗收束:
生挽恐其笑,
应知独自藏。
清词含岁月,
联话论沧桑。
做梦随群蝶,
骑牛走一场。
世间谁不死?
快乐寿延长!
【作者简介】杨玉才,现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诗词学会会员,大庆市诗词联学会会员,大庆市作家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协会会员,大庆铁人楹联指导教师,肇源县诗词协会顾问。曾在《中华诗词》杂志社主办“华夏杯”全球华人诗词大赛中,荣获优秀奖;世界教科文卫组织奖项,荣获文学金奖。荣获《鲶鱼沟诗词》大赛一等奖,曾赴京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在人民大会堂参国宴招待会。
2025年10月14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