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继祥:以一生坚守,做泰山文脉的摆渡人
编者按:
泰山文脉绵延千年,需有人矢志守护。吕继祥以近四十载光阴,从推动泰山成为全球首例山岳型世界双遗产,到助力“泰山石敢当习俗”跻身首批国家级非遗;从著书立说为泰山文化立传,到退休后化身“五老”宣讲员播撒文化种子,每一步都踏在“守护根脉、传承文明”的实处。
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与泰山的共生史,更诠释了何为“一辈子干好一件事”的坚守——以专业筑牢文化根基,用热忱点亮传承之路。这份对文化的赤诚,恰是新时代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范本。
吕继祥:以一生坚守,做泰山文脉的摆渡人
张庆明
泰山之重,在于其自然巍峨;泰山之魂,在于其文脉绵延。有这样一位老者,微信昵称“泰山吉祥”,自1982年踏足泰山管理岗位,近四十载光阴里,从文物科长到正高级研究馆员,从职场骨干到志愿先锋,他以专业守护遗产,以笔墨传承文脉,以热忱培育新人,用一生践行着“守护泰山文化就是守护民族根脉”的誓言。他,就是吕继祥。
一、攻坚申遗:为泰山文化立起世界级坐标
1982年,24岁的吕继祥从山东大学文物考古专业毕业,怀揣着对古建遗存的敬畏,走进泰山管理部门。他的足迹很快遍布泰山的碑刻与古迹,从玉皇顶的拓片整理到岱庙的文物清点,一手资料的积累,为日后的攻坚硬仗埋下了伏笔。
1986年,泰山启动中国首批世界遗产申报,时任泰山景区管委会文物二科科长的吕继祥被“点将”赴京撰写申报文本。彼时,国家主管部门原定将泰山仅以“自然遗产”类别申报,国际上更无山岳型双遗产的先例,不少人担忧“文化元素会稀释自然价值”。但吕继祥深知,泰山的灵魂在于“自然与文化共生”——从先秦封禅遗迹到历代文人题刻,从宗教遗存到民间传说,每一处都藏着文明的密码。他连夜伏案,梳理出200余页文献资料,配上30余幅实物照片,用“封禅文化的唯一性”“文人题刻的连续性”等核心论据,力证泰山的双重价值。1987年,这份饱含诚意与专业的文本终获认可,泰山成为全球首例山岳型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被业内称作“报一得二的双响炮”,更悄然改变了世界遗产的分类标准。
时隔十九年,2005年国家启动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吕继祥又将目光锁定在泰山民间文化的“活化石”——泰山石敢当习俗上。可在全省申报培训班上,他发现拟推荐名单里压根没有这个项目。“石敢当的‘正义、敢当、平安’精神,是泰山文化走向民间的载体啊!”情急之下,他径直从后排走到前排举手发言,对着省厅领导细数三大理由:文化内涵深邃、有泰山作“靠山”、传承千年且传播至海外华人圈。这份迫切与专业打动了在场者,省厅当场同意泰安新增“泰山石敢当”为申报项目。
喜悦过后是硬仗。吕继祥牵头组建专班,请来山东大学校友、民俗专家叶涛担任首席顾问,抽调文史学者昼夜攻关。他们走访30余个村落,收集200余则传说,整理50余件石雕器物,不到半个月就完成文本初稿。可评审前夕又遇波折:含“信仰”二字的项目暂不考虑。关键时刻,在专家建议下,他将“泰山石敢当信仰”改为“泰山石敢当习俗”,巧妙规避障碍。二十多个日夜的连轴转后,2006年5月20日,《泰山石敢当习俗》成功跻身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意外带动了泰山皮影戏的后续申遗之路。
二、深耕学术:以笔墨为泰山文化立传
“保护文化,既要靠行动,更要靠理论。”这是吕继祥常说的话。深耕泰山文化数十年,他始终以笔墨为刃,为遗产留存记忆。
早在石敢当申遗前,他就已深耕此领域,在山东大学《民俗研究》杂志发表长篇论文《石敢当初探》,用详实的实物与文献资料,揭开这一民间习俗的历史面纱,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多年来,他先后出版6部专著,增订再版的《泰山石刻大全》成为研究泰山石刻的重要典籍,《泰山娘娘信仰》系统梳理女神信仰的流变,《泰山古建筑的故事》则以通俗语言解读古建密码,更入选山东省社科规划普及丛书,填补了泰山文化通俗传播的空白。
他的研究从不止于书斋。作为泰山石刻研究的权威,他对经石峪石刻的保护倾注了大量心血。在专家评审会上,他精准道出石刻的价值:“这是北齐僧安道壹所刻,2799字存世1069个,隶书为主兼融诸体,康有为称其‘榜书第一’,是研究书法演变的活化石。”针对水垢结壳、岩体剥落等病害,他参与数十次专家论证,推动设立专职保护管理所、安装监控,用“物理防护为主、综合施策”的方案,为这份珍贵遗产延长寿命 。百余篇学术论文、数部厚重专著,他用扎实的研究,为泰山文化筑牢了理论根基。
三、育人传承:让文化种子生根结果
“退休不是终点,是换个岗位继续守护。”2017年,从正处级岗位退下的吕继祥,转身走上了志愿岗。泰山文化传播总顾问、景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五老”宣讲团副团长——多重身份背后,是他对“传承”二字的执着。
他的宣讲从不是照本宣科。背包里永远装着“三件宝”:记满知识点的笔记本、存着泰山影像的手机、方便随时讲解的水杯,再配上“勤读书、勤动手、勤动腿、勤动脑、勤动嘴”的“五勤”法宝,让文化走进人心。面对大学生,他指着泰山“十八盘”的1827级台阶:“人生的奋斗就像登盘道,每一步都不能虚浮”;面对中小学生,他讲石敢当“驱邪护佑”的故事,播撒文化认同的种子;在景区“泰山讲堂”,他从“认知、呵护、传承、奋进”四个维度,为年轻职工上了生动的入职第一课。
为了让“静态”文物活起来,他策划了一系列创新实践:推动冯玉祥纪念馆升级,设计“红色故事情景剧”,让青少年在演绎中读懂将军“兴教育、办小学”的赤诚;牵头打造“中华泰山成人礼”,组织全市高中生登泰山、立誓言,活动被中央及省媒多次报道,成为泰安文旅融合的名片 。这份热忱更跨越山海,2021年他远赴新疆喀什岳普湖县达瓦昆景区,针对“重景观、轻文化”的短板,提出“整合资源、打造文旅IP”的方案,用泰山经验为边疆景区注入活力。
四、初心如磐:岁月为证的坚守与荣光
岁月从不辜负坚守者。2020年,吕继祥被泰安市委、市政府授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最美志愿者”;2025年9月,在纪念中国关工委成立35周年表彰大会上,他获评“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与泰安市委老干部局的“全国先进集体”荣誉形成双丰收。他的事迹被山东台《关爱未来》栏目专题报道,成为“五老”队伍的鲜亮旗帜。
如今已年近七旬的吕继祥,脚步仍未停歇。他还在深化泰山石文化研究,时常出现在校园课堂或泰山山间,讲起泰山的故事,眼里依旧闪着光。“泰山托起了文化,我们要托起这份传承。”
从推动泰山跻身世界双遗产,到守护石敢当走进非遗名录;从书桌前的学术深耕,到校园里的文化播种,吕继祥用一生回答了“如何守护文化根脉”的命题。他不是泰山最巍峨的峰,却是最坚定的文脉摆渡人——用专业架起历史与当下的桥,用热忱照亮传统与未来的路。
赞吕继祥先生
岱下躬耕四秩春,丹心一片护文珍。
双遗首冠凭椽笔,石敢非遗赖赤心。
著述千言传岱脉,讲坛三尺育新人。
援疆更把文光送,不负青山不负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