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铁骨 秉烛育人
——怀念外公丁梅
蒋百灵
金秋十月,桂香漫过窗棂,每一年重阳来临之际,我总会怀念起远在天国的外公丁梅先生。
外公丁梅,本名长松。于宣统三年(1911年)8月出生在淮阴渔沟的名门望族,家中世代书香,教养严谨。无论是乱世风雨飘摇时,还是和平岁月安逸间,外公都以弘扬民族气节为炬,忠于教育报国为本,一生扎根淮阴教育园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报效国家救国、建设的优秀桃李。外公的教育生涯,是从烽火硝烟里起步的。民国十八年(1929年),他考入淮阴师范初中部,因成绩拔尖拿到助学金;三年后,又凭实力免试直升师范部。求学时,正值日寇侵华、山河破碎,他满腔义愤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每逢集会,他都在人群中痛陈国难,每一句话都带着悲愤与激昂,让在场的人感受到滚烫的家国情怀。
1935年从师范毕业,他先到渔沟小学任教,后来又任淮阴娃娃井小学教导主任、徐溜小学校长。正当教育理想一点点铺展开时,淮阴沦陷,学校被迫解散,敌伪组织仰慕他的声望拉拢他任职,遭到外公大义凛然地拒绝。外公宁肯舍高官厚禄,也要守住“民族气节”的底线。此后的日子里,外公把课堂搬到了乱世的缝隙中。他在西树园、泰山宫、孙庵等地,邀来志同道合的名师一起办补习班,百余名学生闻风而来师生们约定“敌来避、敌走学”,在碉堡林立的紧张局势里,硬是撑起了为抗日救国而读书的一片天地。他选读《冯婉贞抗英》的故事,教唱岳飞的《满江红》领着大家唱《义勇军进行曲》抗日歌曲;他常常面对黄昏,泪流满面低声吟诵“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那郁结在眉间的忧虑,是他对家国最深的牵挂。
1945年,苏皖边区政府在大雄庵成立淮海二中,外公奉命前往任教,1947年春,他又协助吴学迟先生筹备创办私立渔沟中学(简称“渔中”),这期间他日理万机,既要管理财务,又要亲躬教学!1993年8月台湾著名大陆作家司马中原先生,为渔中三百年校庆前夕所作《母校与恩师》中回忆:“1947年,我进了设在淮阴市的渔中,校址在运河北岸、十里长街西段的陈家花园,尹烈钧先生任校长。当时条件艰苦,没有图书馆,没有实验室,连一件实验仪器都没有,但尹校长物色到丁梅老师等一批具有新人道理想的教育家。”司马中原这段文字也成了外公与渔中深厚缘分的珍贵见证。
1948年底淮阴第二次解放,外公奉两淮市文教处长朱少香之命,与王前增先生一起筹备淮阴市淮阴中学、淮阴市淮泗中学。那时的校园历经战火,满目疮痍,外公和同事们日夜辛劳修建恢复,使两所学校在最短的时间内顺利开课,自此两淮中学正式建校办学,成为现在淮阴地区两所重点学校。1951年,外公调任淮阴师范,任函授部主任,把精力全投入到全地区小学教师的文化进修工作中;“文革”期间,他曾下放农村,后来调回淮阴县中学,先管教导工作,后升任副校长。从教导主任到副校长,岗位虽有变换,但他手里的“教鞭”从未放下,对教育的热忱也始终未减。外公五十余载的教育生涯里,受他恩泽的学生不计其数,他的名字或许不会被写入史册,但在每一个被温暖过的人,都深深记住外公!
如今,外公已离开我们二十余年了,每当想起他为自己写的挽联:“历艰难险阻,爱国为民,毕生尽瘁真诚待人,克己奉公,丹心永照跨鹤去;经雨雪风霜,培儿育女,一世苦辛忠厚传家,丰高亮节,清誉长留泣椿庭”总有心潮涌动!这五十六个字的自提挽联,或许正是外公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而他岁岁种下的桃李,如今正绽放在这片他深耕过的故园;他坚守的教育初心,更化作我们后辈心中的精神印记,如同这重阳前后的桂香,年年萦绕,从未消散。 蒋百灵 2025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