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雨巷文学社
磻溪探幽
——云雾间镌刻的历史荣光
作者:鲁建才 - 杭州
2016年在画家汪辉的画室,新结识的磻溪人方永辉。他是一位对徽文化与古典诗词痴迷不已的文学爱好者。他满怀热忱地邀我探访其故乡,提及的几件事,桩桩都令人心驰神往——能欣赏坡山那如梦似幻的云雾,参观底蕴深厚的方氏宗祠,还有方氏后裔方军(居南京)捐资修建的磻溪胡宗宪纪念馆。他特意着重说道:“胡宗宪的外婆家就在磻溪,他童年曾在此度过一段美好时光,纪念馆里的祖传画像,正是从我们方家流传出去的。”
早闻磻溪相邻的坡山风光旖旎,不仅是观赏云雾、探寻山宅的绝佳之地,更是映山红与向日葵的观光胜地,位列黄山市百佳摄影基地。《企业家》杂志主编方康宁、以花鸟画见长的画家汪辉,老家皆在坡山,只可惜我一直未能成行。于是,我与永辉相约,于4月28日清晨七点准时出发——生怕去晚了,错过那最灵动的云雾景致。
晚春的清晨,天朗气清,微风轻拂,带来丝丝惬意。接上永辉后,我们径直朝着磻溪方向驶去。一路上,他兴致盎然,如数家珍般细数家乡的人文与景致:坡山与磻溪是相邻的方氏村落,坡山方氏由磻溪迁徙而来,两村距离歙县县城约45公里。磻溪原名“劳溪”,寓意勤劳耕种,唐代起便有人在此定居,宋代时,有位隐士因仰慕姜尚隐居陕西磻溪的典故,为其更名。这片土地自古人才辈出,如方骏曾任杭州通判,方士杰任大足知县,方湛任乐安知县。
从磻溪方氏始迁祖胜公,到明代胡宗宪与当地富商捐资修建方氏宗祠;从磻溪曾仅次于屯溪的历史地位,到坡山的景观开发展望,再到家乡人文宣传与水库利用规划,永辉娓娓道来,谈及兴处,眉飞色舞,眼中闪烁着光芒。年近六十的我,被这份纯粹而炽热的乡情深深打动。
驶过霞坑、苏村,公路边“坡山、唐里”的指示牌赫然映入眼帘。右拐进入支路,山愈发清幽,水愈发澄澈,田畴也愈发翠绿。绕过几道山湾,一处古牌坊与路亭出现在眼前——永辉说,这便是磻溪村口了。路边仍保留着一段石砌栏杆古道,清代节妇吴氏的牌坊静静矗立,只是路亭已改建为现代建筑。
继续沿着山湾前行,一湾宽阔清澈的河流映入眼帘,沿岸人家错落有致,随河岸蜿蜒铺展。一座高大拱桥横跨河面,贯通两岸,公路穿村而过,盘旋着隐入群山绿树间。这青山环抱的村落便是磻溪,那滚滚西流的大河,正是赫赫有名的昌源河。
为赶在云雾消散前一睹盛景,我们先直奔坡山。车行山间,窗外不时掠过远方山巅的村落,碍于驾车,不敢过多贪看。行至山岗,视野骤然开阔:正前方群山绵延,山湾中涌动着大片云雾;左前方山顶,那朦胧间时隐时现的村落,便是坡山。
露尖的群山宛如海中岛屿,云雾在山湾里起伏流动,时高时低,似云似雾又似烟,变幻无穷,恍若仙境。永辉望着这景致,略带惋惜地说:“若早来两个小时,能看到日出,那景象更壮观。”他还指着前方山坡,告知那棵旁有两棵古柏的屋子,便是画家汪辉的老家。
左后山巅,一座观景亭已近完工,正铺设栏杆。我们顺势攀登,想登高俯瞰全景。沿途茶农正操作机械采茶,茶剪飞快舞动,茶叶齐刷刷落入相连的长袋中,零星低矮的茶枝也被熟练修剪干净——这是我第一次在生活中见到机械采茶,此前只在电视里见过。
登上海拔约600米的观景台,视野愈发开阔,云雾也愈发磅礴。前方的白色云雾在峡谷中奔涌,时而一泻千里,时而浩浩荡荡,与四周山峦缠绵交织,千姿百态。脚下成片的绿茶与云雾相映成辉,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高山云景图。此刻立于山巅,竟真切领悟到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意境——云雾与雨水本是循环转化,从非恒定不变,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极目远眺,苏村、唐里、磻溪、霞坑等村落尽收眼底。
下山途中,我们与一位采茶大伯闲聊。他说,机械采茶一天能采200余斤,若是手工采摘,顶多30斤,效率悬殊。只是机械采的茶叶需后续细加工,挑出老茬,手工采的则可直接炒制。目前鲜叶单价约一元,一年仅采两季,其余时段便任其生长。
返回磻溪后,我们先到昌源河对岸的宋代罗汉松前拍照。据永辉说,当年胡宗宪曾在这棵树下读书,只是旁边的书院早已荡然无存,仅留下断垣残壁。环顾四周,群山环抱,溪流淙淙,桑田翠绿,山鸟啼鸣,这般幽静之地,确实是读书治学的佳处。途中偶遇一对采茶母女,我们为她们在罗汉松前留影,闲谈间得知,她们与永辉同村——磻溪以祠堂为界,分为“祠堂上”和“祠堂下”两组。
走进磻溪村,方氏宗祠的规模令人震撼。徽州祠堂虽不少见,但这座方氏宗祠堪称上乘。虽外表已显衰旧,局部木质构件腐朽,祠匾也早已遗失,但其开间与进深的尺度、斗拱的精巧、外石立柱与内木柱的厚重、石础与梁枋的用料,以及天井栏板上的精美雕刻,无不彰显着昔日的规制与荣光。祠堂后进已改建为村小,每逢年底,返乡的青年们还会在祠堂前举办春节晚会,自编节目、自搭舞台、自购音响,甚至进行实况转播,为古村落增添了不少节日的喜庆与活力。
临近正午,掌管祠堂钥匙的村长父亲归来,我们得以进入翻修一新的新祠。祠内干净明亮,正堂悬挂着胡宗宪容像,左侧墙面是介绍其生平、年谱及弟子戚继光、俞大猷、徐渭、文徵明、沈明臣概况的展板,右侧则是磻溪历史简介。作为从杭州来的访客,得知这位熟知的抗倭英雄、兵部尚书,曾出任浙江巡按御史,竟生出几分亲切感。而磻溪历史简介中明确记载“胡宗宪是始迁祖胜公五代孙方鋹的外甥”,也印证了永辉此前的说法。堂前立柱上的对联“身居朝堂卓尔不群犹存文人性情,心系疆土智勇双全尽见英雄气概”,更是精准概括了胡宗宪的一生。
容像右侧的展板上,刊登着纪念馆捐资人方军的文章。方军是磻溪方氏后裔,父亲退伍后迁居南京,他自幼对家乡并无太多概念。20岁时随父回乡探亲,磻溪的山水、历史与人文魅力深深吸引了他,让他对故里一见钟情。2012年,方军在整理祖传收藏品时意外发现,胡宗宪这位抗倭名将,竟是将钓鱼岛纳入中国版图的第一人——这一成果载于他嘉靖年间所著的《筹海图编》中。那年恰逢胡宗宪诞辰500周年(1512年11月—2012年11月),也是方军50周岁,这位书画爱好者便欣然捐资修建胡宗宪纪念馆,以弘扬乡贤事迹。
磻溪乡亲得知方军的想法后,纷纷主动出力,有人甚至捐出了珍藏数百年的书画文物。永辉也因此与方军结为好友,方军还特意赠送他一份胡宗宪容像复制品——以慰藉其父亲在文革时期流失容像真品的遗憾。
沿昌源河而下,一侧是青山碧水,一侧是农田远山,路边小黄花在草丛中摇曳,直至水库大坝尽头的长川口。那一池碧水映着屏风般的青山,让人不禁想起陆游词句中“岸似绿,岸似透绿,岸似透黛绿”的意境,若能在此泛舟,想必能洗去城市的尘嚣。
途中,永辉不时谈起对家乡的规划:在昌源河开发漂流项目,在通往坡山的山湾建小水库养殖水产品,闲时泛舟湖面颐养天年。那份对家乡的挚爱溢于言表,动情处,他还即兴吟出一首诗:“晨曦露日车疾行,徽州古城望南寻。九十栏杆今犹在,磻溪渭水千古情。一代儒将胡宗宪,成性祠堂话梅林。古道烟尘飘何处,雾锁坡山风送迎。彩云远山遥相近,身在画中胜仙景。”字里行间,足见其诗词功底。
晌午时分,我们告别磻溪。这座山如屏、河如带、形如枪的村落,流传着“村形如枪,习武有方”的民谚。小车再次途经村口牌坊,浓荫中静默矗立的石坊,仿佛藏着未尽的故事。此行最意外的收获,是得知胡宗宪竟是将钓鱼岛纳入中国版图的第一人。
回程依旧是青山绿水相伴,空气清新宜人,心境却与来时不同——因这份沉甸甸的历史证据,面对钓鱼岛之争,更添了几分底气。感谢胡宗宪在《筹海图编》中为维护祖国疆域完整留下的重要依据,也感谢方军捐资修建纪念馆,以实际行动告慰父亲,并遵父遗愿将其归葬磻溪故里。
车子驶出山湾,拐入主道,路面渐宽,车速渐快,风也愈发劲爽。此刻愈发清醒:历史早已昭示,民族强盛时,疆域可凭己志规划;国力衰落时,守护祖业便步履维艰。
2016年5月7日 写于歙县
作者简介:
鲁建才 男,1958年出生,杭州人,汉族,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硕士、高级工程师,原华通房地产公司总经理,先后参加绩溪胡适研究会、屯溪程朱理学研究会、杭州徽州学研究会理事、杭州市文学学会会员、杭州市苏东坡研究会会员。
投稿须知:
1.本刊为公益平台,欢迎公益投稿。
2.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原创作品,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3.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投首发作品。
4.本平台刊发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书法、绘画等。
5.投稿作品一经刊登,本刊以及中国雨巷文学社所属机构均有使用、出版之权利。
6.投稿作品7日后未刊登,作者可自行处理,本刊概不退稿。
投稿须提供:
1.文本、2.作者简介、照片
3.朗诵者简介、照片,4.诵读音频、视频
投稿联系热线:13306500910
中国雨巷文学社
首席顾问:黄健 、特别顾问:周绍志
顾问:毛建一、 邓国安、徐勤
海外顾问:鄧瑛(德国)、王静(英国)
社长:陈继业 社长助理:李晓
副社长:孙建胜(兼秘书长)
副社长:刘虹、王木清
雨巷文学编辑部
总编:陈继业(兼)
主编:韩菜菜、朱双碧
本期编辑:陈继业
(2025年 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