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趣诗味诗意三重奏
——潘怡赓先生采访手记
文/潘安兴
一位出生于1939年初的老人,依然神采奕奕、中气十足地侃侃而谈对诗词创作的理解,思维敏捷地畅谈他的见解,主张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相适应,便利于普通人的阅读习惯。这无疑是顺应时代发展和变化趋势,呼唤格律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跨入八十岁之后,他自费出版了《八秩回眸》《潘怡赓诗联选》。这本诗选,贯穿着他人生的轨迹:学龄、军龄、教龄加在一起就是诗龄。诗龄是一条线,流淌着诗趣、诗味、诗意三重奏,编钟响彻整个自我的元宇宙时空。
还未踏进学堂门,父亲就教他背诵古诗,稚嫩可爱的咿呀咿呀响在家里的茅庐。年满九岁发蒙,在潘氏胜户祠堂读私塾,启蒙老师潘天金、潘策诚,教他读诗、背诗、书法。不经意间,他与诗结缘,竟在生命的长河中逐起一束又一束的浪花。诗痴的种子萌发的幼苗,逐渐拔高为参天大树。
读初中读师范,热爱诗词之趣一发不可收拾。那时候,他没有见到诗词创作的工具书。他就跟着感觉走,从唐诗宋词中触摸“格律”,寻找“穿梁斗隼”的模式。不知走了多少弯路,直到退休后,学习《格律诗词写作》《心潮诗词》《黄陂诗联》《对联》等书刊杂志,才找到了窍门。什么平仄、对偶、押韵,一一攻克下来,自己能够独自创作了。
家庭贫穷,在校期间却非常勤奋。小学肄业考取初中,初中毕业可填报三个升学志愿,他均填“孝感师范”,如愿录取。享受国家学杂书费及生活费补助,还单独享受了棉衣、蚊帐的照顾。在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孝感师范学校是孝感地区最高学府,能够进入这所学校的都是高才生,可谓麟角凤毛。
到了孝师,开始崭露头角。油印刻钢版是他的拿手绝活,办黑板报更是阵阵不离穆桂英,程咬金的三斧头在校随处可见诗的细胞。校园里的佼佼者很快被列入校刊通讯员、校刊编辑,成为学校小有名气的人物。他的诗歌吸引了同学们的关注,更成为女生心中的偶像。
十年学龄的驿站诗意栖居,给了他诗痴的追求,那就是矢志不渝。孝师毕业,曾任汉川四中教师。在这个节点上,投笔从戎又乘上了军旅生涯的五年。在部队这个大熔炉淬炼,当过侦察兵、空降兵。从连队起步,让金子闪光被推荐到44师师机关文化教员、师部文书。
在当时文件中可以看到他的手稿,诗词创作在军营流传,获得首长和战友的认可与赞许。他还将创作的部队大比武诗投到了《解放军报》,刊发后转到了师部,一下子炸开了锅,给师撑了脸面,受到了师机关首长的口头嘉奖。把作诗当写日记,积累起来,一本本装进木箱。几年下来,复员退伍回家,收获一大箱子诗。
御甲归田,复员执教,当了一名中学教师。发挥老本行的优势,将语文教学在课堂上运用到实践中,让学生受益。带班成绩迅速上升,考试在全县名列前茅。由教研组长到校长、公社教育总支书记。诗的神奇力量,让人不可思议。人们干脆称呼他为“诗校长”“诗书记”。
使他的诗歌从箱子里面“飞”出来,还得感谢一场狂飙之旅,那些热搜的推手“造反派”们在闹市长街举办了一场《潘怡赓保皇诗文展览》,义务宣传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少青少年驻足阅读,带上纸笔,抄写下来。让他的诗歌作品走进观众视野中,流传开来,在汉川四中周边地区一时传为佳话。
面对赠与的“保皇派”桂冠,他通读了《毛泽东选集》1-5卷,篇篇写有《学习心得》。从毛主席的《矛盾论》《实践论》,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寻找答案:执行毛主席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又红又专的接班人,坚守社会主义教育阵地,用红色文化熏陶芸芸学子,使社会主义红色江山永不褪色。当这样的“保皇派”,何尝不是一种使命呢?想到这里,一切都坦然了。
风雨洗礼,让他品味“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的层次。摆脱了一般人“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窠。激励着他更加自信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开创美好的明天。由平淡走向跌宕起伏的大合唱,才是诗意人生。
位置变了,他的那颗朴实无华的心却始终如一。世事沧桑,风云变幻,很多人在大气候下蜕化,他却依然我行我素,这就是初心。信仰的明灯高照,在汪洋大海中,笃定着方向,实现最终平安着陆。
将诗教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担任语文教师时的一种全新尝试。根据课本教材内容,适当拓宽外延的范围。而以毛主席诗词为典型的红色诗词,是他上语文课的一张王牌。他在课上娓娓道来,从历史背景,创造意图、主题思想、艺术表现,让学生进入毛泽东诗词的宏大境界。他还曾用新诗语言试释已发表的《毛主席诗词》。课余不少兴趣爱好的学生进入“模仿秀”,将处女作交给他审阅评点,刺激了学生热情。其他班级主任也来观摩,如法炮制,在学校掀起了学习毛主席诗词热。
从教师到中学校长,上升到蔡榨教育总支书记,在他的管辖范围内,全面推进诗教,让每个学生由诗意校园迈向诗意人生,以诗濯足灵魂的圣洁,这是他的追求。也伴随着学习毛主席著作运动,吸引了不少公社、大队干部、到校旁听,有时候一座难求。他的诗意校园,超越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的传统。学有所成者:有大学校授、中学校长、政府部门的一方封疆大吏、企业老总、部队士官。
他亲自教过的学生而今功成名就。助学“寸功奖”创立者詹博,现任蔡榨中学校长、书记涂靖,黄陂二程研究会会长向莲、丁华秋,就连黄陂老年大学诗词班的江宗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都曾经是“程门立雪”的门生。还有:江汉区市政工程公司总经理詹才年,民营企业董事长江宗泉、江汉超,黄陂区农业银行副行长程厚林,黄陂区武商农村银行街道营业所主任程运林,黄陂区教育局科员潘伟云,蔡榨街道教育总支书记王建芳,黄陂区人民医院内科主任副高职称张善涛,赴美留学在美任职杨国平等。
他育有三子一女:潘军学、潘军龙、潘军武、潘军芳,更是他的嫡传弟子,分别担任国营企业车间主任、高级教师(副高)、大学博士教授、小学高级教师,小学校长书记,一方的领军人物。
他将自己家、学校、办公场所办成诗词楹联的驿站。每逢节假日,附近城乡居民慕名前来,子女婚嫁,做屋庆寿,添孙贺喜,请他题写对联。到了春节前夕,在家门口摆起了摊子,门口打了围,供应不暇,一时间忙得不亦乐乎。他自己贴纸贴墨,还要招待前来顾客,做了公益达人,文化服务志愿者。
过去,他家是“半边户”,他在学校教书,妻子在家里种田,还要带几个孩子,儿多母苦,这种尬尴伴随着大半生。为了减轻妻子的负担,又不能总是请别人帮忙耕田。分田到户,从未干过农活的他,不得不尝试着犁田打耙,从头开始,下定决心,自力更生,可谓“八十岁学吹鼓手”。《四十四岁学耕田》云:
挥舞牛鞭犁把握,鑱头掀土破天荒。
汗流润土泥花溅,耙耖犁耕奏乐章。
现场的实践操作,其中的苦涩,只有他知道。老把式告诉他,跟着牛走的体验,将这种辛酸沁入血液中的感觉描写,是一个转折时期的文人题照。
在教师队伍中,他古道热肠,效法孟尝君,喜好乐于慷慨解囊。尽管有时候捉肘见襟,经过贫穷的他,很理解那些寒门学子,自己手头也很拮据,还是不时周济家庭困难的学生。同仁们送了一个雅号“独行侠”。
他的诗,是人生驿站的缩影,在每个阶段都留下了雪泥鸿爪,峥嵘岁月的记忆。1958年12月底,他收到入伍通知书,即将告别汉川四中教坛时,按奈不住内心的激动,写下了《暂别教师岗位有感》:
红花绿叶映春光,辉耀黉宫润玉芳。
有志栽培蕾万朵,从戎投笔筑铜墙。
搁笔一下,觉得还未竟胸臆,又写了《入伍三首》,其一云:
人生一次弱冠春,下定决心去应征。
暂且不拿白粉笔,履行义务赴征程。
诗用平白通俗易懂的语言,清新自然的表达了一个十九岁的热血青年的愿望,投身于军旅的一腔报国热忱。全诗没有娇柔造作,阳刚之气跃然纸上。
讲真话,写真我,是他毕生笃定的信念。1969年春,他在汉川马口区学习班上朗诵了首诗《那方艰苦哪安家》云:
教育盛开革命花,那方艰苦那安家。
肩挑重任朝前走,浇灌满园桃李葩。
浓缩过往的点滴,记录难忘的时刻。《参加农忙宣传队》便是那个一瞥间的快镜头:
革命挑重担,何须怕困难。
宣传当鼓劲,工作竞争先。
在公社会上,以诗的铿锵语言,踊跃参加热火朝天的战斗行列,既当工作队,又当宣传队,他从未缺席,在生命的旅途中,大展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时代华章。见难而上、见苦而上,一个共产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印记在锤镰党旗上。
咏物抒情,是他的表现手法。《小草四首》便是其中的佳构:管窥一二,可洞悉作者的心境:
(一)
大千世界春,小草叶芳芬。
装点关山绿,羞言痴有情。
(二)
山崖石缝坑,绝处草逢生。
眷念人间美,春风万种情。
这首诗超出了一般咏物就事说事的窠,大写小草的顽强生命力,在极端困难条件下挣扎,创造生命奇迹的赞歌。象外无穷意思蕴是普通老百姓的生生不息的理想信念与追求,诠释的是“人民万岁”的永恒宗旨。当几首诗实际上是卑微生命的礼赞,底层的励志鼓点,激昂地一往无前,万难不屈,去实现改天逆命……
诗用民间竹枝词的方式,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普通人读懂好记,词汇又极具时代气息,便于读者理解和学习,打上了那个火热年代的烙印。大凡过来人都觉得格外珍贵和亲切。
做人做事干净,是他的底线。学校走五七道路,种了几亩地的棉花,让辛苦付出获得了回报。在如何分配上,教师队伍中产生两种意见,有一部分教师主张大家分一点,享受一下。以他为代表的党员旗帜却从大局出发,将棉花交给国家收购站,所获一部分补贴困难学生,维修教学设施。他的意见无疑引起了前一部分人的争议,给他取了一个浑号“潘政府”,从这件事中折射出当年人民公仆在老百姓心中的清廉形象。
当君子,不当小人是他做人的准则。从不损人利己,为升官发财黑良心害人。尤其在复杂敏感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非常难能可贵。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有位中学教师胡某试试听听新鲜东西,饶有兴趣收听了台湾电台、美国之音的广播,有人向他报告。他即嘱咐,再不要传播这种信息了。让这件事不了了之。避免同事戴上“收听敌台”的帽子,受纪律处分与牢狱之灾。
族谱与国史、方志并列的民族记忆文化工程,与后两者互为补充。认识到这个民间工作的重要性,退休后义无反顾投入到行列中,由小范围到大格局。先后主持并担任黄陂东乡《潘胜户宗谱》、《潘寿户宗谱》的纂修主编。曾任湖北省潘氏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湖北潘氏总谱》副主编、《潘氏春秋》副主编、武汉潘氏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武汉潘氏总谱》《潘氏文化研究》主编。中华潘氏宗亲联谊会副秘书长、世界潘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在民间潘氏宗谱与潘氏文化研究刊物中,刊登头版头条不乏有他的诗歌楹联作品。
他的荣誉等身。投笔从戎,军旅生涯中荣获“五好战士”荣誉称号和师机关的嘉奖。转业到汉川获得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到了黄陂老家,照样闪光,各级机关先进工作者、模范教师、优秀共产党员、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奖励、乡村从教三十年荣誉证书,中共黄陂第五届党代会代表,第二届全国中学生“华夏杯”征题奖、组织奖,武汉黄陂优秀论文一等奖、三等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成绩显著奖,他所领导的中学党支部多次获先进集体。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境界。他两次“大难不死”,老天保佑。一次是在傍晚上厕所,突然晕倒,碰巧胡显乾老师及时扶起,急送医院获救;二次是在家洗澡时不经意地触碰到“电老虎”,顿时倒地窒息,幸亏女儿意外回家,见状及时切断电源,并大声喊人采取措施,方从死亡线上化险为夷。
遇凶转祥,都是平生厚道才能平安无恙。他两老正在创造健康长寿的吉尼斯纪录。他年超八十六岁还能骑自行车,还能钓鱼,居顶层六楼,每天登上登下不喘气。做好事,作儿孙福,四个子女各有所成。这就是“人有千算,天有一算”的结果。
《喜度钻石婚》云:
六秩同舟度,相濡以沫情。
思妻田洒汗,忆戍靶穿心。
解甲忙桃李,回家谢俭勤。
桑榆呼宴酒,偕老小康春。
他的老伴张守华是一位非常贤淑的原装,几十年相濡以沫,全心全意支持丈夫的工作,无怨无悔地操持家务,相夫教子。这位曾经是民办教师,在人民公社时当过生产队妇女队长、贫协组长、会计的高配强配,多次被公社评为五好社员,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她坚守传统,默默贡献,当之无愧地被人们誉为“贤内助”“孟母、岳母”式的平凡伟大母亲。
两老为儿女树立了榜样,书香门第、绛帐世家,这就是家庭口碑,无形资产。
本文作者潘安兴授权印象黄陂发布
关于作者 潘安兴,自号木兰山樵,1949年10月11日出生。湖北黄陂人。当年老三届,经历知青上山下乡,招工进厂,下岗打工,招聘政府机关工作。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武汉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中华大家庭赋》,作品曾获全国《钰山赋》二等奖。
(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潘安兴,(自号木兰山樵),1949年10月11日生。湖北黄陂人。当年老三届,经历知青上山下乡,招工进厂,下岗打工,招聘到政府部门工作。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湖北报告文学学会理事、黄陂辞赋学会会长。著有《中华大家庭赋》全书234万字待付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