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寻幽(游记)
文/李继育
车行至永安城外,远山如黛,云雾似纱,桃源洞的轮廓便在层叠绿意中若隐若现。传说此地因“洞在山隈,泉石清奇,有似桃源”得名,未及入内,心已先醉在这朦胧的诗意里。
沿石阶缓步而上,耳畔先被水声缠上。那是桃花涧的溪流,自山巅蜿蜒而下,遇石则跳,遇滩则缓,清冽的水花溅在青石板上,碎成点点银星。涧边的桃树虽非花期,却见新叶嫩得透亮,衬着崖壁上垂落的薜荔藤,绿得层次分明。偶有鸟雀从枝桠间掠过,啼声清脆,给这静谧的山林添了几分灵动。
行至半山,忽见一巨石横亘,上书“一线天”三字。仰头望去,两侧崖壁如刀削般对峙,高逾百尺,中间仅容一人侧身而过的缝隙里,漏下细细一缕天光,映得壁上的苔藓愈发鲜绿。石阶湿滑,扶着冰凉的石壁前行,听着自己的脚步声在狭缝中回响,竟生出几分“洞天别开”的错觉。待走出缝隙,豁然开朗处,山风拂面,方才觉出一身轻爽。
登至山顶的望象台,视野骤然开阔。群山连绵,如涛似浪,村落与田畴在山脚下铺展成一幅淡墨画,桃花涧则像一条银带,隐没在苍翠之中。云雾在山谷间游走,时而漫过山头,将远山晕成模糊的剪影;时而悄然退去,让黛色的峰峦露出清晰的轮廓。风里带着草木的清香,深吸一口,五脏六腑都似被洗过一般澄澈。
下山时特意绕至锁洞桥。这石拱桥横跨桃花涧上,桥身爬满青藤,桥下水潭碧波荡漾,倒映着两岸的树影与天空的流云。倚栏而坐,看溪流悠悠,听蝉鸣断续,忽然懂得古人为何偏爱“归隐林泉”——在这样的山水间,尘世的喧嚣仿佛被溪水滤尽,只余下心与自然的低语。
暮色将近时离山,回望桃源洞,已隐入暮色与云雾之中。这趟行程,未寻得桃花灼灼的艳景,却觅得一份山清水秀的静美。原来真正的桃源,从不在传说里,而在踏入山林时,那份放下尘扰的安宁,与目光所及处,每一寸鲜活的绿意里。
作者简介:李继育:笔名风尚子玉,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剧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被聘为上海文艺网文学频道顾问。作品散见《诗刊》《星星》《诗选刊》《诗歌月刊》《参花》《鸭绿江》《作家报》《人民日报》著有诗集《弋尘》,荣获《作家报杯》第17届诗歌大赛金奖,荣获建党一百周年延安诗会三等奖。荣获上海作家协会、文学报社、《上海杂志》等举办的第十届禾泽都林杯诗歌散文大奖赛优秀奖!诗观:让诗歌在灵魂里飞翔。
主播简介:东方《品语亭》诗社,金牌主播淑骏,从事教育工作三十余年,热爱音乐,喜欢朗诵,因为喜欢所以坚持,让自己在变老的路上以诗歌为伴不孤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