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香浸润的生命:读张淑兰《守一段静谧的时光》
前言
今天是10月13日,星期一,晴天。
一连多日的秋雨绵绵不绝中,昨夜终于停歇下来,一大早浓雾把整个世界所笼罩,西安整个城市均处朦朦胧胧中,我出门去散步,路上老习惯打开手机翻看早新闻。当我打开手机微信屏面时,素日我喜欢的
《岸芷汀兰》文学群上,天道酬勤王承兰老师转发张淑兰老师,2023年第0584期(总第2586期)《守一段静谧的时光》这篇散文,我特别留意,这篇文章到底有何吸引读者眼球的,怀着好奇心,我开始一边走路一边阅读该文。读罢收获良多,散步回家顾不上喝口水,又聆听智能播报员的诵读,读后感触颇深,随动笔把个人体会记录下来。随笔几句啰嗦话。
晨雾初散,我循着王承兰老师分享的链接,在散步途中点开了张淑兰老师的《守一段静谧的时光》。这篇刊登于《故乡文学》的散文,如一缕清茶,在秋雨初歇的清晨,悄然浸润我的心田。
张淑兰老师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她将我们带入书店那个宁静的空间,却又在瞬间打开了通往过去的大门。那个不大的书橱,那些被翻得起了毛边的《苦菜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有那个被家人唤作“小书呆子”的小女孩,构成了一幅动人的读书图景。最打动我的是那些鲜活的细节:书掉进水缸后的焦急翻晒,因姐姐说“书中有毒”而背手不吃饭的天真,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的痴迷阅读……这些画面如此真切,仿佛就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童年记忆里。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书籍成了张老师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她与繁体字的“搏斗”,为残书修补封面的执着,无不彰显着对知识的虔诚。这种对书籍近乎神圣的珍视,在今天的电子阅读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当我们轻易地在屏幕上划走成千上万文字时,是否还记得那种与一本书建立的深厚情感?
张老师的父亲说“书中自有黄金屋”,这话在今天听来或许有些古旧,但其中蕴含的真理却历久弥新。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我们被碎片化的内容包围,深度阅读反而成了奢侈。张老师笔下那个全家共享的“小小阅览室”,邻居们借书还书的热闹场景,勾勒出一个以书为纽带的精神共同体。这种共同体在今天的城市生活中已难寻觅,但它所代表的文化传承方式,依然值得我们深思。
散文中,张老师从具体的阅读经历,自然过渡到对读书意义的思考:“读书潜移默化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能够给你带来光芒,让你精神愉悦,遇事头脑清醒,视野开阔,忘记烦恼。”这段话看似朴实,却道出了阅读的真谛。阅读不是功利的知识积累,而是生命质量的提升,是灵魂的滋养。
作为同样热爱阅读的人,我在张老师的文字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记得小时候,我也曾如她一般,把零花钱悉数换成书籍,在台灯下如饥似渴地阅读。那些与书中人物同悲喜的夜晚,那些因一段优美文字而心潮澎湃的时刻,构成了我精神世界最初的底色。阅读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体验无限的可能;在狭小的空间里,看见广阔的世界。
张老师的散文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阅读状态。在忙碌的工作中,我是否还保留着那份对书籍的初心?是否还能在喧嚣中“守一段静谧的时光”,让书香抚平内心的浮躁?她的文字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在快节奏生活中的迷失,也指明了回归的方向。
雾散天晴,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书桌上。合上手机,我起身从书架上取下一本许久未碰的纸质书。或许,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张淑兰老师笔下那种“守”的姿态——守住一段静谧的时光,守住与书籍的亲密对话,守住内心那片永不荒芜的精神家园。
正如博尔赫斯所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感谢张淑兰老师的散文,让我在这个平凡的早晨,重新找到了通往天堂的道路。愿我们都能在书香浸润中,活出生命的广度与深度,在喧嚣世界里,永远保有一方静谧的精神栖息地。
作者简介:
卢崇福,笔名石路,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长庆油田退休干部。曾发表国家级论文60多篇、新闻稿千余篇,部分载于《人民日报》作品定制网。获石油系统新闻宣传特别贡献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