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赏析马学林10首同名诗词《赞中 国古代十大教育家之二孟子》的作品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现从事美术教学,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10月13日
亚圣之光:十首诗词中的孟子
教育思想与千年回响
在中国文化的星空中,孟子犹如一颗永不陨落的恒星,以其思想的光芒照亮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马学林先生创作的十首诗词,以不同的体裁和韵部,从多个维度展现了孟子作为伟大教育家的思想精髓与历史地位。这些作品不仅是对孟子的礼赞,更是对其教育思想的深刻解读与艺术呈现。
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性善论”“仁政说”“浩然之气”等思想如璀璨星辰,照亮了中华文明的教育长河。诗人马学林以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通过十首诗词(七律四首、五律三首、词三阕),从不同维度勾勒出孟子的教育理念与历史影响,构建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诗意对话。
一、教育基石:性善论的诗意阐发
1、孟子“性善论”是其教育哲学的逻辑起点,多首诗词以精炼的意象对此进行了艺术化呈现。“立理惟扬人性善,雄辞首辩众民先”(七律一)中,“人性善”三字如磐石奠定教化可能,而“辩”字则暗合孟子与告子等学派关于人性本质的著名论争。“性源本善开蒙处”(七律二)更将“性善”喻为教育源头,与《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形成跨时空呼应。在《翻香令》中,“性慈宏理破天荒”一句,以“破天荒”凸显孟子人性论说的开创性,揭示出教育的前提在于唤醒人与生俱来的善端。
2、这些诗句不仅概括了孟子“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的核心观点,更暗示其教育方法——如同《五律三》中“辩章扬性善”所示,需通过思辨与启发,使内在善性如云霞般自然显现。词牌《念奴娇》中“文开性善”与“独挽狂风转”的并置,更暗喻孟子在战乱时代中坚守人性光明的思想力量。
二、教育目标:仁政理想与浩然之气的多维书写
1、孟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备“浩然之气”的仁政推行者。组诗中“浩然”意象出现达五次之多:《七律二》中“养气浩然充海岳”以山海为容器,展现精神气魄的磅礴;《七律三》中“浩然之气充寰宇”则突破物理空间,构建出精神宇宙;《临江仙》中“浩然正气塞瀛寰”通过“塞”字的力度,传递出孟子“至大至刚”的气象。这种人格养成与政治理想紧密相连,《七律一》中“历说诸侯仁政宣”再现孟子游说齐宣王、梁惠王的历程,《山花子》中“雄辩滔滔震霄汉”则生动刻画其推行仁政的执着。
2、尤为深刻的是,《念奴娇》通过“岱宗云涌,见黄河浪卷”的壮阔起兴,将自然气象与人格气度融合,暗合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自我修炼。而《五律一》中“养气映云霞”则创造性地将抽象道德理念转化为可视化的审美意象,体现了道德境界与审美境界的统一。
三、教育实践:教化方式的诗性记忆
1、组诗对孟子教育实践的艺术再现颇具匠心。“七策”、“七篇”在十首作品中反复出现六次,如《七律二》中“七篇贻矩垂星斗”,将《孟子》七篇喻为永恒的道德律令与智慧星光;《五律一》中“七策传千载”,则强调其跨越时空的生命力。这种重复并非简单堆砌,而是通过不同韵部(一先、四支、七阳等)的变换,形成复调式赞颂。
2、对教育场域的描绘同样精彩:“稷下高风百代奇”(七律二)暗指孟子在稷下学宫的讲学生涯;“卓尔英姿伴杏墙”(七律三)将孟子形象与孔子“杏坛讲学”传统相衔接;“木铎声宣,杏坛雨润”(念奴娇)则以教化乐器“木铎”与教育空间“杏坛”共同构建儒家教育谱系。而“三迁”典故在三首诗词中的运用,不仅颂扬孟母智慧,更揭示出环境育人的重要理念。
四、历史影响:文化基因的韵律铭刻
1、这组诗词对孟子历史影响的呈现具有多维视角。时间维度上,《七律一》中“七秩传薪弘大道”与《临江仙》中“德泽润千年”形成时间链条,展现思想传承的连续性。《五律三》中“德化贯寰名”则从空间角度凸显其影响的普遍性。
2、对孟子历史地位的定位更是精准:“亚圣”称号在四首律诗中反复强调,《五律一》中“杏林尊亚圣”将其纳入医学隐喻,暗示教育如医心之术;《七律一》中“至今烝庶仰高贤”以“仰”字勾勒出百姓的集体敬仰。最具深意的是《念奴娇》结句“至今犹仰山冕”,以山岳冠冕的意象,将孟子推向精神王者的高度。
五、艺术特色:传统形式的创新表达
1、诗人在严格遵守古典诗词格律的同时,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融合。三阕词牌的选择各具匠心:《山花子》的短促节奏适合概括孟子核心思想;《临江仙》的舒展句式便于展开历史叙事;《翻香令》的婉约词牌与刚健内容形成张力美;《念奴娇》的长调则与孟子博大胸怀相得益彰。
2、用典艺术尤为精湛:“稷下”、“杏坛”、“三迁”等典故的运用,使诗词成为文化记忆的载体。韵律设计更见功力:十首作品分用六种韵部,如《七律三》选用阳韵的洪亮,《五律一》采用麻韵的舒缓,通过音韵差异构建出丰富的听觉体验。
六、仁政宣教:游说诸侯的政治教育
1、“邹城亚圣德承天,历说诸侯仁政宣。”这开篇之句,勾勒出孟子周游列国的壮阔图景。孟子生于战国乱世,面对“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残酷现实,他怀揣仁政理想,奔走于齐、梁、宋、滕诸国之间。马学林先生用“历说诸侯仁政宣”六字,精准捕捉了孟子政治教育的核心——将教育从书斋引向庙堂,从理论推向实践。
2、在《念奴娇》中,“辩说君侯,文开性善,独挽狂风转”更是展现了孟子面对诸侯时的思想勇气。他不屑于谈论齐桓、晋文的霸道之事,而是直指王道仁政的根本。这种将政治与教育紧密结合的实践,开创了中国古代政治教育的先河。孟子坚信,教育的最高目标不仅是培养学者,更是塑造能够推行仁政的君子。马学林先生的“袖含香”意象,既表现了孟子的人格芬芳,也暗示了其思想的持久感染力。
七、性善之论:人性本善的教育哲学基础
1、“性源本善开蒙处”,马学林先生用简洁的诗句点出了孟子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石。孟子提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认为仁义礼智四端如同人的四肢一样,是生而具有的。这一理论为教育提供了可能性与必要性——教育不是外在的强制灌输,而是内在善端的培育与扩充。
2、在“立理惟扬人性善,雄辞首辩众民先”中,我们看到了孟子与告子等思想家的激烈辩论。孟子通过“孺子入井”等生动比喻,论证了恻隐之心的普遍存在。马学林先生用“雄辞首辩”四字,既表现了孟子的辩才,也暗示了这场辩论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开创性意义。正是基于性善论,孟子提出了“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平等教育观,打破了贵族对道德与知识的垄断。
八、浩然之气:道德修养的精神境界
1、“养气浩然充海岳”,这是马学林先生对孟子“养浩然之气”理论的诗意表达。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气“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在孟子的教育体系中,道德修养不仅是行为规范的学习,更是精神气象的培育。
2、十首诗词中多次出现“养气”意象,“养志清魂鉴史篇”、“养气塞穹苍”、“养气塞沧瀛”,这些诗句层层递进地展现了浩然之气的精神力量。孟子认为,这种气需要“配义与道”,通过集义积累而成。马学林先生用“塞沧瀛”这样的宏大意象,生动表现了浩然之气的磅礴气势与无限张力。这种修养方法对后世文人如文天祥、苏轼等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修养的重要资源。
九、教育实践:从三迁之教到杏坛授徒
1、“三迁慈让树人寰”、“三迁惠万嘉”、“三迁立万纲”,马学林先生反复吟咏的“三迁”典故,源自孟母为子择邻的千古美谈。这一典故不仅体现了环境对教育的影响,更暗示了孟子教育思想中重视教育条件的理念。
2、在《临江仙》中,“七策宏文昭日月,三迁慈范人寰”将孟子的著作与孟母的教育智慧并置,形成了完整的教育谱系。孟子本人也是卓越的教育实践者,“授徒不倦树旌旗”描绘了他诲人不倦的教师形象。据史料记载,孟子“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规模宏大,开战国私学之盛况。马学林先生用“杏林尊亚圣”点明了孟子在教育史上的崇高地位。
十、经典传承:七篇贻矩的思想丰碑
1、“七篇贻矩垂星斗”、“七策传千载”、“七策垂千祀”,马学林先生以不同的诗句赞美《孟子》七篇的永恒价值。这七篇著作,不仅是孟子教育思想的载体,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从唐代韩愈的“孔子传之孟轲”,到宋代朱熹将《孟子》列为“四书”之一,再到明清科举以《孟子》为必考内容,孟子的思想通过教育体系影响了中国社会千余年。
2、在《翻香令》中,“七篇化雨润东方”的意象尤为精妙。“化雨”既指孟子思想如春雨般润物无声,也暗含“春风化雨”的教育理想。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成为后世限制君权的理论武器,“浩然之气”滋养了无数仁人志士的脊梁,“性善论”奠定了传统道德教育的基础。马学林先生用“润东方”三字,准确概括了孟子思想的广泛影响力。
十一、历史影响:千秋俎豆的文化记忆
1、“至今烝庶仰高贤”、“德泽润千年”、“千载绕书堂”,马学林先生的这些诗句,描绘了孟子在后世的崇高地位。从孔庙配享到亚圣尊称,从书院祭祀到民间传颂,孟子的形象已经深深嵌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
2、在《念奴娇》结尾,“千秋能止,至今犹仰山冕”的慨叹,将孟子比作巍峨的山岳,表达了后人永恒的敬仰。这种敬仰不仅源于其思想深度,更源于其教育精神。孟子的教育思想跨越时空,对当代教育仍具有启示意义:他的“尽信书不如无书”提倡批判精神,“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展现教育情怀,“因材施教”体现教学方法,“持志养气”关注人格培育。
3、通过十首诗词的系统解读赏析,我们看到了孟子教育思想的丰富内涵与永恒价值。马学林先生的创作,既是对古代教育家的礼赞,也是对中华教育传统的梳理与弘扬。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重温孟子的教育思想,有助于我们思考教育的本质与方向——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文化的传承与精神的培育。孟子的思想,如马学林先生所描绘的“悬日月”般,将继续照亮人类教育的未来之路。
结语:穿越千年的教育启示
1、这组诗词不仅是文学创作,更是对孟子教育思想的现代诠释。在“养气塞沧瀛”(五律三)中,我们读到人格养成的当代意义;在“义利深研立说时”(七律二)中,我们反思物质时代的价值选择;在“授徒不倦树旌旗”(七律二)中,我们重思教育者的使命担当。
2、孟子教育思想通过这十首诗词的艺术再现,展现出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正如诗人在《翻香令》中所预言:“孟君风、千载绕书堂”,这位古代教育家的智慧之光,依然照耀着今天的教育实践,提醒我们:教育的本质始终是对人性的唤醒、对正气的培养、对仁爱精神的传承。在这组诗词的韵律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对古代圣贤的礼赞,更是对中华教育精神的永恒追寻。
3、这十首诗词如同一幅绚丽的长卷,以艺术的方式再现了孟子的教育人生与思想精华。透过这些诗句,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辩章扬性善”的思想家,一个“养气塞沧瀛”的精神导师,更看到了一个“德泽益遐荒”的教育家形象。孟子的教育思想,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成为我们民族精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现从事美术教学,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