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为镜,照见岁月与匠心
——评王夫《岁月为笔,文学为舟——新媒体人眼中的江河老师》代序
特约作家/高明阳(祥)
王夫这篇代序,以“见证者”的真诚与“同行者”的细腻,为江河老师的文学人生立起了一面温润而立体的镜子。文章跳出常规人物评述的框架,将个人创作史与时代背景、平台成长、文友情谊深度交织,让一位八旬作家的坚守与热爱,既有“笔耕不辍”的具象细节,又有“精神传承”的深远分量。
作家江河
文中最动人的,是“细节里的温度”。无论是编辑《一位天津女知青的故事》时“与主人公命运产生联结”的共情,还是引用江河为游记点评时“生活化语句”的精准捕捉,王夫没有堆砌空洞的赞美,而是以新媒体人的敏锐,将文学创作拆解为“可触摸的感动”——让读者看到,江河的作品之所以动人,正因为她始终扎根“烟火人间”,用文字为普通人的悲喜“留注脚”;而这份动人能被准确传递,恰因评论者同样怀揣对文学的敬畏与对作者的尊重。
王夫
更难得的是,文章实现了“双向的照亮”。它不仅清晰勾勒出江河老师从农场通讯员到天津市作协会员的创作轨迹,展现其“退休后迎来高峰期”的生命韧性,也借由《兴凯湖微生活》的平台故事,折射出新媒体时代文学社群的活力——网络打破时空,却因江河这样“活跃的中坚力量”、因王夫这样“视编辑为学习”的编者,让虚拟联结生长出真实的精神共鸣。高翠萍老师对江河评论的评析被巧妙引入,更形成“评论的评论”的层次感,让整个文学生态的良性互动跃然纸上。
江河与王夫在鸡西穆棱河
结尾处,王夫自谦“文笔拙朴”,却以“十余日深思熟虑”的用心,完成了一场对文学初心的致敬。这篇评论早已超越“为文集贺”的初衷,它更像一封写给所有坚守创作的人的信:真正的文学从不会因岁月老去而褪色,反而会因对生活的热爱、对人心的关怀,成为跨越代际的精神桥梁。
作者简介:高明祥,1950年生人,中共党员,政工师,爱好写诗歌、散文。
现为《兴凯湖微生活》特约作家。
链接:
岁月为笔 文学为舟
——新媒体人眼中的江河老师
(代序)王夫
2025年仲夏,我在浏览《兴凯湖微生活》微信平台时,收到平台特约作家江河老师的来信,言及她正在整理近年来发表于主流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上的各类文学作品,拟结集成册,付梓问世。得此讯息,欣喜不已。早在数年前,我便曾诚挚建议她在有生之年编纂一部真正属于自己的文集,以此作为家族精神文化的承载与传承。今日看来,江河老师不仅采纳了此议,亦实现了她多年的心愿,实属可喜可贺。
江河老师年届八旬,虽年事已高,创作之志却愈加坚韧。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她便以农场优秀通讯员的身份,活跃于《农垦报》《黑龙江日报》《黑龙江家庭教育报》《牡丹江农垦教育》《鸡西日报》“鸡冠花”副刊等媒体,屡有佳作问世,多次在各类征文活动中获奖。
2002年自8510农场中学光荣退休后,定居于天津津南区,旋即投身本地文学社群,在《海河柳》等刊物持续发表诗文,并于周汝昌先生百年诞辰纪念诗文集中发表诗作三十首。2018年3月加入天津市作家协会,现为《兴凯湖微生活》平台特约作家。
翻阅其简历,不难发现,江河老师真正的创作高峰期始于退休之后。她笔耕不辍、体裁兼擅,散文、小小说、诗歌俱佳,涉笔成趣,成果丰硕。若以“花满枝头”形容之,亦不为过。她在字里行间绘出生活的深度与温度,在暮年之中熠熠生辉,成为当之无愧的高产多面作者。
《兴凯湖微生活》公众平台创办于2018年4月22日,旨在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公益性服务。平台自诞生以来,便迅速汇聚来自五湖四海的文友雅士,网络之神奇,亦在此得以体现,它打破了时空的藩篱,连接了遥远的心灵。而江河老师,正是在2022年2月加入这一平台,自此笔锋如箭,一发而不可收拾,成为平台最活跃、最受关注的中坚力量之一。
在与江河老师的长期合作中,我始终将每一次编辑她的作品,视作一场愉悦而深刻的学习过程。她的散文作品语言流畅,辞采斐然,意境隽永,往往如涓涓清流缓缓注入心田,令人回味良久。她对生活细节的捕捉与文字驾驭的能力,使人在静默阅读中产生共鸣,仿佛在与她共度那段被文字唤醒的时光。
她的小小说尤为动人。笔下人物生动鲜活,情境逼真自然,极具代入感。她所描绘的他们并不遥远,而仿佛就在我们身边。他们的悲喜牵动读者情绪,他们的遭际引发读者深思。江河以一种极富同理心的叙述方式,使读者不仅是观看者,更是体验者。
大连作协会员、我平台特约作家史向前先生,曾在评析江河的小小说《坎》时如是写道:“这是一个短而精、浅而不俗、耐人寻味的现实故事。作品通过家庭内部的三重矛盾——‘立秋’的下岗困境、父亲的尊严挣扎、丈夫的离婚风波,层层推进,将情节巧妙织入社会语境之中。尤以‘婆婆’这一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其宽厚仁爱、处事大度,于情感张力中起到关键作用。”评论中所提到的“三道坎”,是生活的真实投影,更是江河文学技巧与社会观察力的深度融合。
江河不仅笔耕不辍,更始终以深厚的生活积淀和敏锐的现实关怀,锻造她的文学表达。从散文《别忘戴口罩》中对公共生活的细腻描摹,到诗词《七月的诗行》《劳动者咏叹》《鸡西,我不变的情愫》所展现的家国情怀,无不体现她对生命的热爱,对现实的凝视,对理想的执着。她的作品不仅追寻“诗与远方”的浪漫情怀,更扎根“烟火人间”的真实质感,诗意与人情并存,思想与温度兼具。
2024年初冬,我在编辑江河另一篇小小说《一位天津女知青的故事》时,被故事的后半部分深深打动。最初,平实的叙述未曾立即吸引我,但随着情节推进与细致校对,我逐渐与主人公“青”的命运产生了联结。最终,作品以温暖与希望收束,令人释怀。正如人生从第一声啼哭起,便注定要面对坎坷与艰辛,而我们能否在低谷中不失信念,于黑夜中仰望光明,决定了生命的厚度与尊严。“青”的坚强选择,是对命运最有力的回应,也是对生活最深情的拥抱。
数年来,我深切感受到江河是一位胸怀时代、根植土地的作家。她以笔为犁,深耕现实与人心,在时代的波涛中为普通人的悲喜命运留下真实注脚。在她的文字中,我们读到的不仅是故事,更是温度,是共鸣,是希望。
几年来,我在编辑江河老师的作品时,真切地体会到她是一位具有浓郁家国情怀的作者,从她所创作的《七月的诗行》《劳动者咏叹》《鸡西,我不变的情愫》等诗词和诗歌中诠释了她的赤子情怀。
作者怀着对党的无限热爱,倾情笔墨在《七月的诗行》中深情地写到:当一条巨龙在韶山腾起/祥光就照亮水深火热的民族/当雄鹰在岳麓山上起飞/希望之星就如同中国的北斗/当红船载着使命南湖启航/七月的火种就燃遍九曲神州/当你把火种在井岗山点燃/希望就已照亮了华夏之福/当你把火种带进延安窑洞/那就是人民独立真正的归宿/当农家土坯房的部署发出/世界就挺立起一个中华民族/当三座大山被彻底推倒/那是中国人有了尊严的时候/当赶考交上了圆满答卷/人民欢庆胜利时放开了歌喉/当五星红旗天安门飘扬/中国人民已真正的当家做主/当北斗七星覆盖了宇宙/你的火焰已提升了华夏幸福/当一带一路连接了全球/儿女们跟随着你开辟的道路/当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你吹响了第二个百年的节奏/啊!七月的火种/啊!中国的北斗/你庄严的纲领是把人民护佑/你不变的口号是为人民服务。
同时,作者还对她所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北大荒8510农场满怀深深的眷恋,她感恩养育和培养了她的那片多情的黑土地,是这块肥沃的土地滋润了她的心田。读者在阅读她笔下转业军人在教师岗位上依然发扬军人的作风,在教师岗位呕心沥血,兢兢业业,真正体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是他们培养了8510大批优秀学子,成为国家有用人才,我们在阅读这本文集时完全可以体会到作者的心脏依然与北大荒人的心脏在一起跳动。
江河老师还是《兴凯湖微生活》文友群最活跃的作者,每当群里发出优秀作品,她都思维敏捷,思路清晰,迅速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行心灵碰撞,同频共振,很快就写出有分量的点评文章,让作品得到了升华,也加深了文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几年来,她先后为王晓廉、史向前、王夫、刘维斗、马广祥、薛云峰、于新鸿、龙秀梅、何学明等作者的优秀作品倾注心血作了经典的评论,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作者创作的积极性,也提升了《兴凯湖微生活》平台知名度。
作者江河在评点著名摄影家马广祥《鸡西大地飞彩虹》摄影专辑中写到:我通过阅读著名摄影家马广祥老师最新出版发行的寒地高铁建设摄影作品专辑《鸡西大地飞彩虹》,让我再一次感慨万分,这本摄影集让我通过摄影家马广祥拍摄的多幅照片的真实记录,比较详细了解了牡佳高铁鸡西段的建设历程与艰辛,我国铁路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让我们感受人类的伟大智慧勇气和力量。这本摄影专辑真可谓是“新闻与摄影艺术完美结合的精品佳作。”一本摄影集就是一位摄影艺术家的探索发现,艺术追求的心路历程。
江河老师的文字,素以平实中见真情、沉静中见锋芒而见长,其作品不仅感动读者,更常在文学同仁中激起回响。她所撰写的一篇关于摄影集《鸡西大地飞彩虹》的评论文章一发表,便迅速引发文学界的广泛共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鸡西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高翠萍老师在评析中高度肯定了江河的这篇评论:文章以热情洋溢的笔调,围绕马广祥先生的摄影艺术进行深入解读,文字饱含敬意,情感真挚动人,展现了作者对艺术家成就的由衷钦敬与对家乡山水人文的深沉热爱。
尤为令人动容的是,江河虽未与马广祥先生谋面,却能从其作品中读出人格的庄重与艺术的灵光,并以文字为桥,搭建起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亲密与共鸣。她以文学之笔描摹摄影之美,不仅传达出马广祥先生镜头下家乡风貌的灵动神采,也精准剖析其影像语言中的艺术视角与历史价值。文章行文结构清晰,内容详实,既具文化批评的理性深度,又不乏文学抒情的艺术气质,融文学评论与艺术赏析于一体。其间大量实例引用和修辞运用恰到好处,既强化了文章的视觉感染力,也使东北地域文化色彩跃然纸上。
我常自谦文笔拙朴,难与江河老师并肩而论,然她对我及家人的创作却始终抱以无私关爱。她多次为我撰写评语、点评文字,对一些不足之处亦不吝笔墨精心推敲。记得她曾为我与女儿王博合写的游记《观音山,来了就好》撰写评语,其中写到:“作者以方位顺序娓娓道来,将观音山数处胜景一一呈现眼前。借助如‘目不暇接’、‘一个劲指着’、‘太可惜了’等生活化语句,自然流露出游览中的惊叹与欣喜,极具画面感与代入感。”她不仅指出文章的结构安排与语言特色,更从情感层面给予温暖回应。文末,她还特意介绍了观音山的地理位置与文化特色,令整篇评点既不失文学温度,也具导览之效。
她对我作品的理解与厚爱,常使我深感温暖与感动。正因如此,我将这篇评点文章收入我与女儿合著的散文集《一个新媒体人眼中的世界·回望(之二)》中,以为纪念。 经过十余日的深思熟虑,辅以作家高翠萍老师的悉心指导,我为江河老师尽一份微薄心力,它也算是我作为一名忠实读者,对她即将出版的个人文集,送上的一份诚挚的祝福与热烈的祝贺。
(作者系《兴凯湖微生活》《乌苏里江微生活》微信公众平台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