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下午,细雨如丝,秋风凛冽,空气中满是初秋的清冷气息,而山东老年大学志愿者团队的步伐却坚定而轻快。仿佛心中怀揣着对孩子们的热忱期待,他们顶着秋雨,穿过湿润的街道,走向育秀小学的会议室,每一步都像是在传递温暖与希望。
此时的育秀小学会议室里,已透出一股热闹的气氛。志愿者们冒雨陆续走进来,脸上洋溢着温暖的笑容。经过简单的问候与交流,大家完成网上签到。山东老年大学的带队老师组织大家在会议室里拍下了一张大合影留念。志愿者们穿着鲜红的马甲,胸前印着“山东老年大学志愿者”的字样,每一张笑脸都写满热忱与期待。
下课铃声响起,志愿者们分头走进课外活动兴趣班教室,每个人都带着充分准备的心,赴这场期待已久的教学之旅。我们小组好似秋雨中的暖流,来到二楼的朗诵班教室,看到这里已经坐满了孩子们。他们像初绽的花蕾,安静地坐在椅子上,脸上写满期待,仿佛在等待一场春雨的滋润。
上课铃声响起,我站上讲台,带着期待与微微的兴奋,用亲切而坚定的声音问道:“上课起立,同学们好!”孩子们齐声应道:“老师好!”他们的声音清脆而响亮,眼眸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仿佛每一句话都在回应我对这堂课的期待。
我先带领学生进入朗诵前的准备状态:“头正身直气下沉,两肩轻松吐字真,口型到位眼睛亮,说做到记心间。”我们做着口部操:提、打、挺、松,基本功训练得一丝不苟。
接着,我微笑着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是一篇洋溢着对祖国深深热爱之情的散文诗——《那是我的祖国》。”我的目光扫过孩子们的面孔,学生们的眼神渐渐变得专注,脊背挺得笔直,仿佛已经做好了迎接知识的准备。
“这篇散文诗的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祖国的山河、历史、文化,表达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与自豪。它不仅是一篇优美的诗篇,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它希望唤起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祖国的热爱与眷恋。”我讲解着朗诵中要注意的具体方法和发音到位的要领,纠正生字词的正确发音。要讲好中国故事,弘扬爱国主义情怀,先要自己倾心投入真情朗诵,才会引起听众的心灵共鸣。
孩子们听得很认真,教室里安静得能听见窗外的雨声。他们的眼神中流露出一种庄重和期待,仿佛已经感受到了文章背后的深情与力量。
“接下来,请志愿者张晓燕老师,饱含深情为大家朗诵这首诗。”我微笑着邀请道。
“那是我的祖国,她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壮丽的山河……”她一字一句地朗诵着,试图将每一个字都赋予情感与温度。随着朗诵的推进,教室里逐渐弥漫起一种神圣的氛围。孩子们的目光紧紧追随着朗诵的节奏,他们的身体微微前倾,仿佛在倾听家国的低语。
朗诵结束时,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我逐字逐句讲解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而孩子们的眼睛里渐渐闪烁起光芒。那一刻,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堂朗诵课,更是一场跨越年龄的爱国传承。
望着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的感动与敬佩,我心中也涌起一阵暖流。这种情感的共鸣让我深刻体会到,语言的力量是如此无穷,它可以跨越年龄、跨越时间,直抵人心。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感呢?”我问道。
孩子们的小手纷纷举起,争先恐后地发言。“老师,我觉得这首诗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老师,我觉得它还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的希望!”“老师,它告诉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我看着孩子们稚嫩却充满力量的神情,心中充满了感动。
“很好,同学们说得都很对。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更传递了一种责任和担当。它告诉我们,祖国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每个人都要为她的繁荣和强大贡献力量。”我微笑着点头,鼓励着孩子们的思考。
为了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我提议开展一场即兴朗诵展示。教室里立刻响起一片欢呼声,孩子们的小手像雨后春笋般纷纷举起,争先恐后地想要上台表现自己。
我将孩子们分成几组,分别上讲台朗诵。第一组的孩子们略显紧张,但他们依然努力地朗读着,声音虽小,却饱含真情。第二组的孩子们则表现得更加自信,他们的声音洪亮而有力,仿佛要把满腔的热爱化作声音的力量传递出去。第三组的孩子们更是别具一格,他们以细腻的情感和流畅的节奏,将诗中对祖国的热爱展现得淋漓尽致。
课堂上充满了欢声笑语和朗朗的读书声,孩子们的表现让我感到无比欣慰。每一个孩子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而这种热爱是如此纯粹、真诚。
当课堂接近尾声时,我站在讲台前,望着孩子们充满期待的面孔,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堂课,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重新理解了教育的意义——爱国情怀的传递,并不在于华丽的言辞,而在于这些真挚的互动与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学们,虽然今天我们的课堂即将结束,但我希望这堂课能在你们心中种下一颗爱国的种子。这颗种子会在你们的成长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你们未来不懈奋斗的力量源泉。”我微笑着说道。
孩子们认真地点了点头,眼中闪烁着坚定而明亮的光芒。我仿佛看到了他们心中的那颗种子,正悄悄地萌发生长。下课铃声响起,育秀小学带班的田老师,为我们和依依不舍的小学生一起拍照留念。
走出育秀小学时,雨已经停了,天空中透出一抹湛蓝。志愿者们的脚步显得格外轻快,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依然回荡在耳边。这是一堂不同于寻常的课,它让我重新理解了教育的意义——爱国情怀的传递,并不在于华丽的言辞,而在于这些真挚的互动与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这个初秋的下午,我们用一场特别的朗诵课,搭建起了两代人之间的桥梁。虽然我们之间有着隔辈年龄的差距,但对祖国的热爱让我们紧密相连。而这种跨越年龄的传承,将成为我们共同的记忆,永远镌刻在岁月的长河中。
编辑制作:
李进花,退休教师,经常编导和担任各类公益活动文艺晚会的主持人,多次参加各类朗诵比赛获奖 。是一个热爱诗歌写作和有声语言朗诵艺术、背景音像配乐的爱好者。是山东老年大学关工委走进学校,传授经典朗诵的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