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成昆路,传承铁兵魂”活动感悟
四川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2024级研究生 王韵迪
“背上了行装,扛起了枪,雄壮的队伍浩浩荡荡……”在本次重走成昆线活动出发前,我们特意学唱了《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这首歌。歌词豪迈,旋律铿锵,描绘出一幅战天斗地的壮阔画卷。然而,久居书斋,习惯于研究理论的我们,虽能欣赏歌词中的豪情,却难以真正体会那份“志在四方”的重量。成昆铁路,于我而言,仍是文献中一组冰冷的数据:全长1096公里,三十万大军参建,历时十二载。至于那传说中的“铁兵魂”,更像一个遥远而模糊的宣传口号。
我们渴望寻根溯源,而带领我们踏上这段旅程的,正是一位真正的铁道兵老战士,也是我们敬重的老师——蔡老师。他作为一名成昆铁路与湘渝铁路的建设者,曾多次向我们提及从前当铁道兵时的峥嵘岁月,时常感慨道“在和平年代,铁道兵是最危险的兵种”。对于蔡老师的经历,我们向来敬佩,却始终隔着一层时空的薄雾,无法切身感悟。这一次,在他连续第十六年带领学生重走成昆线的路上,我们希望能真正触摸到那段历史的脉搏。
我们于7.11日上午到达德昌县。午饭过后,我们前往德昌县南山中学参观,之后采访了6位铁道兵老战士。这几位老战士虽然白发苍苍,但在向同学们介绍铁道兵的光辉岁月时依旧充满激情、斗志昂扬,军人的风采依旧。他们有的向同学们讲述在修建成昆铁路时的艰难状况,有的讲述年轻时修路的惊险经历,也有的介绍了当时铁道兵战士与当地彝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我们感佩各位老兵曾为修建铁路所做出的贡献,更让我们感动的是他们不畏艰难险阻、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伟大精神。这次采访也是我第一次真正地感受到铁道兵精神。
第二天我们抵达德昌县新烈士陵园。苍松翠柏之间,肃穆的气氛瞬间涤荡了旅途的浮尘。踏入烈士陵园的大门,一块高大的纪念碑静默地伫立着,像一位形象高大、历经沧桑的铁道兵战士,不分严寒酷暑守护着埋葬在这里的铁兵英灵。纪念碑之后的照片墙上,贴着每一位长眠于此的铁道兵战士的照片。我凝视着镌刻于照片下方的生卒年份,肃然起敬——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将生命定格在了与我相仿的年纪,二十几岁,风华正茂。他们从五湖四海而来,响应祖国的召唤,最终却长眠于此,化作了西南群山中永恒的星辰。那么多年轻的生命,那些曾经只停留在资料中的冰冷数字,此刻化为沉甸甸的现实。这意味着,成昆铁路的每一公里,都浸透着英雄的鲜血。那句“艰苦卓绝”,再也不是一个抽象的成语,而是那些未能归家的烈士英魂。

师生参观德昌县新烈士陵园合影
接下来的行程里,我们相继参观了金沙隧道、锦川大桥、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红军长征礼州会议陈列纪念馆、邛海“梦回成昆”等著名景点,进一步体会到铁道兵战士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坚毅精神。

师生参观红军长征礼州会议陈列馆合影,左边第二排第五位为本文作者
随后,我们来到金口河胜利村的铁道兵博物馆。这里没有华丽的装潢,陈列的尽是岁月的痕迹:被汗水浸透、磨得光滑的钢钎铁镐,打满补丁的旧衣衫,以及一张张在烈日下晒得黝黑、眼神却亮得灼人的脸庞。馆外不远,是著名的“军民同心桥”,这座桥也见证了当年铁道兵与当地的彝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战士们帮乡亲们开荒垦地、修渠引水,彝族同胞则把最好的粮食送进工地,军民同心,共克天险。在博物馆里,我还看到了一个名为“南瓜生蛋”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在成昆铁路修建时期,解放军炊事班处理南瓜时,意外发现瓜内藏有鸡蛋,随后通过调查发现当地群众为支援部队而暗中塞入鸡蛋的感人行为。这个故事也让我想起了此次活动学习的另一首歌——充满彝族风情的《卡沙沙》(意为“谢谢你”),当年战士们或许就是听着这样的歌,与淳朴的乡亲们共渡难关,在绝境中结下了血浓于水的鱼水深情。
行程的终点,我们来到徐文科烈士的纪念碑前,举行了一场庄严的悼念仪式。据了解,成昆铁路全线唯一一座以个人名字命名的纪念碑,也是我国唯一修建在火车站内的烈士纪念碑。面对着纪念碑,我们仿佛看到了半个多世纪前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隧道塌方,巨石崩落,年仅23岁的排长徐文科,在生死关头,主动放弃生还的希望,为了保护后方战友而拒绝救援,自己却被永远地埋在了黑暗的岩层之下。
据了解,徐文科烈士直至牺牲前的最后一刻,牵挂的依旧是未完成的铁路建设任务。在听闻徐文科烈士的事迹之后,我感悟良多。生死攸关之时,一个人心中最牵挂的,竟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那未竟的使命。就在那一刻,我醍醐灌顶,终于明白了什么是“铁兵魂”。它不是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是一种融进血液、深入骨髓的本能——一种将国家使命看得比天还大、比生命还重的信仰与担当。
回程的列车上,我再次听起《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这一次,歌声不再遥远。透过旋律,我看到的,是烈士陵园里那一张张年轻的面庞;是悬崖峭壁上,用血肉之躯开凿隧道的雄壮身影;是徐文科烈士保护战友的决绝与担当;也是我们白发苍苍的老师,十六年如一日,不辞辛劳,坚持带领一届届学生重走此路,以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传承”二字的重量。
我们这一代人,无需再去悬崖上凿壁,但我们同样有属于自己的“大凉山”要去征服。是需要反复修改的论文、是导师那充满挑战的课题,是浩如烟海、如同天书的文献……这些,便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硬骨头”。过去觉得苦,觉得难,可与前辈们用生命铺就的天路相比,又何足挂齿?
传承铁兵魂,并非模仿他们的壮举,而是要继承那股“认准了,就往死里磕”的劲儿。是不糊弄、不推诿、不找借口的实干精神。我想,把学问做扎实,把工作做到位,将自己肩头的责任当成必须完成的“任务”——这,便是我辈对牺牲于成昆线上的两千多名烈士与无数筑路英雄,最为崇高的致敬。

作者简介:王韵迪,女,四川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哲学方向2024级研究生。平时喜欢阅读与思考,于字里行间探求真知,于独处之时沉淀心性。为人处世恪守“诚”与“专”二字,笃信求真务实之道,不慕浮华。唯愿以拙笔记录所思所感,与诸位读者交流共进。
责编:槛外人 20205-1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