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畔遐思
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悲秋忧郁之时,游泉城诸名泉,引得遐思良多。
一 诸名泉
且不说趵突泉的磅礴、黑虎泉的恣肆、珍珠泉的灵动、墨泉的奔腾,单那绿藻、垂柳、残荷、池鱼、游客,就在泉水的勾连下,组成了最有生气的图画,让这座城活起来。
有了泉,泉城是幸福的,城有了灵气。在城里,泉水是幸运的,泉不再寂寞。与泉水幽远的时空阅历相比,泉城的历史是短暂的一瞬,游客对泉水来说也只是过眼云烟。无论是文人骚客,还是贩夫走卒,无论是宏大叙事,还是市井琐事,在诸名泉眼里,都是寻常可见而已。
我们在游览纪录着泉,泉也在凝视审阅着我们。
二 自做泉
老家的大河沿,夏天发山水几天后,水清了沙白了,大人小孩的自做泉就在沙滩上绽放。自做泉,就是找一片距离河水不远不近的沙滩,用手挖两个间距近半米的沙坑,中间挖一条浅浅的水道连通起来,不一会儿沙坑和水道都满了水。这时候里面的水还是浑浊的,不能喝,需要用手不断地将其中一个水坑里面的水攉出去,直到另一个水坑里的水非常清澈了,就可以四肢撑在沙滩上,将嘴伸进沙坑去喝水,这就是自做泉。
我们村处于河的上游,村里人认为河水是最干净的。村民到地里干活,渴了都是到大河沿里喝自做泉水,一代代人传下来,老老少少都会,只有抗美援朝退伍老兵王老爷爷不这样。他在部队是卫生兵,回村后长期作村医,慈眉善目、轻言细语,全村人敬重。王老爷爷去地里干活,每次都带着热水瓶和茶杯,在村里是唯一。他见村里人喝自做泉水,不厌其烦地给大家讲,水里有寄生虫卵,不能喝河里的生水,得喝凉白开水。村里人都知道他说的对,但总是不听,因为自做泉水方便不说,喝起来还过瘾。
三 泉窝子
我们村以河为界,村南是砂岩山坡,因为砂岩能储存雨水,正所谓山多高水多高,是不缺水的。村北主要是石灰岩大山,雨水容易流走,比较缺水,幸好有泉窝子。
泉窝子,是因为在村北的石灰岩地层里,从大山顶端斜刺插进来一层砂岩,泉水就出露在半山坡,密集的很多小泉眼,一窝一窝的,那一片就称为泉窝子。最大的泉眼就在一片苹果园的石堰下面,一年四季汩汩冒泡,积水潭常年不涸,是村北庄稼地的命脉所系。
有一年春旱,种地瓜苗、点花生都需要泉窝子的水,于是从早到晚,白铁筲一长溜排在泉窝子边,积水潭里的水一遍遍被舀干,再等注满。直到半夜,王吉士(见《树行子》《大河沿》)最后一个去舀水,发现一条小蛇也在喝水。他悄无声息地躲在一边,等蛇喝完离开。从那往后,晚上大家不再去泉窝子舀水了。
四 泉水村
三十多年前,我当老师的第一个村子,是个特殊所在,一到夏天大雨过后,村子里、山坡上、野地里到处涌出泉子,是远近有名的泉水村。
这个村背靠大山,都是非常高的石灰岩卡斯特地形山脉,且连绵不断一直延伸到十几公里以外,这个村位于山脉最东段端头处,山脉里面的暗河就以泉水的形式出露在村里。有的泉子在村民房屋根基的石缝里,顺着胡同向下流,最有名、水量最大的就是石家胡同里的泉子,清泉石上流,周边住户洗菜、刷碗就用泉水。有的泉子在村边巨石下面,从石洞里面喷涌而出,声如鼓鸣、不舍昼夜,一泉成河。有的就在一片庄稼地中间,不溢不减,满盈盈的像快翠玉,温婉贤淑,润泽四周。
在村里那几年,去同事家做客,每次都对茶水赞不绝口,同事总是说,茶叶一般,就是水好。村民也都感觉有泉水的村里风水好,人杰地灵。果然,那个村子人才辈出。
2025年10月12日
作者简介:周光天,山东济南人,公职律师,敬业乐文,作品散见于《大众日报》《当代教育》《齐鲁文学》《都市头条》等报刊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