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叙事史诗《七绝·天下为局弈无赢——〈三国演义〉欣赏(四百零四)》
作者:张志江(北京)
四百零四
胜而退兵

大胜班师惊且惑,
奇谋破虏喜而明。
催征疾似风云势,
把酒心犹百万兵。
注:诸葛亮考虑到蜀军缺粮、不宜久战两大劣势,在完败曹魏后密而退兵。但部分将领感到疑惑;“惊且惑”,以杨仪为代表的部分将领,不理解诸葛亮胜而退兵的策略。

《七绝·胜而退兵》鉴赏分析
这首七绝以28字凝练勾勒诸葛亮“胜后退兵”的经典场景,既贴合《三国演义》史实,又以“反差”与“意象”塑造人物,见微知著。

1. 首联:以“反差”显智谋,扣合史实
“大胜班师惊且惑,奇谋破虏喜而明”用将领与诸葛亮的心态对比立骨:前句“惊且惑”直接呼应注中“杨仪等不解”,点出“胜而退”的反常性,制造认知冲突;后句“喜而明”则揭晓答案——诸葛亮因“奇谋破虏”(打赢曹魏)而“喜”,更因洞悉“缺粮、不宜久战”的核心劣势而“明”,一“惑”一“明”,瞬间凸显其超越常人的战略远见,也为“退兵”的合理性埋下伏笔。

2. 尾联:以“意象”塑气度,深化形象
“催征疾似风云势,把酒心犹百万兵”从“行动”与“心境”双维度刻画诸葛亮:
“催征疾似风云势”用“风云”喻退兵速度,既呼应注中“密而退兵”的“密”(隐秘快速),又暗合军事决策的果断——不退则陷被动,“风云势”的动态感,让“战略撤退”而非“溃败”的定位更清晰;
“把酒心犹百万兵”则跳出战场细节,以“把酒”的从容与“心藏百万兵”的豪气形成张力,说明诸葛亮退兵并非畏敌,而是胸有全局的主动调整,尽显“运筹帷幄、进退皆定”的军事家气度。

3. 整体:小切口见大格局,贴合“三国”内核
全诗以“胜而退兵”这一小场景,折射诸葛亮“知彼知己、不恋一战之胜”的军事智慧,恰与《三国演义》中“诸葛多谋、善算全局”的人物形象高度契合。语言凝练却层次饱满:从现象(班师)到原因(明劣势),再到人物气度(心有兵),28字完成“事-理-人”的闭环,兼具史诗的厚重与绝句的精巧。



叙事史诗《七绝·天下为局弈无赢——〈三国演义〉欣赏(二十九)》
作者:张志江(北京)
二十九
许田打围(押虞韵)

雕弓一箭中斑龙,
骏马千围飞彩羽。
傲骨荒台乱后箫,
孤怀古殿狂来舞。

注:“雕弓”,汉献帝的宝雕弓;“斑龙”,指鹿;“骏马”,曹操的爪黄飞电马。公元199年,曹操与汉献帝在许田打猎,用汉献帝的弓箭射中一只鹿,将士们以为是天子射中,齐呼万岁。曹操竟当众受之,引起天下不满。

张志江,字乐天,号观潮散人。北京八大处。偶有小作散见于相关载体。其【叙事史诗《七绝·天下为局弈无赢——〈三国演义〉欣赏》系列作品】等,被优选进《今日头条》、《百度》等数十家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