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学林《赞中国古代十大教育家孔子10首诗词的解读与赏析》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现从事美术教学,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10月12日
万世师表,千秋垂范——孔子教育思想及其影响的诗化礼赞
在中国古代教育史的璀璨星空中,孔子犹如一颗永不陨落的恒星,以其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照亮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文明进程。诗人马学林以十首精心创作的诗词,从不同角度勾勒出这位伟大教育家的精神肖像,通过律诗与词牌的交响,完成了一次对孔子教育成就与历史地位的深刻诠释。
一、周游列国的执着:教育理想的实践品格
1、组诗以“周游列国”为共同意象,反复渲染孔子推行教育理想的艰辛历程。“周游列国鬓苍霜,十四春秋道路忙”(七律之三)、“栖惶列国志真奇”(七律之二)等句,不仅描绘了孔子颠沛流离的外在形象,更凸显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品格。这种周游并非简单的空间移动,而是教育理念的主动传播,是“有教无类”思想的社会化实践。
2、在《念奴娇》中,“列国周游霜染鬓,谁识素心宏愿”的慨叹,道出了孔子在当时所遭遇的知音难觅的困境。然而正是这种“纵使困穷陈蔡地,未改彬彬圭瓒”的坚守,彰显了教育者应有的气节与风骨。孔子用他的脚步丈量出了教育家的责任——教育不应局限于书斋,而应主动走向社会,在现实中寻找问题,在动荡中建构秩序。
二、杏坛设教的创举:教育制度的伟大革新
1、组诗多次出现的“杏坛”意象,已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标志性符号。“设学杏坛开俊贤”(七律之一)、“泗水弦歌绕杏坛”(《山花子》)等句,生动再现了孔子开创私学、打破学在官府局面的历史场景。在“学在官府”的时代,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将教育权利从贵族阶层下移至庶民,实现了“设校启愚茫”(《翻香令》)的教育民主化进程。
2、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泗水弦歌”意象在多首诗词中的复沓出现。泗水之滨的弦歌讲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宣礼乐”、“启心田”的文化浸润。孔子将教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升华为完整的人格培育,通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综合教育,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这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至今仍具启示意义。
三、删述六经的贡献:教育内容的系统建构
2、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其对教育事业的另一重大贡献在于教材的整理与编纂。“修书定制承尧舜”(七律之一)、“删修六籍立人寰”(《临江仙》)、“诗删三百授徒贤”(《山花子》)等句,均指向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的文化伟业。
3、“韦编三绝”的典故在《临江仙》《念奴娇》中反复出现,不仅表现了孔子治学的勤奋,更暗示了其教育内容的历史深度与文化厚度。孔子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者,而是文化的整理者与阐释者,通过“述而不作”的方式,将先王典章、历史经验转化为系统的教育内容,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核心经典体系。这种以经典为核心的教育内容观,对后世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教育理念的精华:跨越时空的思想光芒
1、组诗通过对孔子教育实践的描绘,间接呈现了其教育思想的核心要义。“启愚痴”、“开沌时”、“启昏麻”等表述,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平等教育观,打破了“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阶级壁垒。“泗水弦歌宣礼乐”则彰显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全面教育理念,强调知识学习与道德修养的统一。
2、在《翻香令》中,“宣仁义,开民智”六个字精炼地概括了孔子教育的双重目标:既要传播仁义道德,又要开启民众智慧。这种德智并重、以德为先的教育观,构成了儒家教育传统的思想内核,也成为中华民族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五、礼乐仁和:教育思想的永恒内核
1、诗词反复咏叹的“宣礼乐”“宏文继圣”,实为孔子教育思想的高度提炼。《临江仙》中“欲复礼仁安四海”直指孔子思想核心——以仁为体,以礼为用。而“尼山木铎启心田”(《七律·下平一先》)则巧妙化用“天将以夫子为木铎”的典故,将孔子比作唤醒世道的警钟,其教育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价值观的重塑。
2、组诗结尾多采用宏大意象昭示孔子的历史地位:“万代儒宗垂宇宙”(《七律·下平一先》)、“千秋俎豆拜先师”(《七律·上平四支》)、“千世自流芳”(《翻香令》)。这些诗句构建起时间与空间的双重维度:在时间上跨越千秋万世,在空间上覆盖宇宙人寰。特别是《念奴娇》结句“万山朝岱如冕”,以泰山喻孔子,群山朝拜如冠冕,既暗合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又象征其思想如泰山般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坐标。
六、万世师表的地位:历史长河中的永恒回响
1、组诗的收束处,多落脚于孔子及其教育思想的历史评价。“万代儒宗垂宇宙”(七律之一)、“千秋垂俎豆,万世仰高山”(《临江仙》)、“俎豆千秋祀,儒风万世夸”(五律之四)等句,以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着同样的历史判断:孔子的教育思想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永恒的精神财富。
2、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俎豆”意象的反复出现。俎豆本是祭祀礼器,在这里象征着后世对孔子的永恒尊崇与文化认同。这种认同不仅体现在仪式性的祭祀中,更体现在教育制度、教育理念的传承中。从汉代的“独尊儒术”到唐宋以后的科举取士,从书院的兴起到蒙学的普及,孔子的教育思想始终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主线。
七、十首诗词的意义:万世师表的永恒启示
1、通过这十首诗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栖惶列国”的失意政治家,更是一位“设学杏坛”的成功教育家;不仅是一位“删编承古圣”的文化传承者,更是一位“立说导苍情”的思想开创者。孔子的教育思想,如组诗中所描绘的“尼山木铎”,其声虽沉,其韵悠长;如“泗水弦歌”,其形已逝,其神永存。
2、在科技高速发展、教育模式日新月异的今天,重读这些歌颂孔子的诗篇,我们依然能从中获得深刻启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完善;教育的方法不仅是言传身教,更是文化浸润;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个人成就,更在于社会和谐。这或许正是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的真正内涵,也是这组诗词给予我们的永恒启示。
结语
1、马学林先生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大学期间专业实习曾在孔庙住过一段时间,曲阜“三孔”给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和印象。他这组诗词的独特价值,在于用传统文体完成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解读。通过律诗的精严与词牌的自由,既展现孔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层次,又揭示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实践智慧。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孔子“启心田”的教育本质、“承古圣”的文化自觉,依然是对抗教育功利化的清醒剂。这十首诗词如同穿越时空的木铎,让我们在平仄韵律中,再次聆听先师的教诲,重温那份对文明传承的敬畏与担当。
2、在中国文化的星空中,孔子如北极星般永恒闪耀。马学林先生以十首诗词为载体,从不同角度重塑了孔子的精神画像,通过律诗与词牌的多元形式,将这位教育家的思想与实践凝练成铿锵文字,这在文坛上还不多见。这些作品不仅是对孔子生平的诗意总结,更是对其教育理念的深刻礼赞。必将对更多的人学习了解孔子的精神与思想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现从事美术教学,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