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父母与子女的缘分,是世间最绵长也最动人的相遇——从孩童攥紧指尖的依赖,到少年奔向远方的坚定,这场以“分离”为终点的同行,藏着无数人共通的生命体验。
作者强军先生的《目送是最温柔的成全》,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亲子关系的变迁:泛黄相册里的藤蔓般身影、空旷家中蒙尘的书桌、远方传来的银杏树下的笑容,每一个场景都似曾相识,每一段心绪都直抵人心。作者没有沉溺于离别之伤,而是以通透的视角,道破“成全”才是亲子之爱的内核——父母教会孩子飞翔,孩子也教会父母成长,那些藏在月季花照片、表情包回复里的牵挂,远比朝夕相伴更显亲情的重量。
这篇散文,既是对天下父母的深情共情,也是对生命成长的温柔致敬。愿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读懂:目送不是落幕,而是以爱为翼,让彼此在各自的世界里,都活成最好的模样。(344字)
【散文】
目送是最温柔的成全
作者:强军/陕西宝鸡
暮色四合时,总有身影坐在阳台的藤椅上翻旧相册。指尖拂过泛黄的照片,画面里扎着羊角辫的孩童攥着成人的食指,在公园石板路上跌跌撞撞,夕阳将两道影子拉得很长,像两根缠绕的藤蔓。如今再看,那根无形的“藤蔓”早已被岁月拉成细线,一端系着日渐衰老的晨昏,另一端连着奔赴远方的脚步。
孩童幼时,家是眼中的全世界。清晨厨房,煎蛋的滋滋声会唤醒揉着眼睛的小身影;傍晚客厅,稚嫩的小手会把幼儿园的小红花贴在成人手背上,奶声奶气说着“你的手最香”;就连深夜发烧时,被抱起奔向医院的途中,怀抱里都藏着“全世界都在掌心”的笃定。那时总以为,这样紧密相连的日子会永远延续,以为孩童会永远是躲在身后,怯生生问“外面的风会不会吹疼我”的小不点。
可成长从来都是一场不动声色的告别。第一次送孩童去幼儿园,小小的手攥着衣角哭得撕心裂肺,成人在教室外的走廊站了整整一上午,听着里面渐渐平息的哭声,心里像被什么轻轻剜了一下。后来孩童上了小学,每天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出门,会分享班里谁的画最好看、谁的橡皮是草莓形状,只是不再需要牵手过马路。再到初中,孩童开始有了锁在抽屉里的日记本,放学回家先钻进房间,偶尔出来倒水的脚步,带着少年人特有的轻快与匆忙。
真正意识到“分离”,往往是在孩童考上外地大学的那天。送别的路上,孩童兴奋规划着未来四年的憧憬——看学校附近的画展、加入文学社、和新室友去海边看日出。成人坐在旁边,望着车窗外飞速倒退的树木,突然发现那个曾需要帮忙系鞋带的孩子,已长出足够强壮的翅膀,准备飞向从未涉足的天地。到了宿舍楼下,孩童接过行李箱,笑着说“你回去吧,我能照顾好自己”,转身走进人群,没有回头。成人站在原地,看着那道背影渐渐变小,直至被教学楼阴影吞没,眼眶突然湿润——原来所谓父母,就是在孩子转身时,明明想喊住,却只能笑着挥手的人。
往后的日子,家渐渐空旷。曾经摆满玩具的客厅,只剩沙发与茶几;孩童房间的书桌,还留着用过的笔和笔记本,蒙着薄薄一层灰;就连冰箱里,也无需再特意囤草莓味酸奶与巧克力。逢年过节孩童归来,家里会暂时恢复往日热闹,孩童会讲学校趣事、吐槽专业课难度、拉着看拍的风景照。可这份热闹像短暂的烟火,春节假期结束,行李箱被收拾妥当,家里又变回原来的安静。有人会习惯性走进孩童房间,摸一摸用过的枕头,闻着空气中残留的淡淡气息,心里既有欣慰,也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失落——原来孩子长大后,家成了“驿站”,而非“终点”。
曾听人聊起自家孩子,语气满是无奈。孩子在北京工作,一年仅归一次,打电话常说“在忙”,发消息多是表情包回复,偶尔视频通话,也总被工作打断。“我有时会想,是不是当初太鼓励他去外地,要是留在本地,至少能常常见到。”这般感慨,藏着许多人的心事——生病时看着空荡荡的客厅,会忍不住想:若孩子在身边,是不是能递杯热水?若孩子在身边,是不是能说说心里话?可转念便会清醒:当初拼尽全力培养孩子,不就是为了让他们拥有更广阔的天地,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若因不舍将孩子困在身边,才是最大的不负责。
有人说:“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以最真实的样子生长,足够舒展的孩子,才能活得健康和快乐。”孩童从不是私有物,不是可随意掌控的风筝,而是注定飞向远方的候鸟。能做的从不是攥紧线头不让离开,而是在出发前,给予足够的爱与勇气,让他们无所畏惧地面对未知的山川湖海。就像幼时教孩子走路,先扶着胳膊帮他们掌握平衡,再轻轻松开手,看着他们一步步向前,即便偶尔摔倒,也相信他们能自己站起。
去年秋天,有张照片从远方传来:孩童站在金黄的银杏树下,笑得眉眼弯弯。配文写着:“这里的秋天好美,想起小时候你带我捡银杏叶的日子。”看到消息的瞬间,便会懂得:孩子虽不在身边,但共同度过的时光、融入生命的爱与温暖,从未消失。它们像种子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成为面对生活的力量。而那些陪伴孩子成长的人,也在这个过程中遇见了更好的自己——曾经急躁、做事半途而废的人,因孩子学会了耐心与坚持,懂得了如何去爱、如何承担责任。
如今,没人再执着于“孩子必须留在身边”,也不再为“家散了”而伤感。更多人会把时间留给自己:清晨去公园打太极,午后在家看书练字,傍晚和朋友跳广场舞。想念孩子时,发一条消息问问饮食起居、日常趣事,不再频繁打电话怕打扰对方生活。偶尔孩子主动视频,分享新学的菜谱、吐槽同事小事,便静静倾听,笑着回应,心里满是踏实与欣慰。
人们渐渐懂得,父母与子女的缘分,从不是“永不分离”,而是“彼此成全”。孩子借父母而来,却不为父母而生。他们来时带着懵懂纯真,陪父母走过一段烟火岁月;离开时带着坚定勇敢,奔赴属于自己的人生。而父母在目送离开的同时,也学会了活好自己,把日子过得热气腾腾。就像将破碎的瓷片,一点点嵌成璀璨的星空——虽不再是完整模样,却有着别样的美丽。
当月光再次洒满窗台,有人会拍下阳台盛开的月季花,发给远方的孩子:“家里的月季开了,你那边天气还好吗?”不久便会收到回复,带着笑脸表情:“花开得真好看,我这边今天阳光很好,你也要多出去走走。”这般互动里藏着最真的亲情:从不在距离远近,而在彼此的牵挂与祝福中。即便孩子在远方,即便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那份血脉相连的爱,也会永远温暖岁月,照亮前行的路。(2134字)
共2311字 2025年10月6日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