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了赵长民老先生的“笔墨丹霞映晚晴--读《秀岭走笔》随笔二篇”,
文/陈义德
真正感触到了幸福家庭、模范夫妻该有的模样。说妇唱夫随,文学伉俪,是不是恰如其分?
尽管目前还没有手捧已出版的书籍通读,但在同学群里已拜读了灵秀发的不少文章。除点点赞外,更多的还是敬佩。
赵老师写的随笔,堪称“教科书”式的点评。不是丈夫对太太辛苦付出,随意的、应付式的夸奖,而是把《秀岭走笔》看做是一位普通作者的作品去用心评价。正是因为赵老师读得通透,才有了点评的精准精彩,让整部作品得到了全面升华。起码我这个读者是茅塞顿开。
一个中师生不敢瞎评高级讲师的文章,但可以谈谈我的读后感。
赵老师对灵秀作品和写作成果给予极大的认可。赞誉之词中看得出作为老伴的喜悦心情和那份敬重。文学梦是支撑灵秀笔耕不辍的动力,文字功夫是写作的底气。“写山,山便有骨;写水,水便含情;写人,人便见魂”。
人生阅历成就了灵秀一双发现真善美的慧眼。同是游山玩水,灵秀看到的,多半是诗,是画,是跳动的音符,是人生的牵绊!每一个大小活动,在灵秀笔下都是文字的饕餮盛宴。“文字是让每一个瞬间留得久一些”,灵秀做到了。
坚强的毅力和旺盛的精力使得写作源泉汩汩流淌。写作是苦差事,需熬时间,抢时机,甚至秉烛夜行。照看外孙的间隙,陪伴老伴病榻之侧,手腕骨折的困顿,依然不忘播种文字。可想而知,厚厚的文集,是艰辛的迭摞,是汗水的浆砌。
《秀岭走笔》的付诸印刷,赵老师有默默地支持,也有爱怜地担忧,毕竟年龄不饶人。但更多地给予的是指导和提携,这篇带着温度的点评就是最好的注解。
编辑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