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执笔,右手生花
——一位古稀作家的生命突围
文/王博(西安)
一、文字里的生命气象
刘老师的文字,是生活的拓印,更是心灵的映照。她的游记如一幅幅动态画卷,将山川湖海的壮美与人文风情的细腻娓娓道来,读之令人神往;她的散文则似一坛陈酿,故乡的草木、旧巷的炊烟、童年的记忆,在字里行间发酵成绵长的乡愁。这种感染力,源于她对生活的深情凝视——她不仅用眼睛观察世界,更以心灵触摸每一处细节。
二、坚韧:从右手到左手的跨越
两年前的一场意外,粉碎性骨折让她的右手一度陷入瘫痪。然而,病痛并未折断她的笔。她以惊人的毅力学习左手书写,在手机和电脑上逐字校对、编辑《秀岭走笔》的文稿。这种“不向命运低头”的韧劲,让人想起海明威笔下“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硬汉精神。但刘老师的坚韧又多了几分温柔——她不是与命运对抗,而是与之和解,用另一种方式继续书写热爱。
三、乐观:病房里的笔耕不辍
当老伴赵老师因耳疾住院治疗时,她既要陪护,又要操持家务,却依然坚持在网络平台发表文章。面对旁人的关切,她总是笑眯眯地说:“没事!”这份从容,并非对困难的漠视,而是一种历经沧桑后的通透。她的乐观,不是天生的性格,而是长期修炼的生活哲学——在琐碎中寻找诗意,在困境里保持希望。
四、晚年:写作作为生命的延伸
退休后,许多人选择含饴弄孙,或安享清闲,而刘老师却在照顾两个孙辈的忙碌中,依然坚持写作。这种选择,并非为了名利,而是为了让生命保持流动感。写作对她而言,既是表达,也是思考;既是记录,也是创造。正如她笔下“为霞尚满天”的晚景,她的文字让晚年不再是生命的尾声,而是一段新的绽放。
五、启示:平凡人的不凡光芒
刘老师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一种静水流深的力量。她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坚韧不是轰轰烈烈的抗争,而是日复一日的坚持;真正的乐观不是无视苦难,而是在苦难中依然相信美好。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她的生活态度像一剂良药,提醒我们:年龄不是限制,心态才是边界。
结语:笔尖上的青春
七十多岁的刘老师,用她的文字证明:衰老可以夺走身体的活力,却无法禁锢思想的飞翔。她的故事,是对“莫道桑榆晚”的最佳诠释——只要心中有光,笔尖就能永远年轻。
编辑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