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缺月圆处,家国共此时——评紫轩老师〈明月十六圆〉的文化意蕴 文/王博(西安)
一、文章的时空双重性
紫轩老师的散文以“十六圆月”为时间锚点,构建了双重时空:物理时间从中秋凌晨延续至次日晌午,心理时间则横跨童年记忆与当下现实。这种时间折叠的叙事手法,赋予文章文化考古学的厚度。作者用“雨声唰唰唰”的听觉意象打破梦境,恰似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苏醒。当“五星红旗”与“月亮馍”并置时,传统节日与现代国庆的符号自然融合,而非简单的拼贴,这正是文化基因的生动表达。
二、味觉记忆的文化密码
文中对月饼馍的描写堪称文化人类学的样本。母亲用“顶针摁下小圆”的细节,将关中物什转化为仪式工具;“芫荽叶片粘在饼上”的工艺,暗合农耕文明“应物象形”的哲学。这种食物记忆的书写,比任何文化理论都更鲜活地诠释了“舌尖上的乡愁”。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将“红糖饼”与“五星红旗”并置,在味觉的甜与视觉的红之间,搭建起代际传承的味觉桥梁。
三、雨意象的情感拓扑学
贯穿全文的秋雨构成了独特的情感坐标系。开头“雨声催醒”暗示文化自觉,中间“雨孃孃休息”的拟人化描写展现生活智慧,结尾“雨停歇”则象征情感宣泄的完成。这种气象叙事与苏轼《水调歌头》形成跨时空对话——当作者说“十六圆”时,实则在解构“十五圆”的固定认知,这种时间差恰如文化传承中的代际时差。
四、亲情书写的当代性
四叔父夫妇的来访构成文章的暗线。他们带来的“家乡特产”与作者自烙的月饼馍,形成情感的双向流动。这种非直系亲属的关爱,解构了传统“核心家庭”的团圆模式,展现了当代中国的亲情新形态。作者“心中有愧”的独白,折射出传统孝道在现代社会的变形与重生。
五、家国同构的叙事策略
文章结尾的升华具有典型性。从“石桌赏月”到“祖国富强”,作者完成了从私域到公域的意象迁移。这种“小团圆”与“大团圆”的并置,并非生硬的口号,而是通过“月饼馍-红旗-祖国”的意象链自然达成。当“举国同庆”与“万民共欢”并置时,传统节日的当代价值得以彰显。
六、语言风格的地域性
文章中“雨孃孃”“月亮馍”等方言词汇,构成关中文化的语言指纹。这种“土语入文”的尝试,恰是对抗文化同质化的有效策略。作者用“顶针”“芫荽”等具体物象替代抽象抒情,使文化传承获得物质载体。 在这个过度符号化的时代,紫轩老师的写作提供了珍贵的文化样本。当AI写作渐成气候时,这种带着面粉香、雨露气的文字更显珍贵。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不在博物馆的展柜里,而在母亲揉面的指缝间,在四叔父带来的土特产中,更在每个人对“十六圆月”的独特理解里。
作者简介:王博,西安蓝田籍作家,资深媒体人。历任《陕西农民报》《人权》杂志社记者期间深耕文学创作,笔耕三十载创作散文诗、散文、报告文学、评论等作品逾800余篇。其文字扎根故土文脉,作品见于《乡土蓝田》《作家家园》《蓝田文苑》《三秦文学》《文学月报》、《关中文学》等知名文学载体,以"泥土里长出的诗行"为创作理念,形成质朴真挚、富有生命张力的独特文风,成为当代乡土文学的重要书写者。
下附紫轩老师的原文
明月十六圆作者/紫轩 八月既望,岁在仲秋。
窗外雨声唰唰唰,不经意间催醒了熟睡中的我,此刻,正是凌晨四五点,瞬间,我睡意全无。新的一天即将迎来黎明前的曙光,谁说不是啊,十五的月亮啊总是十六圆。
虽秋雨连连,雨滴潇潇,但是抵挡不住人们迎来国庆中秋双节的喜悦。回想昨天中秋团圆节,我趁着雨孃孃休息的片刻,移步下楼漫步街头。只见大街上车水马龙,行人如织,两边的大小商铺插满了鲜艳的五星红旗🚩,一面面、一排排、红彤彤,非常壮观。烁金的五角星在红色旗帜的映衬下,熠熠生辉。整个街市里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 今年的中秋节恰好与国庆假期撞个满怀。先为祖国庆生,然后再吃月饼话团圆,这是老百姓多么开心幸福的事。中秋节,是千家万户盼团圆的日子。父母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离家在外的儿女回家团聚;成家儿女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提着月饼礼盒带上自己爱人和孩子回家与父母团聚在一起,吃着母亲自烙的月饼,和父母一起赏月,话家常。遥想童年,父母年轻的时候,每逢中秋节,母亲都会早上发面,下午烙月亮馍,有红糖饼的,白糖饼的,芝麻盐饼的,圆形的,半圆形的。我会和好伙伴晓霞、利利一起去野外挖回芫荽,回来洗净。妈妈挑些叶片碧绿浓密的粘在饼上,再用顶针摁下几个小圆,四周拧一圈漂亮的小麻花收边。
很快,月亮饼熟了,热乎乎的,甜甜的,喷喷香的,酥酥脆的,馋得我直流口水。父亲首先在堂屋的供桌上摆些石榴,苹果,甜柿子之类的水果,还有刚出锅的月饼,把门帘卷起,让月光照进来,先祭拜月亮仙子品尝,然后我们一家人围坐在院里的石桌上,吃月饼,赏月,猜字谜。童年过中秋的事还历历在目。那时过中秋节家家户户都很重视,既隆重又简朴。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父母去另外一个世界很多年了,俗话说得好: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如今父母相继离世很多年,八月十五对我而言,总有一些欠缺,有一些愁情,有一些遗憾。难免想到苏轼词中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好在今天清早,我自己烙了几个芝麻馅的月饼馍,味道吃起来非常香浓。碰巧,娘家四姨打电话说她和四爸中午来给我和女儿送些自己烙的月饼馍,我既高兴又心中有愧,高兴的是娘家的亲人要来了,愧的是,长辈对我一个晚辈如此厚爱,而我却没为他们做些什么。两位亲人不仅为我带来了自己烙的月饼馍,还为我带来了家乡的很多特产。
秋雨包月似的,从月初下到月尾,又从月尾下到月中。好在今天凌晨下了一阵雨后,天亮时分雨停歇了,阴沉沉的天渐渐亮了起来。我略备薄饭招待远道而来的亲人。亲人见了面,总有说不完的话,一切的牵挂,都在这相聚中化为放心,二位亲人就好比我的父母一样,对我无尽的牵挂和疼爱,我的心里充满了温暖和感激。我父辈弟兄四人,就剩下这一对老人了,其实他俩也不老,不过七十岁而已,身体康健,精神矍铄,他们人生的路还有二三十年的光阴,人生的路还长着呢。
如果说,昨天中秋节的欢乐气氛还让人意犹未尽,那么,今天月是十六圆的序曲也让人留恋沉醉。
国庆,中秋,亲情。是双节的主题。在这个举国同庆,万民共欢的双节里,我们何其有幸生长在繁荣富强的中国。我们每一个人不仅盼着和自己的家人团圆相聚,还要不忘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祖国。只有人人热爱祖国这个大家,祖国大家才会护佑人人的小家平安喜乐。
编辑简介:
